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汉末的人才选拔制度有多少了解?

逢著公卿,谁不道、人才难得。突然想提一提汉末的选拔制度,最著名的是察举制,但不是唯一。

写在前面,察举制度只能说是整个选官体系的一环,各个制度并不应该脱离它的背景谈论,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应运而生,也是适合这一时期的制度。试想,把科举制拿到汉末是什么状态?知识、资源都在少数世家手中,读书识字都难,谈何抗衡世族。

察举制

察举,即察廉、举孝,关注的是“孝者”、“悌者”、“廉吏”,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岁举,另一种是特举。岁举的有州里推荐的茂才,郡里推荐的孝廉。特科有贤良方正、明经、明法、勇猛知兵法等。岁举即每一年特定时间推举,特举没有固定时间。

贤良方正,即为官贤明,为人方正,敢直言劝谏,比如刘焉就曾被举贤良方正。明经,强调通晓经学,在太学的学科中同样有经学这一项,或者说必不可少的一项。明法,即通晓法律,比如颍川郭氏自郭躬开始,数代研习《小杜律》。勇猛知兵法,顾名思义,点了军事专长的,比如汉灵帝刘宏在黄巾之乱时,就试图征召“明战阵之略者”。

需要说明的是,茂才本是“秀才”,为了避讳刘秀才改名,而在西汉时期茂才与东汉时期的贤良方正相近,并没有特定的推举时间。茂才比孝廉更稀少,因而举孝廉一般出任郎官,而举茂才可以直接出任县令。

“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行奉义校尉”——《三国志·吴主传》

辟除

辟即开门延请各级主官可以自行招募掾属,尤其是丞相、太尉、大将军这种可以开府的官员,即公府辟除,比如曹操、诸葛亮开府后都任用了很多府吏,当然曹操的霸府很特殊,连刺史都能出任他府上官吏。如张辽、周群都是被一州刺史辟召的。更高级的是诏除,天子下令征召,以安车蒲轮或公车特征,管宁就享受过这待遇,还没出仕。

任子

任子就是承蒙父兄福荫,父兄在朝为官,保举自家子弟出任郎官,案《任子令》规定,入职满三年,官秩二千石以上者才能保举子弟为郎,但实际应用范围更广。189年,汉献帝刘协就下令赏赐从公卿到黄门侍郎,家中可出一人为郎官。案《后汉书·百官志》,黄门侍郎只是个六百石的官职。

荐举

荐举就是官员或者名士推举人才,这与诏除相反,一个是自上而下,一个是自下而上,两者相辅相成。其实可以认为任子制是荐举的一部分,只是被单列出来了。汉代对荐举也很重视,举荐人才是义务,不举荐有罪,举荐不当也有罪。荐举盛行,想想荀彧为曹操荐举了多少人才吧,荀攸、郭嘉、钟繇等,同时也充实了颍川阵营。

当然,卖官鬻爵也挺特殊的...

大概是云超cp: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鲁肃诗词:鲁肃:关于我的18首诗词,你了解多少?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