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 “魏-罗二氏隙”的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魏-罗二氏隙
影像表现

魏-罗二氏隙(VRS)(又名血管周围间隙)是围绕动静脉,从蛛网膜下隙延伸至脑组织的液体区域。它包括的细胞间液在影像上无法与脑脊液相区别。VRS常见于所有年龄组的MRI图像,尤其是高质量MRI,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现象。VRS最普遍的分布位置包括基底节(特别是壳和苍白球的下份)、室周和幕上大脑皮质下区及脑干(尤其是中脑和脑桥)。

在所有的脉冲序列上VRS均显示与脑脊液相同的信号,无周围信号异常及增强(图1)。尤其是在老年人,VRS可出现汇流现象(图2)。罕见的情况下,扩大的VRS会因形状巨大、形态怪异而类似囊性肿块(图3),并会因肿块而出现症状。VRS的数量和大小随年龄而增加,但在幼儿观察到VRS也很常见。有报道称,扩大的VRS与大脑微血管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病有关,但其因果关系尚未可知。

重点提示

VRS是一种正常的影像表现,应与表现类似的囊肿相鉴别。

典型临床表现

多为偶然发现。罕见情况下,显著扩大的VRS会造成肿块效应及相关症状。

鉴别诊断

发生在VRS相同位置的腔隙性梗死,在慢性期显示为等脑脊液信号病灶。梗死灶周围脑组织的FLAIR成像几乎总出现信号增高,代表其神经胶质增生,可与VRS相鉴别(图4)。囊性室周白质软化是常见于早产儿的缺氧损伤后遗症,如同慢性腔隙性梗死,它亦显示病变周围神经胶质增生。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隐球菌病应该纳入鉴别诊断的考虑范围。隐球菌病的假性囊肿可能与VRS非常相似,但其FLAIR信号与脑脊液不同,可与VRS相区别(图5)。神经型囊尾蝴病在其水疱期也可出现与VRS相似的囊性病灶,但囊尾蚴头节一般位于囊肿内部偏中心处,呈点状结构表现,且与脑脊液信号不同(图6)。黏多糖病是一种罕见的代谢性疾病,可表现明显的VRS扩大。病史及扩大VRS周围的FLAIR信号增高有助于鉴别诊断(图7)。

教学要点

VRS是一种可见于所有年龄组的正常表现。在所有脉冲序列均显示等脑脊液信号,无周围胶质增生。偶尔会有形态怪异和体积增大表现。

A

B

C

图1 (A)T2加权成像显示左侧壳下部一边界清晰的卵形结构。(B)FLAIR图像上显示信号完全抑制,且周围组织未见异常信号;此系VRS特有征象。(C)来自另一患者的轴位T2加权图像示同一特征位置大小不同的双侧VRS
图2 1例老年患者双侧基底节区VRS扩大

A

B

图3(A)左侧丘脑区显著扩大的VRS压迫第三脑室,造成脑积水;(B)高分辨率稳态构成干扰(CISS)序列图像更清晰地显示其多房性
图4轴位FLAIR图像示左侧壳一囊性病变(箭),周围信号增高,表明此为与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相关的脑软化而非VRS

A

B

C

图5  1例携带HIV的艾滋病患者,T2加权像显示双侧基底节囊性区(A),FLAIR成像见水信号未完全抑制,此为隐球菌假性孢囊特征表现(B);增强后T1加权像未见强化(C)
图6 轴位FLAIR图像示皮质下多处囊肿,且囊内偏中心处可见未被抑制的液体信号,系囊尾蚴头节
图7黏多糖病。室周区域大量增大的VRS,大小不一,伴广泛白质信号异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