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让孩子的未来更精彩
连云港市沙河中心小学 朱 波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怎样才能触碰到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呢?三宽家长学校开设的课程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认为教师“进家门”进行传统的家访,就能找到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使教育行为更具有效性、针对性。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家庭和他所受的家庭教育,还原孩子真实的生活,才可以针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个性化教育。且家访能巧妙地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心,这对学生是个激励,对家长也是个触动,容易在教育上形成合力,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种方式有着微信、QQ群、校讯通等联络工具永远都无法传递出的情感温度。但在教师家访中也难免看到下列现象:
1.盲目型:有的教师家访缺乏计划性、目的性,为家访而家访。家访时海阔天空,无所不谈,既耽误双方时间,又没有解决具体问题,失去了家访的意义。
2.告状型:教师在家长面前一味数落学生的不是,最后免不了还要“株连”家长。这种家访容易引起家长的情绪波动,对子女进行蛮横的指责或粗暴的痛打。这样教育效果达不到,反而形成师生的对立,使学生误认为老师正在把最亲近、最喜爱的父母也变成可怕的人,无意中就在师生之间设下了一道鸿沟。
3.埋怨型:当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不良家庭影响时。教师在家访时,用埋怨和责备的口气揭其短处,造成家长的难堪,甚至产生抵触、对立情绪。于是,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就出现了冷漠。
4.功利型:有的教师去见家长,只报喜不报忧,因为他不是为孩子的成长而来,而是看中了家长手中的权力和金钱,登门是为了让家长帮其办私事。这样的家访只能起负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改革和更新传统的家访,探索家访工作中的新思路、新途径,从班主任盲目家访、学生害怕告状等痛心的家访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沟通学校与家庭的“心桥”。
一、给家长、学生自由选择权
开学初,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初步制定家访实施方案,提高家访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实施过程中,发放两张表格,一张是向家长发出“家访通知函”,由家长自己决定是否接受家访以及是否有家访的时间要求;一张是向学生发出“家访申请表”,要求每个学生回答两个问题:1、是否希望老师去家访?为什么?2、家访时最喜欢老师说些什么?最不希望老师说些什么?两张表格上同时注明——请相信我们不会披露学生个人及家庭隐私。了解家长、学生的需求后,以两种形式进行家访。对家长、学生都愿意接受家访的,采取“明访”的办法——去之前通知孩子;对那些不希望老师家访的学生,而家长愿意接受家访的采取“暗访”的形式,避开学生去家访,维护学生的自尊。
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学校与家庭的学习、表现情况,自行申请教师家访,使自行申请与整体安排相结合,既体现了家访的灵活性,又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精心备好家访课,切实“访”出实效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家访也应像教师上课一样认真备好“课”,充分做好家访前的准备,以便知己知彼,对症下药,切实“访”出实效。
首先备态度。家访的态度不同,对家访的效果是有影响的。家访中要求我们沟通情况时心态要纯正,即对学生是发自内心的爱,是寄予希望的。与家长是平等关系,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绝不能“越位”训斥家长,应以平和的态度与家长商量,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备学生和家长。了解教育对象,是实施教育的前提。全面准确把握学生情况,对学生的在校表现、各科学习情况、兴趣爱好、习惯、优缺点等了如指掌,以便家访时能抓住要点,取得家长信任,提高家访实效。另外,还应找受访的学生了解家长的情况,比如身份、文化程度、性格特征等,以便因人而异、因情而异,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比如,离异家庭、特殊困难家庭或者家庭有特殊情况的孩子,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家庭情况被外人所知,那么老师就要保守孩子的“秘密”。保护孩子敏感的心灵,让孩子信任老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和帮助这些孩子。注意与家长平等协商,态度诚恳、耐心,做到有情、有理、有节,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气氛。
然后备目的和内容。每一次家访都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切忌走过场。应考虑好与家长谈话的要点,使用描述性的语言而不是判断性语言,避免使用教育术语。具体内容不能只限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数成绩,应包括学生的各方面,诸如平时生活、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心理情况等,这样言行才能从容不迫,有条有理,家长也往往会听得比较认真,增强有的放矢的教育效能。
班级学生A和B两人有共同的毛病——懒,经常不完成作业,成绩不理想,而且都是留守儿童。不同的是A的爷爷是退休老教师,B的爷爷奶奶都是不识字的农民。我去家访,与不识字的奶奶聊天时,就用上“没有惹事”、“管管他”等口语来和她交流;和退休的那位爷爷聊天时,则用“学习自觉性”“推荐合适的故事”“注意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等教师的常用语言和他交流。
最后备沟通策略。家访前班主任对家访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可以预先设想,做到心中有数,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解决办法。例如评论学生要客观,善于运用“期待效应”,多鼓励,少批评;用心倾听、询问和引导,把握好问题呈现的时机,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总之,要把握与家长沟通的特殊心理,在细节中把握沟通合作的技巧,因人而异,选择多元化的方法策略,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和谐统一。
三、发挥专业优势,指导家教方法
现在的家长虽然总体素质有所提高,对孩子的教育也比较重视,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仍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教育上的问题和误区。其中比较极端的有粗暴型和溺爱型。而班主任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掌握教育理论,懂得教育方法,相对普通的家长是有专业优势的。因此,班主任进行家访时,应该对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做必要的指导。让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能与时俱进,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班主任老师诚心诚意地帮助家长进行成功家教,实际上就是帮助自己做好了班级管理工作,就会使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省心、省力、优质、高效。
1.指导粗暴型家长变强制为赏识。
粗暴型父母在发现孩子的错误言行时,往往不是循循善诱地讲清楚道理,而是用强制命令的手段来管理孩子,不给孩子发言权,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不理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诉求,久而久之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对于此类型的家长的指导,要先婉转地用因果推导方式使家长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如会让孩子胆小怕事、弱不禁风,或者会使孩子变得粗野,有意无意地违反纪律。再列举事例证明,如12岁孩子提到砍母等。最后向这些家长推荐赏识教育理论,使家长们从头再来,重新用教孩子学说话和学走路的精神来关注教育孩子。要永远坚信自己的孩子,经过努力,总能成功。
例如,我曾给一位家长和自己布置家庭作业——每星期给孩子找一条优点,并由孩子负责把纸条交给对方。这样,巧妙地让孩子感受到了家长的爱及老师的关注和肯定,从而增强了上进心;家长则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即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棒!
2.指导溺爱型家长变庇护为理智
根据溺爱型的父母包庇孩子,忽视孩子的缺点,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少管甚至不管孩子的特点。首先在家访前就要多留心学生在行为规范和学习上的一些欠缺,不时做些教育随笔,以便与家长联系时能作为依据。其次是在家访时耐心的倾听,完整地接受家长对孩子所拥有的爱,不与其争吵、争辩,这样才能打开家长的心扉,为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奠定基础。最后,避开学生的缺点,心平气和地指出溺爱的危害,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共同处理好学生问题。
例如,一位家长在开学的第一天就请假,说孩子的身体不好,不能参加下午的铲草活动。我估计是家长心疼孩子,怕累着孩子。于是,利用购物路上,拐个弯先到他家看看。问完孩子身体情况后,说:“身体不好就不勉强了,真是可惜,一次培养劳动观念,让孩子经受磨炼的机会就错过了。任务其实都是孩子自愿承包的,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您的孩子身体不好,我建议他和另外2个孩子负责倒垃圾的。”话音刚落这位家长就改口说:“老师,你想的周到,下午就让他到校磨炼磨炼吧。”
四、做好家访记录,巩固家访效果
家访结束后,班主任要认真及时地写出家访记录,把家访过程、家访达成的共识,家访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及不足之处记录下来。并注意以下三项工作:一、结合家访中了解掌握的资料,与其他科任教师沟通,对学生重新分析,制定新的教育对策,以便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二、跟踪了解学生在家访后各方面的变化、反应,及时告知家长,以便家长也能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共同促进学生进步,使家访工作达到理想的效果。三、根据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要求与建议,积极弥补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自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只有抓好家访后有关工作,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才能巩固家访的效果,真正达到家访的教育目的。
总之,家访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家访要人性化,从“告状”到“沟通”,从“关心”到“指导”,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家长为中心,以家庭为中心,关心每一个孩子,关心每一个家庭,真正的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与结合,实现教育成效的最大化,让孩子的未来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