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舌尖上的红薯/吴连侠

据史料记载,明代万历年间,福建长东县华侨陈振龙在吕宋(今菲律宾)经商期间,无意中发现红薯是一种很好的作物,好吃高产且适应性强,可当时统治吕宋的西班牙政府严禁任何人携薯出境。陈氏父子在熟悉了红薯的生长习性以后,想尽办法,冒着生命危险将一根薯藤带回了福建老家,试种效果很好。在官府支持下,红薯种植得以迅速在全国传播发展。薯类食品正式走上了中国百姓的餐桌,也见证了国人四百多年来的风雨岁月。

提起红薯,好多人都觉得一言难尽,爱恨有之。爱它,是因为毕竟是它陪我们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它在苦难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它让我们最起码不至于忍饥挨饿。恨它,是因为没得选择,这严重地违反了“少吃多甜”的原则,实属万般无奈的举措。

而我对红薯感恩的地方还是颇多,虽然从种植到收获不只工序繁多,往往还要经历秋雨与冬寒的考验,虽然一年之中大半年都要靠它充饥,但红薯还是温暖了我,温暖了那曾经的岁月。有关薯类的美食有的留在了心底,有的依然还在我们的舌尖上延续。

刚分单干那几年,我家每年都要种六七亩红薯,包括春红薯和晚红薯。春红薯是农历三月初栽种的,秧苗是正月里用红薯母体发芽培植而成。春红薯一年就一季,日照时间长,糖分足,八月十五之前就可刨食。晚红薯则是用春红薯秧蔓延的藤蔓剪段移栽而成,一般是栽在小麦收割(芒种前后)后的麦茬地上。晚红薯的甜度要比春红薯差得多且发硬,适合在上冻前窖藏储存,以备过冬食用。那时我们最爱吃的还是春红薯,于阴凉通风处晾上几天,等它变得有点蔫吧,实际上是让其中的淀粉转化为有机糖分。这时煮上一大锅(农村那种大号地锅),哪个甜吃哪个,一般是小的吸溜甜,因为小的蔫吧得很。那时家里每年都养两头猪,我们吃剩的则成了肥肥们的最爱。而用红薯和糠(碎干薯叶)养大的猪猪则为我们带来了直接或间接地更多美食。

离开家乡三十余载,期间再也没有吃到过那么甜美的红薯,想必是因为春红薯一年只能种植一季,总的亩产量低被人们弃种的缘故吧。不过那种甜绵已储存于记忆的页面,于不经意间还会比较回味一番。

为了便于储存,人们把红薯切片晒干后磨成粉,我们管这种面叫红薯面。用红薯面加水和成稍软的面团,捏制成薄薄的窝头于锅中蒸制。趁空捣制蒜泥青椒,爱吃辣子的做个油泼辣子也是不错的选择。蒸熟后趁热在窝头里放上调制好的蒜泥或辣椒油,咬上一口,软弹的口感伴着那丝丝的甘甜瞬间释放在唇齿间,让人不敢相信如此的美味竟来自于这种看似“非洲”的面食。这种薯面窝头现在犹为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酷热难耐的伏天,母亲偶尔还会把红薯面团放在多孔的工具上,按着漏在滚开的水里,即成小蝌蚪形状,煮熟捞起过凉开水,而后浇上调配好的酸辣汁(香油蒜泥醋盐等)。在那炎热的夏天,酸爽的蝌蚪面让我们食欲大增,治愈了因酷热引起的食欲不振。这是一种既能刺激味蕾又能消暑降温的吃法。现在回想起来,那或许就是北方“娃娃鱼”(老家那边用红薯淀粉做成的美食)的变相做法。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摸索出了红薯的深加工技术。鲜红薯经过清洗粉碎过滤沉淀等一系列工序后来了一个华丽转身,变成和本身大不相像的粉丝(条)或粉皮。冬天上大冻以后,每年都会有拉着平板车来村里售粉的小贩。可以用钱买,也可以用薯干或别的粮食换取。父母每年都会薯干换上一大包袱,留作长年烩菜或包馅。过节的时候,父亲还会买来一块五花肉,加上萝卜或白菜,最后再加上红薯粉丝,这种大杂烩至今还深受北方人们的青睐。据说猪肉炖粉条至今仍是东北的名菜。即使平时不放肉,用粉丝烩制的素菜也颇受大家的喜爱。后来人们更是拓展了粉丝的做法,一如蚂蚁上树、酸辣粉、槐花粉丝包鸡蛋等等,不一而足。

农村长大的孩子大多都会烧火做饭,那时用的基本上都是土灶。记得我们小时候烧火时,常常会扯来几根红薯粉丝,放在出火口上方燎。黑黑细细的粉丝在遇热后发出吱吱的声响,急剧膨胀后变得白白胖胖,吃到嘴里嘎嘣脆,还自带着一股香味。其实这种用火烧的方法可以用来鉴定红薯粉丝的真假,只是那时不用担心这事,都是地道的真粉丝,只是制造工艺比较传统落后而已。

如果说红薯粉丝是北方牛肉汤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而红薯粉皮简直就是羊肉汤的绝配,视觉上的晶莹剔透,配上爽滑劲道的口感,加之羊肉汤的鲜美,可谓色香味俱全。最宜在寒冷的冬天热热的喝上一大碗,立马会让你觉得浑身暖遍,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感。

就连从前从不在意的红薯藤蔓,于今年我也吃出了素净的口感。初秋时节,我从自家菜地里掐来一把薯藤嫩尖,配上东北黑木耳,佐以葱花蒜片等,旺火爆炒,食之脆嫩爽口,家人频频称赞。

以前的红薯多为红皮白心,后来逐渐有了黄薯和紫薯,薯类也逐渐回归到了它应处的配角位置,薯类的吃法更是花样繁多,不胜枚举。

感恩大自然,是她创造出看似普通却又神奇的物种,感恩前辈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带来救命的薯藤,感恩创造美食的人们,是他们不断摸索,推陈出新,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2020年1月6日

作 者 简 介

吴连侠,原供职于安徽濉溪县酒厂,现在供职于外地一家国企。业余喜欢写一些文字类的东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