江浙一带有“水八仙”的说法,就是将当地的水生植物进行排名,包括鸡头、茭白、水芹、莼菜、茨菰、荸荠、水菱、塘藕。其中的“鸡头”独占鳌头,“鸡头”是江浙一带芡实的俗称,“鸡头”之名,因芡的海绵质浆果,状如鸡头。当地都习惯这样的称谓,你若说“芡实”人家反倒觉得陌生。而在排名中位列第一也可见“芡实”的江湖地位。不要小看这种排行榜的作用,它是提升事物价值的有效手段。三国时,蜀国实力最弱,可以有了“五虎上将”的排行榜,似乎兵多将广的魏国在武将的实力上都相形见绌;而领导的讲话总结来个“三四五六七”,立即连篇的废话也显得有了条理有了文化底蕴;各方都喜欢搞什么“十大”“八大”的评选活动,无非就是要弄出点声势,有的就虚张声势名不副实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结果弄出事了!苏州鸡头米在江浙一带久负盛名,其中又以南塘地区为最佳,每年中秋前后上市,在苏州有“南塘鸡头大塘藕”的美誉。清沈朝初《忆江南》云:“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古药书中说芡实是“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补品,所以,历来位列上等食材,古时没两个银子是吃不起的。《本草纲目》还说:芡者,可济俭歉,故谓之为芡。这个说法我倒觉得有点欠抽、欠扁、欠揍……芡实从来就是有钱人的专利,江南有一首《采鸡头》诗:
原来,穷人填补粮食不足的是“鸡头根”!其实李时珍在介绍“鸡头”的时候的确说了“鸡头根”可以吃:“其根状如三棱煮食如芋。”就像当年粮食不足,潮汕人处处种芋头,可芋头的收获又有多少?不够吃!于是连芋头叶子的茎部也当粮食!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中央政府还曾发动全国人民采集和生产代食品,包括农作物的秸秆、根、叶及壳类及野生植物的秸秆、根、叶、茎、皮、果实等,如榆树叶、树皮、芭蕉芋、蘑芋、野苋菜之类;还有小球藻等浮游植物等都被当成食物,但那都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幸运的是,现在普通人家都能吃上芡实了,联想到它的不凡身世,有“吃一芡,长一志”的自我满足感,吃起来都别有滋味!无论煮汤做菜抑或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