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红 | 当你做好了这件事,养孩子也许就会变得很轻松……
转念一想:真的是这样吗?这其中会不会是巧合呢?经过仔细琢磨,我还真发现这二者之间竟然有着不少相通之处呢,不信?我们一起来对照一下吧。
了解顺应习性
花匠说:想要将花养的更好,要对它的生长习性有所了解,比如温度、水分、施肥、光照等。遵循它的生长习性,进行针对性的细心养护。若不喜光的花卉就要放在半阴处,喜光的就要放在阳光下养。
教育孩子呢?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了解孩子,而为了解孩子,就需要不断地观察、研究,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到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因此也是没有意义的。
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如果除了学科成绩之外,便对这个孩子一无所知——
他的脸上为什么总是没有笑容?他看见老师为什么总是躲着走?为什么一下课他就没有影儿了?为什么他的眼睛里面总有忧伤?
他的梦想是什么?他最爱的歌曲是哪一首?他最拿手的项目是什么?他最恐惧的又是什么事?他最希望你知道的事情是哪桩?
为什么他一拿笔就要咬手指?为什么他一开始上课就要上厕所?为什么这段时间突然先写数学作业了?为什么他磨磨唧唧宁可帮你干活也不愿意去碰那个在你看来很简单的作业?
如果对于这些你从来都不去关心也不想了解,那么你又如何能去顺应孩子的天性,提供他所需要的成长条件呢?因为不了解,你便只会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自以为孩子需要的条件来满足他,结果必然会大相径庭。
养护不宜太勤
花农说:很多人养不好花,可能是因为浇水太多了。在养护的时候不要浇水太频繁,土壤干透后再浇就行,并且水量不要太大,花盆中不能有积水。
养护太勤体现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就是关注过度。现代家庭中,孩子常常成为家庭的焦点,家庭中的所有人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到他的身上,孩子在各种期待中逐渐迷失了自我,成为了一个为他人期待而生存的人,这样也会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导致各种各样状况的出现。
也有的因为备受身边的人的瞩目,自己想要的都能够被满足,就总觉得这个世界就应该听自己的,要是不听自己的,就开始又吵又闹,导致父母、教师不得安宁等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受到的否定和批评增多,一直备受关注的孩子可能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性活动,就有可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对一切漠然或回避。
这就需要父母或者老师明白问题的核心在哪里,需要适当减少对孩子的关注,给他空间,让他独立,哪怕是在成长中感到失望,挣扎,甚至失败。如果永远不允许孩子尝试,他们将永远无法起身。只有学会适时离开,孩子才能建立自信和自力更生。
适当补充养分
花经说:养花的时候要适当施肥,它生长和开花都是需要肥料维持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营养支持,可能会出现长势不好的情况。使用的肥料不可以过浓,尽可能遵循薄肥勤施的原则。
那么孩子呢?孩子的智力发展需要什么养分?孩子的身体成长又需要什么养分?孩子的心理发育还需要什么养分呢?回到第一条,如果我们都不了解,又怎么可能准确提供呢?这就需要不论是教师还是父母不断去学习和探寻的——
孩子的智力和三岁前听到的语言多寡有关,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营养就是父母的“多话”;
想增强孩子的记忆力,不是靠死记硬背或恐吓,而是了解大脑的运作,用正确的方法学习,此刻最需要的营养是正向的情绪;
孩子只有在自由的生长空间尽情探索,他们的智慧才能充分的发展出来,这时候孩子最需要的营养就是少说NO(减少干预)和弱化标准答案;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禀赋,只要放对了地方,都可以成就幸福人生,在找寻的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营养是父母的信心;
孩子的成长需要耐性,要等他大脑成熟,才可能水到渠成,这时候孩子最需要的营养就是“顺其自然”……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
能够把花儿养好的家庭,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是向内寻找原因——究竟是自己哪里没有做好,花儿才不能如期绽放的?绝不会对着花儿说:你这朵“笨花”、“差花”,跟你说过八百遍了,你还是不开……
能够把花儿养好的家庭,一定是精耕细作的家庭,勤劳、踏实、耐心、有责任,恪守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事情,绝不会怼天怼地怼风雨,都是你们没有帮我养好花……
能够把花儿养好的家庭,一定是能够遵循花儿的生长规律的,像遵循花儿的生长规律一样,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重视基础、关注根基,悉心守候,坚持不懈,孩子又怎么会不茁壮成长呢?
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请不要急。农业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精耕细作,禾苗不长的时候,我们不能”拔苗助长“,所以,教育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