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大象之大,财务视角看碧桂园式高营运效率!销售额远超其他头部房企揭秘!
艳姐说
地产人言不仅在观察行业,也更想为业内的人提供一个自己发声的平台。过去经常有业内的朋友给艳姐分享行业的一些感悟,艳姐也衷心地希望更多行业内的专业人才来投稿,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来剖析问题,探讨行业。有意向分享观点的朋友,欢迎文末加艳姐微信。
今天为大家带来一篇业内工程条线的朋友,分享了自己的一些观察和感悟。以下为全文:
很多时候,负面信息总像病毒一样快速蔓延,随手转发仿佛也成了社会良知、道德风尚,没有深度思考,没有独立判断,这可能就是群体心理学提到的“社会流瀑效应”。
对“高营运效率”、“碧桂园”的误解,有彻头彻尾的外行人,也有不少业内人,甚至是个别小型房企的高管,更甚的是一些碧桂园老员工。
现在社会反应冷静了下来,那我就写写我理解的高营运效率以及我认识的碧桂园,务求客观。
周转率是财务指标,主要有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天数、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体现了企业整体营运能力。
根据半年报、年报及证券市场公布的一些财务指标,计算、整理出下面几张表格。根据财务数据,一起了解下房企的“周转率”。选出做对比的几家房企大都是在行业内认可度较高、有代表性的企业。
由于内陆和香港财务会计准则不同,两地会计信息不具有可比性,就分开罗列了。
另外,我是土木工程专业出身,对财务、会计只是在工作中接触一些,也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简单学过一些,理解不到之处可直接指正。
上面两表格列出的是,内陆房企代表在2017年、2018年的周转率指标。
从上面的表格内可以看出,新城、金地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远高于其他房企,就是说明应收账款回收快、时间短,资金使用效率高。
存货周转率高,表明企业存货资产变现能力强,以及占用在存货上的资金周转速度快,所选的代表房企在这项数据偏差不大。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企业对流动资产利用效率,数据相对高的是绿地。
固定资产周转率体现的是整体公司资产的使用效率,相对高的是金地、保利。
从上面的表格内可以看出,在香港上市的企业中,正荣、融信的应收账款数据较亮眼。
在货量去化、去库存方面做的好的就是绿城、中海、恒大。同时可以看出来,房产去化2017年、2018年数据差异很大,受宏观政策等影响大,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对此,提出快速去化,保证建好的房子能及时销售变现,尽可能减少宏观政策对房企影响。流动资产周转率数据相对高的是绿城,固定资产周转率突出的是碧桂园。
从上图财务数据看碧桂园表现,固定资产周转率突出,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天数、相对较好,应收账款方面表现相对一般。
另外,这里需要说明,房屋出售后在资产负债表中并非直接计入流动资产里,而是计入到流动负债的预收款项内。这会导致同样情况下,规模房企的部分周转率指标比中小型房企数据差。
上篇从传统财务指标看碧桂园的高运营效率,可以说是管中窥豹,现在说下我理解的碧桂园式高营运效率。
但有些会涉及企业内部管理办法,只做简单阐述,一来是不应该公开,二来是我理解也不够准确,以免误导。
我在碧桂园大概做了5年的时间,对碧桂园的高营运效率有着简单的认识。企业整体营运的高营运效率,主要是压缩短企业从投资到回款的周期。
减小因政策等外围因素对销售去化的影响,实现资金安全;同时,实现资金快速回收并投入到下一个项目中,实现年利润的大幅增长。
出于此目标,碧桂园提出了很多实施办法,并且执行良好。比如:“456”、 “摘牌即开工 ”、“小步快跑”等,这里拿“小步快跑”举例做简单说明。
小步快跑的十六字方针就是“不买散、以销定产、小步快跑、新货不积存”。这也是应对严管控的大环境提出的实施办法。
对单批次开发体量减小,实现“小步”;根据市场需求、增加开发频次,实现“快跑”。不仅可以减少积存还可以更快适应市场,实现高去化、低库存。
从投资到回款,主要时段是项目开发前期。真正资金流入那一刻,就是土地获取的时候。而在地块获取前期会做大量的工作,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摘牌即开工”,开工范围主要就是示范区。
碧桂园多通过“招拍挂”的方式获取土地,相对实现摘牌即开工也就没那么难了。但要想做到摘牌即开工,那前置条件就太多了。
比如:涉及到多个参建单位的招标定标,起码的确定地勘、土方、总包、桩机等施工单位。再比如:设计出图的节奏也须紧跟开发节奏,最须前置的土方开挖图、桩基图,全套建筑施工图可以在摘牌时没出来,公司内部招标也可以不用完整图纸。
但是,后期全套建筑施工图、装修图、软装家私图、室外园建园林图纸、亮化图纸也需要紧接着出来,这个不止涉及施工到施工,主要是大量采购。有些材料、家具家私等排产周期较长,需前置出图、前置下单。
再比如:出图纸前,需要地勘报告。详勘费用较少,所以一般可以提前进场地去做详勘。而出的建筑图纸也需要通过修详规批复,所以前置工作量非常大,需要整个公司紧密的运营。至于进场施工条件,水电路这个还是相对容易满足些。
碧桂园的开盘须在示范区开放后,有些企业可能没有示范区、样板房就可以卖房,在公司内部这个是不可以的。示范区要求完美开放,开放前有多部门、多层次验收,过程可能涉及多次整改以实现好的客户体验。
本身时间较短,再预留出验收、整改、完善的时间,时间会更紧张。紧接着就是施工,为了达到进度目标会对工期有严格要求,这是可能是唯一有影响的部分,但影响范围仅是示范区的那一部分,一般都是综合楼、商铺,属于低层。
对结构的安全影响也就是的主体施工阶段,但这些是底线,一来不会突破,二来也有技术办法解决。
所以也可以说“高营运效率”对房屋产品品质无大的影响。而后续货量的施工,基本与“高营运效率”没什么关系。所以把所有的那些问题归咎于“高营运效率”就是错误的。
从示范区前期到开放,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容不得出现什么差错。
所以,在碧桂园组织抢过好的示范区的员工,大都容易快速成长,因为全流程都需要熟悉,整体运营能力、组织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出现什么问题也能及时解决处理。更重要的是能吃苦、耐劳、坚韧,那真是“玩命”在做事。
接触了不少企业,真正可以这样让员工全身心、兴奋的投入到做事情的企业还是极少数。再到后期的示范区,规模缩小了,简化了一些。
再提下营销,营销也是紧密结合项目开发进程一连串标准化的动作。营销新项目标准化动作从前期调研、新闻及自媒体的输出、媒体采风、城市展厅开放、产品发布会、示范区开放、开盘认购,过程节点动作很多。在示范区开放后短时间内开盘,市场热情也较高,实现开盘热销,实现高的去化率。
对于户型等设计图纸,碧桂园的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这是也能支撑“高营运效率”的基础,所以出图很快。但这也是碧桂园在一、二线城市竞争力不够强的弱项。
不少优秀的房企在自己产品IP上很下功夫,产品竞争力强大,碧桂园统一标准化后,整体竞争力和其他几家头部做产品的房企相比显得不足。
碧桂园那些年的同心共享、成就共享,财务项目单独核算,奖励按项目核算。有详细的相关财务管理条款。
老板对项目总的要求有一条也很明确,这句话挂在每个项目总的办公室:“项目总经理一定要认真研究所管辖的项目,对项目每天的利息、费用、效益等了然于胸;懂得提前推进一天工作所增加的费用与产生的效益的对比,在守法前提下,力求效益最大化。区域总裁及项目所有管理人员也要谨记并实践。”
碧桂园整体营运成本较低,这也是一个系统性的管控。从前期投资拿地就严格管控,集团总部对投资拿地把控很严苛,当时朱荣斌总主要分管投资拿地,也就是现任阳光城总裁;再到设计、到成本的系统性把控,项目成本控制的也相对做的到位些。
太严格的管控,往往对其他部门形成掣肘,也对产品有些影响,尤其精装交付时。
这也显露出一些弊端,比如在与其他头部房企竞争时,显得竞争力不足。当然,市场定位使然,碧桂园在开发上坚持“建老百姓买得起的好房子”,为市场提供了大量价廉物美、高性价比的住房。
总之,“高营运效率”是需要企业有很强的管理基础的,上面只是列举了几个点。碧桂园的管控系统性相对很强,才得以实现我们看到的“大象起舞”。
第三篇说“大象之大”,是为对应说明碧桂园的高营运效率的难度,也是为了进一步说明“高营运效率”与那些安全事故、质量缺陷、交楼维权、物业管理、业主纠纷等现象没有多大关系。
根据克而瑞地产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1—10月份房企销售额排名碧桂园稳居的第一,销售金额6620亿。碧桂园开发的楼盘多在三、四、五线城市,这意味着销售均价低。
的确,在10强房企中碧桂园整体销售均价最低,但仍能销售出这么高的总额,可见其规模之大。
做个简单的计算题,与优质的头部房企龙湖相比。就2019年1—10月份销售额比,碧桂园是龙湖的3.28倍。
简单的查了一下,龙湖全国销售均价的接近2万,碧桂园的不会超过1万,可以简单计算碧桂园规模相当于6个以上的龙湖规模,这是通过已销售的规模简单估算。根据克而瑞地产研究报告显示,10月份碧桂园操盘面积为7025.1万平方米,对应龙湖的操盘面积是968.8万平方米,操盘规模是龙湖的7.25倍。
这些数据是随手查的,具体数值未做考究,但应该有一定的参考性。相比较这个规模,可谓“大象起舞”。
做过工程的应该了解,一来是在施工过程管理中的严格把控,这个是安全问题能否避免决定性因素,可以说占到了70%,甚至更高。
但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概率,或者说巧合,这个是难以把控的,只能说在施面积越大,发生此类问题概率越高。
所以类似碧桂园这样规模房企出现文中所述的那些问题,与“高营运效率”无关,换句话说稳健的头部房企那些问题同样存在不少。
以上内容仅仅是个人亲身经历过后,也认真思考总结过后的一些观点。在不断加码的政策调控下,日益紧迫的融资环境,哪里有更好的路?
另外,碧桂园企业规模很大,我接触的范围有限,表述观点难免完整,求同存异,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