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对话] 带着地球去流浪! 专访原著作者刘慈欣&主演吴京

在电影上映前夕,吴京和刘慈欣接受了时光网的专访。刘慈欣说,《流浪地球》和《战狼》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这句话并不是玩笑。

时光网特稿 刘慈欣曾在小说《流浪地球》中这样写道:“三个多世纪前,天体物理学家们就发现这太阳内部氢转化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太阳的演化已向主星序外偏移,氦元素的聚变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太阳内部,由此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之后,太阳将变为一颗巨大但暗淡的红巨星,它膨胀到如此之大,地球将在太阳内部运行!事实上在这之前的氦闪爆发中,我们的星球就已被汽化了。”这是电影《流浪地球》故事的起点。为了应对这一末日危机,人类决定在地球一侧安装数以万计的地球发动机,让地球像宇宙飞船一样驶离太阳系。

带着地球去流浪?在中国电影史上,甚至在世界科幻电影史上,这都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宏大设定。中国电影人的手上忽然多了一个世界级的故事框架,它能催生出一部世界级的电影吗?和小说里描写的一样,在诸多质疑和期待声中,“流浪地球”计划启动了,只不过这次是在大银幕上。“总得有第一个人站出来,如果没有这个人,中国永远没有,那又要落后于人家的电影很多年,就跟当初我那个军事类型的电影是一样的。”这句话是电影《流浪地球》的主演吴京说的,他提到那部军事类型电影显然是《战狼》。“中国的科幻电影未来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拓展我们的眼界。人家问我说你的小说怎么才算成功,我说只要有一个人看了我的小说,在下夜晚的路上做了一件从来没做过的事,就是抬头看了看星空,我说这就算成功了。这确实就是科幻电影最大的意义,它让我们的生活从中国人这一亩三分地里走出来,让我们看得更远,让我们在没有经历过的时间,没有经历过的空间,去拓展我们的人生的体验。”这句话是《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及电影监制刘慈欣说的。

严格来讲,《流浪地球》不算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它前面其实有很多专业的、疑似的、严肃的、搞笑的科幻开拓者,但很多年过去,它们几乎全部飘散如烟。“螃蟹”究竟是什么味道,还是没有人知道。别人都做不到的,《流浪地球》就能做到?在一个积累几乎为零的领域,《流浪地球》能瞬间接入国际水平?这样的疑问,注定不会有权威的答案,理应交给每一位亲自看过电影的观众去解答。在电影上映前夕,吴京和刘慈欣接受了时光网的专访。这两位嘉宾坐在一起似乎风格有些不统一,但这种混乱与活力也许正反映了当下国产科幻电影的独特风貌。刘慈欣说,《流浪地球》和《战狼》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这句话并不是玩笑。吴京最终给电影打了满分100分,理由是“没有别的作品可以比较。”刘慈欣给《流浪地球》打95分,“剩下的那5分相当大一部分可能还不是电影的问题,是我原著的问题。”

在小说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描写:“地球发动机将不间断地开动500年,到时地球将加速至光速的千分之五,然后地球将以这个速度滑行1300年,之后地球就走完了三分之二的航程,它将掉转发动机的方向,开始长达500年的减速。地球在航行2400年后到达比邻星,再过100年时间,它将泊入这颗恒星的轨道,成为它的一颗卫星。”正如流浪的地球,中国科幻电影还有太长太长太长的路要走,幸好我们终于启程。不过高期望,也不放弃希望。在这段漫长的征途上,轻轻地说一句:“地球”,好运!

Mtime:(提问吴京)是在什么样的机缘下加入《流浪地球》这个项目的?吴京:去年年初的时候,导演郭帆那种状态就是打了鸡血之后已经接近尾声,快没劲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看到他的样子,真的就跟我拍《战狼》的时候一样:今天我要不去干什么,明天的坦克就来不了了,我这戏就没法拍了。他说京哥我做了个什么什么戏,我前期准备工作怎么样,理论数据怎么样……有点像我当年跟人家说我在特种部队干了什么,坦克怎么开,飞机怎么开,枪怎么打,狙击手怎么弄。我就看着他,怎么跟我当年那么像呢?可是我当年拍《战狼》的时候是没人理我的。我说行了,你别跟我说了,我来了。他当时咣当干了一杯,说,京哥,关于片酬我们没多少钱。我说行,哥们,当年拍《战狼》我没有导演费,我没有编剧费,我也是干这个事。刘镇伟导演跟我说过一句话:当你成功的时候,记住帮助那些跟你一样有追求的人。我说郭帆,你记住我帮过你,当你成功的时候也像我帮你一样再帮一个人就够了。但是没想到这个坑越陷越深,甚至去客串31天,有听说过客串31天这种事吗?客串客串着就把我拉进去(投资)了。你没在现场你不知道,制片主任把自己的车卖了去给大家发工资,跟当时我把房子抵押出去干我自己想干的事不是一样吗?不是我伟大,是他们伟大。我说投!郭帆就一句话,京哥你放心,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我说行,兄弟,冲你这个狂劲,我一定捧你。这就是整个事情。Mtime:(提问吴京)从结果来看,你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吴京:陈道明(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前一段时间跟我说过一句话,你只要把最真实的情感,最真实的体验,呈现给观众,可以弥补一切文本技术上的缺失。这部戏里我们看到的最大的是什么?是真诚,真诚盖了一切的东西。

Mtime:(提问刘慈欣)你是原著作者,又是这个电影的监制,具体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参与了哪些工作?刘慈欣:我是写小说的,写科幻小说的,科幻小说和电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艺术。我对电影知道的并不是太多,所以说我觉得最好的选择是让电影创作者有最大的自主权。按照经验,科幻小说改编成科幻电影要成功的话,必须进行大的改编。原来的作者可能很难接受。他又没有能力从一个剧本看到最终的成片是什么样子。所以我觉得最好的选择还是给予创作者最大的自由度。Mtime:(提问刘慈欣)你觉得《流浪地球》区别于好莱坞科幻片的特色是什么?刘慈欣:区别于好莱坞大片的特色显然是里面的人群、人群构成的社会和好莱坞不是太一样。像郭帆导刚说过的,这个片里并没有好莱坞意义上的那种超级英雄。他们拯救人类、拯救世界,是本着一种基于中华文化的对故土、对家园、对亲情的很深的感情,而且是很多人一起去做的。在这部电影里,每个人到达历史的关键点,都有可能成为超级英雄,也都有可能作出巨大的牺牲,这个可能是和好莱坞大片不太一样的地方。另外就是对于末日的描写。这个我们也说过很多遍了,把地球变成宇宙飞船,一起带走的这么一个情节,可以说也是中国人比较强烈的情结。当然也不能说西方人一点没有。地球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符号,它代表了我们所有的文化、所有的传承,代表我们过去的一切。不管以后我们走多远,我们不会抛弃我们经历过的一切,不会抛弃文化的根。这个可能也是《流浪地球》和好莱坞大片不同的地方。

Mtime:(提问吴京)你觉得《流浪地球》作为国产科幻片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吴京:其实我不是一个科幻迷,我对科幻不是很了解,我媳妇是科幻迷,她是刘老师的粉。我觉得这件事情必须得支持。总得有第一个人站出来,如果没有这个人,中国永远没有,那又要落后于人家的电影很多年,就跟当初我那个军事类型的电影是一样的。很多人说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你这个是错的,那个是错的。我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你能说他有错吗?我就吃钳子,我哪知道是里面内脏好吃还是什么好吃?我觉得郭帆导演跟刘老师是给了中国的科幻迷一份完美的答卷,这份答卷我想不客气的说是100分。因为没有别的比较。我们不要拿好莱坞来比较,好莱坞是好莱坞的情感,这是中国人的情感。如果一定要拿中国的电影比较,你没什么可比的。因为你比可以呀,你拍出来一个比,你没有拍出来。所以踏出第一步,才是最值得敬佩的。Mtime:(提问刘慈欣)中国科幻迷特别关注国产科幻电影,每出现一部像样的科幻作品都会非常有自豪感,你怎么看这种现象?刘慈欣:科幻迷其实他是一个很独特的群体,在每个国家都有,越是发达国家科幻迷数量越大。中国真正有自觉意义上的科幻迷大概是从八十年代左右出现的,我当时是最早的一批吧。他们确实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独特的欣赏取向,独特的世界观,这些就让他们构成了一个亚文化阶层。这对科幻电影是一个挑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科幻迷的欣赏取向和一般的观众并不是太一样,他们有重合的地方,也有不重合的地方。高成本的科幻片我们也不可能只拍给科幻迷看,所以这中间如何平衡这些很难。我觉得《流浪地球》做得挺好的。科幻迷也好,普通观众也好,我认为都能认可这个电影的内核。

Mtime:(提问刘慈欣)电影版对原著小说进行了比较大幅度的改变,能削弱了您苦难、反讽的部分,强调了希望这个概念,作为作者你认可这种改编吗?刘慈欣:我认可,我认为改编得很到位。当初让我只看剧本的话我不一定认可,毕竟每一个小说作者对自己的作品都像孩子一样,不允许别人去改的。但是一看到电影成片的话,我觉得这种选择是很高明的一种选择。Mtime:(提问吴京)你在银幕上塑造了很多硬汉形象,这次的角色又是一个硬汉,但不是那种能打的硬汉。你心目中硬汉的标准是什么?吴京:硬汉的标准,我觉得就是责任感。有责任有担当就可以是硬汉。这一次我也是想改变一下,可能有了孩子心就软了,眼眶也低了。有一点小私心,以前老演打打杀杀的英雄,我也想留一个东西给我儿子,我甚至想过演是不是应该让我儿子也来演。我要让我儿子从小就觉得爸爸是一个超级英雄,我特想演孙悟空,我儿子会想,爸爸哪天会驾着七彩祥云回来救我们的。和这部电影一样,爸爸是一个超级英雄,他开着宇宙飞船回来救我们了。

Mtime:(提问刘慈欣&吴京)《流浪地球》提到一个特别宏观的概念:人类怎么面对宇宙。这可能不是我们生活中会经常思考的问题,你们自己的宇宙观是怎么样的?刘慈欣:这个问题太大了,一两句也说不清楚。但是有具体到这个电影上,是有意义的一件事。怎么面对宇宙,以前大部分的中国人根本不考虑这个事情。中国人的思想特点就是他考虑的比较现实,一亩三分地,我们得生活,怎么怎么样的。这个电影的意义就在于第一次把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我们的情怀,放到太空的无垠的背景下去表现。而且它在中国的电影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个东西,就是末日。以前中国电影没有末日的概念,甚至整个中华文化也没有末日的概念。这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最大的区别之一。西方文化是有明显的末日概念的,《启示录》里,《圣经》里都有。在中华文化的潜意识中,未来是无限向前延伸的,我们没有末日的概念,但是这个显然不是实际情况,任何东西都有末日,包括我们的太阳,我们的地球。当我们的中华文化面对这样的末日的时候,我们会作出怎样的选择?把我们的中华情怀、哲学背景放到太空的、末日的背景下是什么样的?这就是《流浪地球》这部电影进行的一个很出色的表现。

吴京:我要面对末日,我要当鸵鸟,赶紧回家抱着我老婆躲起来。刘慈欣:我想大部分人也都是这样的一个选择。吴京:我觉得我们又是赶上一个好时候。我们月球背面都上去了,国家都去探索未知了,这种技术的成功为我们的科幻电影的提供了自信度。现在中国人对于未知的东西那种探索的渴求越来越强了。既然是这样,我们何不拥抱未来,拥抱未知呢?让未知来的更猛烈一些,让这个世界活得更精彩一点。刘慈欣:是这样,我觉得吴老师说的很好,中国的科幻电影未来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拓展我们的眼界。人家问我说你的小说怎么才算成功,我说只要有一个人看了我的小说,在下夜晚的路上做了一件从来没做过的事,就是抬头看了看星空,我说这就算成功了。这确实就是科幻电影最大的意义,它让我们的生活从中国人这一亩三分地里走出来,让我们看得更远,让我们在没有经历过的时间,没有经历过的空间,去拓展我们的人生的体验。Mtime:(提问吴京)你刚刚说这部电影筹备的过程和《战狼》特别像,你觉得《流浪地球》和《战狼》系列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吴京: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刘慈欣:我觉得内在的联系是它们都表现了人物在面对某种威胁到自己的强大力量的时候,那种顽强的精神,那种责任感,那种牺牲精神。我觉得这两部电影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

Mtime:(提问吴京)根据你的经验,什么样的电影有机会成为爆款电影?吴京:大家老提爆款电影,我不喜欢老出爆款电影,老出爆款电影就意味着中国的类型电影太缺失了。我希望每一部电影都特别强,特别牛逼,这样的话把所有的事情拱起来会更强。一出了爆款之后紧接着一帮人跟风,又给它弄烂了。就跟我们有时候吃饭,这家好吃,一星期去八次,吃了两个月之后不吃了,给人吃烂了。甚至把韩国餐厅改成了东北饺子馆,有时候经常干出这样的事情。我觉得这部戏的气质跟我自己本身的气质是一样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我跟郭帆讲,不怕人说,说我们改,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说才好玩呢,人家说你是为你今后提供更多的信息让你去修改。但是你这部戏获得的经验是别人没有的,财富在这呢。再说了,郭帆你都给我保证京哥我不会让你失望了,那你有什么可以畏手畏脚的呢,兄弟跟我当年一样,是以一个炮灰的心态去杀出一条血路来。背着刺刀,扔掉行囊,冲。你没得退,你遮遮掩掩干什么,遮遮掩掩犹抱琵琶,何必呢?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多余的资金再去做一些事情的话,那我们就靠我们自己的东西去跟人家拼,去干,反正给我们一个放手一驳的机会就好了。刘慈欣:其实科幻片都是一个开创性的事业。美国在80年代科幻片崛起的时候,他们的那些电影人的经历和我们现在十分相似。现在美国那些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卡梅隆、斯科特,好像觉得都是一线的,大牛导演,其实当时在美国科幻片崛起的时候,他们是很边缘的,和我们现在很像,这种开拓精神,这种科幻的情怀,创造了美国科幻电影的辉煌。既然我们有了这样的电影人,又有了国力崛起的社会环境,我认为中国科幻电影的辉煌可能很快就会到来。

Mtime:(提问刘慈欣)你是原著作者,很多人关心你怎么评价这个电影,如果让你给《流浪地球》打分,你打多少分?刘慈欣:满分100分的话我打95,这是没有问题的。剩下的那5分相当大一部分可能还不是电影的问题,可能是我原著的问题。这我说的是实话。问题在哪呢?我写《流浪地球》这个小说的时候,大概是在二十年前,那个时候国内的科幻市场是很低迷的,长篇是出版物,我只能写短篇小说在杂志上发表。但是这个小说它是长篇的构思,最后弄成短篇小说就像个长篇梗概一样。所以说很多的地方可能是小说的弊端。吴京:我跟您说一句,不是反驳,您自谦了。因为一部电影最基本的原点是所有的电影在追求的东西,《流浪地球》的原点就是带着地球去流浪,有这么一个点是所有的电影人最想拿到的东西。您那不是引子,您给的是TNT。刘慈欣:其实科幻电影改编是很难的,我见过很多很牛的科幻小说,最后电影改编不成功,比如说《安德的游戏》,很好的一个小说最后改成那个样子。所以说我觉得我们这个《流浪地球》团队,我不说多辛苦什么的,就电影本身来说,我觉得改编是很成功的。编辑:羊羊本帖内容来自时光网>时光对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