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私有云技术的区域变电站实施方案
南瑞集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员孙树才、朱陈鹏,在2018年第8期《电气技术》杂志上撰文指出,近年来物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迅速,随着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主体设备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电力数据网不断完善,为实现区域私有云提供了基础条件,本文就区域变电站的概念、优点、实施方案、建设过程、高级应用等方面提出了设计和实施方案,对应用方式和场景进行了探讨。
随着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主体设备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电力数据网不断完善,为实现区域私有云提供了基础条件。目前变电站还处于使用当地自建独立监控系统的阶段,需要独立配备服务器,无形中增加了建设成本,维护困难,系统信息共享程度和灾备能力较差。本文对基于私有云的区域变电站方案进行了设计与探讨。
1 私有云技术
1.1 云技术
云技术是指在广域网或局域网内将硬件、软件、网络等系列资源统一起来,实现数据的计算、储存、处理和共享的一种托管技术。按照云的服务层次可以把云服务分为: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1]。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as-a- Service,消费者通过Internet可以从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获得服务。
P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as-a- Service,PaaS实际上是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以SaaS的模式提交给用户。因此,PaaS也是SaaS模式的一种应用。但是,PaaS的出现可以加快SaaS的发展,尤其是加快SaaS应用的开发速度。
S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 Service,它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用户无需购买软件,而是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
1.2 虚拟化
虚拟化是云服务的基础,是云服务的重要特征,通过虚拟化技术,云服务平台可以将多台服务器整合成一个联动的集群,构成一个资源池,实现共同计算,共享资源,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系统内的闲置计算资源。
图1 以VMware产品为例的虚拟化示例图
1.3 海量数据存储
传统的存储方式采用专用存储服务器(或直接使用应用服务器)存放所有的数据,存储服务器成为系统性能的瓶颈,不能满足大规模存储应用的需要。数据通常采用的是就地存储的方式,安全性较低,扩展性受限,共享能力弱。
海量数据存储采用可扩展的系统结构,利用多台存储服务器分担存储负荷,利用寻址服务器定位存储信息,有较高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存取效率,且易于扩展。
图2 海量存储的结构示意图
1.4 大数据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技术是指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大数据的基本特征为: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多样、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低。
2 区域变电站
2.1 何为区域变电站
本文描述的区域变电站是指在一个特定供电区域内,建立一个区域监控中心,通过高速通信网络,实现对区域内多个实体变电站、独立设备的统一管控。需要澄清的是,区域变电站的区域概念只限于控制信息系统的区域化,实际供电系统仍按传统方式实现。
2.2 结构示意图
图3 结构示意图
2.3 优势
1)集中设备管理,优化资源配置
区域变电站模式下采用了集中建站的方式,服务器、存储设备全部集中于区域中心机房中。在这种模式下,应用虚拟化技术,将所有的服务器进行硬件虚拟化,构建服务器资源池,实现IaaS。传统变电站的服务器一般资源利用率低,个别利用率高的现场又容易发生硬件故障,资源分配不均匀,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数据存储一般采用就地存储,即存放于应用服务器的硬盘上或存储于独立的存储服务器中,大量的存储资源长期处于空闲状态,利用率低。
表1是对于不同服务器数量下两种模式的比对,假设单站资源平均需求为40,单台服务器资源为100,资源警戒线为90%。
通过表1的对比发现,相比于传统变电站建设模式,区域变电站模式对于服务器资源的节省是很明显的,普遍节省约50%,在总投资不变的情况下,这50%就是所谓的系统裕度,可以作为热备资源存在,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
另外,从预算的角度看,单站情况下服务器的预算有限,只能配置一般的服务器,性能及可靠性差。在区域模式下,多台服务器的预算叠加,就可以综合考虑性能及可靠性的需求,选用较好的服务器,从而提高了系统性能和安全质量。
表1 不同服务器数量两种模式的资源比对
2)优化数据汇聚方案,减少基建重复投入
文中提到传统的存储服务器成为系统性能的瓶颈,不能满足大规模存储应用的需要。传统变电站中一般采用双(多)机热备的模式,应用只能利用单一设备的性能,处于热备状态的设备只能实现备份的作用,不能做到性能叠加或者负载均衡。实时产生的数据采用定时(1min或5min)采样存储的模式,其余数据采用丢弃的方式处理,系统不具备海量存储和分析的能力。
主站侧在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通常也采用规约上送,定时采点的模式获取原始数据,这种模式下的网络结构如下。
图4 传统模式数据获取的网络结构图
传统模式中通过远动机进行数据上送,只能上送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需要编码处理后才能上送,数据的大小也受限。
采用区域变电站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区域变电站的性能较高,完全可以应对分布式数据处理的需要,在该模式下采用数据分布存储的模式,避免数据大量迁移。此时的网络结构如图5所示。
图5 区域模式数据获取的网络结构图
区域模式下,主站只需要从区间中心获取原始数据,或者采用分布式计算的模型,将计算任务下放到区间中心的计算节点,就地取数计算后再将结果反馈给主站。
厂站与区域中心直接进行网络通信,数据直连,只要保证网络环境稳定高速,就不存在数据获取的障碍,区域中心直接获取实时数据,数据不间断存储,定期分析归档清理,数据安全性、可用性高。
3)提高数据共享互通能力,实现区域大数据分析
采用区域变电站模式,对于主站来讲区域中心相当于分布式的数据中心,通过建立高速互联网络,可以轻松实现各区域中心之间、区域中心对主站的数据互联互通,为分布式计算、大数据分析提供了基础条件。
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区域级别的保护系统,甚至跨域、多域的联动保护系统。
4)实现快速恢复与系统扩容,提供统一的灾备方案[3]
通过建立区域中心,可以利用虚拟机的特性,提供完美的主机热备、镜像、快照,支持实时迁移,快速恢复,动态扩容等功能。
通过区域互联,实现数据的异地备份,实现系统冗余灾备,甚至是极端情况下的系统级替代。相对于传统变电站,实现了系统级的冗余备份,实现了数据的RAID、多副本、异地备份,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可用性。
5)集中运维,降低维护难度,减少成本
传统模式下,变电站的运维一般分析为一次班(运行人员)、二次班(远动、继保人员),所有的运维操作均需要在现场实施。
在区域模式下,系统被建立在云端,二次运维人员可以轻松地使用云终端系统通过专用通道或者VPN方式访问和维护监控系统。除了例行的现场设备检修之外,其余情况均可以采用该方式。
未来可以将测控、保护设备也迁移到区域中心,现场全部采用智能终端、合并单元上送数据。此时,保护装置的例行检修也可以在区域中心完成了。
对于一次运行人员,可以安排在区域中心进行值班监控,通过云终端、移动设备实时调取现场数据、视频。结合智能推送机制,在关键信息产生时,准时推送到个人移动设备,减少信息传递的环节,缩短信息传递的时间,提高处理效率。
3 建设过程
本文根据网络建设情况、信息化程度将区域变电站的建设分成了4个阶段,具体如下:
1)集中建站,硬件虚拟化
在区域变电站建设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完成了监控系统、服务器、存储设备的集中化,采用虚拟化方法,实现私有云,硬件级无厂站分界,采用虚拟机技术构建监控系统、存储系统。
这个阶段,现场的测控、保护装置不做任何改造,只将现场服务器、远动设备取消,所有二次设备直接上网。
2)二次设备集中化
这个阶段主要解决了第一阶段中二次设备仍就地运行的问题,该阶段的实现依赖于网络的建设情况,必须建设高带宽、低延迟的通信网络。
现场全部采用智能终端、合并单元直接上网的模式。保护、测控装置全部迁移至区域中心,通过高速通信网络实现数据采集。
3)平台虚拟化
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主体的监控系统要改变传统的单机安装运行方式,进入云平台运行方式。操作系统级没有厂站之分,厂站逻辑隔离通过云平台的软件架构实现,即实现了PaaS或SaaS。
4)区域互联
通过进一步推进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建设,结合PaaS/SaaS的实现,区域中心间的数据访问和迁移变得容易,此时区域间的分界不再明显,平台级实现互联、互通、协作、灾备。
4 高级应用
在建立了互联互通的区域中心后,就可以利用云平台的资源,实现一些高级应用,具体如下:
1)故障预测
通过实时采集分析区域数据的变化,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故障预测模型,实现故障预警。
2)行为分析
接入人员单兵系统,分析人员操作习惯,对数据进行抽样归纳,及时发现违规行为,发出警示,通过联动操作制止不当行为,实现智能五防。
3)实时故障转移
通过建立快照、冗余备份、热备等方式,对重要系统提供实时恢复、替代等支持,实现实时故障转移。
随着物联网技术、网络基础建设的发展,区域变电站技术不再有技术屏障。本文就区域变电站的概念、优点、实施方案、建设过程、高级应用进行了分析,部分观点可能还不成熟,有待于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