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什么情况下,我会穿上你的鞋子?

“穿上你的鞋子”是来自英文中“Put on your shoes”的直译,意译则为“站在你的立场”。

拿英文来开场并不是拿腔做调,而是觉得这个类比很有意思。在问出本文标题时,这个类比因其实物可感,反而激发了我不少的灵感。

什么情况下,我会穿上你的鞋子?——>什么情况下,我会站在你的立场?

或许我没穿鞋——试试也无妨嘛,赤脚的不怕穿鞋的,试了不合脚我就继续光脚走我的路,不妨碍。

如果我刚穿上一双新鞋不久,我大概率是不大会换的,我们还在蜜月期呢。

比较微妙的情况是,我同一双鞋穿太久了。

穿久了的鞋非常舒服,它或许不那么时髦,但完全合衬我的心意,我知道我穿着它能走过千山万水。所以当你提出,“试试穿下我的鞋子吧”,我的第一反应是犹豫,但下一瞬间我或许又被什么戳中了——或许是你鞋子的颜色?质地?最近在哪个公众号上看到过它的推送?

于是我想,yeah why not (为什么不试试呢)——啊,微妙的时机。

回到客观层面上讲,这件事成立的大前提是,我们俩脚是不是一样大?——>我们存在底层认知的共同点吗?

我们的教育背景相同,我们曾经共事,我们上同一个兴趣班,我们追随同一个偶像。人们因为共同点而被划分成聚落,而同一个聚落中的人,更容易试图理解对方的立场,因为前提是“我们已然是一致的”,所以推论是“那么在这个具体问题下,或许我们也能达成一致”。

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当我们试图让对方理解我的立场(反之亦然),很有效的一招是寻找我们既有的共同点。

这时候很容易犯的错误是:我瞅着你脚和我差不多大呀。

——> 这时候很容易犯的错误是:假设你与我有着“不言而喻”的共同点。

痴长的年岁教给我的一个道理是:世界上很少存在公理这件事。

有一些我们自己觉得“对得不能再对”的事,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比如:所有人都追求开心幸福,所有人都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所有人都追求互利共赢……

当我们抱着这个莫虚有的共同点,试图推进谈话的时候,就会发现,哎??好难哦??怎么这么难??

再退一步讲,哪怕我们脚一样大,我能不能穿上你的鞋子,也会取决于我们的脚型有多相似。

同样是38码的尖头高跟鞋,别人穿上是纤细瘦长复古范,我穿上就是宽脚背施展不开自己的伟岸身躯。

什么情况下,我“能”穿上你的鞋子?

Hmm, 能不能,或许是个概率事件,而且概率非常低。

聊完了“能不能”的问题,我们再聊一聊“想不想”。

最近正好听说两件事情,很应本文的景。

一件是朋友吐槽工作。

TA需要投资人帮忙签一份文件,周三就需要,但因为种种原因对方晚了一整周且签字盖章的份数还错了。对接的助理说:“啊,不确定这周能不能补寄出来”的时候,TA一瞬间被无奈+焦虑混合的情绪狠狠地拍在了沙滩上。

此时TA深吸了一口气,默念着,“这是爸爸,这是爸爸,让我想想爸爸为什么要帮我。”然后TA努力地找出了一个对方会在意的理由,让助理爸爸在本周内把文件寄了出来。

弱者往往是发起“换位思考”的一方。

撇开那一丝莫名其妙让你心里不舒服的情绪,其实这样更有效率。

另一件是朋友分享的好消息。

他是我认识多年的gay蜜了,最近他终于鼓足勇气向他的妈妈出柜,并准备好了迎接责备、不解和眼泪。

出乎他的意料,在他说完一翻自白之后,他妈妈沉默了一会儿,说的第一句话是:“儿子啊,这么多年来,你很辛苦吧。”

这件事情给了他很大的情感冲击,后续他写了长长的微信给他的妈妈,表达他有多感动,并且说“妈妈,我觉得你非常勇敢。”

妈妈笑着说说:“妈妈其实是胆小鬼,但你是我最爱的儿子,所以你总能给我勇气。”

爱是最神奇的事情。

在我们成长时代千差万别、见过的世界千差万别、价值观千差万别的前提下,对方仍然笑着说:“只要是你的鞋子,我都愿意试试看。”

什么情况下,我“想”穿上你的鞋子呢?

1. 我比你弱且我有求于你。

2. 我爱你。

糟糕的是,常有人把这两者混为一谈。——不要这样做。

而结合第一部分论证的“能够交换立场”概率非常低,最后想讲的一点其实非常简单:

与其责备对方不能完全地穿上我的鞋子,不如珍惜对方愿意尝试的这份善意。

以此共勉。

关于我

平凡的我们

我是陈小起,一个醉心于码字的财务。

我喜欢观察人,琢磨人,记录人,写一些“啊原来人会这样”,想一些“啊为什么人会那样?”。

谢谢你看到这里,如果这篇文章有一些让你觉得“啊我也有过这样的感觉哎”,就点击“在看”点亮一盏共鸣的小灯吧 ^ ^

万家灯火,就是平凡的我们呀。

#欢迎长按二维码关注我,每周四晚上推送哟~#

#欢迎给我留言!没有什么比朋友们的反馈(瞎叨叨)更激发灵感的事情了!#

最近几篇我觉得写挺好的啊哈哈

> 努力蹭热点的:<如何克制自己举报别人的冲动>

>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站在道德至高点的人>

> 如题:<三十岁的恋爱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