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作家】孙泽凤/感谢三个人

感谢三个人

作者:孙泽凤

题记:七月十四日,从长返张,心有所得,虑作。奈家事缠身,无闲。至今日,忆起所想,乃作文记之。

第三次到岳麓山"玩",还算好吧。以前所见的人物,很陌生,这一次,还是一样,熟悉的人,只那几个人。他们很忙,见了面,说话也不多,但已足够了。感觉很好。在这里,我好想感谢敏华老师、天师,包括我自己。

我感谢我。

因为一份热爱,一份痴情,我才有文字的表述,才有坐在沙发上,抒写着的惬意。快乐总是有的,某种感觉从远处的阴影里走出,像月光吧,或许是诗作的雨,洒落在窗台,勾引出麓山的模样,或远或近,挥之不去。

小时候,童年是贫瘠的,瘦弱而苦涩。我八岁开始担柴,扯猪草。清早起来,我还要放牛,放牛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牵着牛走在田埂上,二是赶着牛走在田埂上,手里拿着牛刷子,不时地抽打牛屁股。但不管哪种方式,牛一定得吃饱,不能有一丝的亏欠。我与那牛几乎没有差别,虫叮蚊咬,风吹日晒雨淋,身上到处是疙瘩。娘说她心疼,但已是多年以后的某个夏天,我早就在外地教书。一家人坐在那儿闲聊,娘不经意间说起的那番话。

我放牛也有不同的地方,我会拿着语文书,跟在牛屁股后面,一边走一边看,恼火的是,当我看得入迷时,牛儿偏偏走得很快,再嫩的草也不感兴趣。我琢磨了好久,想出一个法子来,在草地上撒一泡尿,或用一个小瓶子装些盐水,牛儿草口不好,撒上一些,它就不舍得动了。牛不动我也不动,我就可以看书背课文了。说实在话,我不是读书的料,也不知读书为了什么,读书会有什么出息,只不过,看书看得迷了,就感觉不到皮肤的痛,麻醉了自己而已。我逃过学,留过级,见到老师心里就打鼓,一双小手搓揉着破旧的衣角,丑死人了……

后来,迷迷糊糊地上了初中、高中,慢慢地,我觉醒了,原来,课文里的那些优美的词语,可以写一份足够长的情书。我写了,但那个女孩没收,夹在一个笔记本里退给了我,不知她看了没有。这是高中毕业时的荒唐情书,换来了一个笔记本,也值了。她已经够好了,或许,两条平行线是永远无法相交的。

大学期间,我学写诗歌,三天憋出两句,但没有一首是可以谱曲,可以哼唱的。半夜三更,像个神经病,坐在床前,自言自语,第二天早上醒来,什么都忘却了。然而,我还是读些诗作,国内外的,不同派别的,写了一大本的笔记,我试图从那些诗句里得到梳理,一个清晰而理性的梳理。尽管写诗很痛苦,我还愿意去做,至少,年轻的血沸腾着。

工作以后,我就不再写诗了。我去一个偏僻的乡村教书,备课,上课,批作业,夜以继日,不知疲倦。这样的日子,不太好糊弄,有许多的眼睛盯着。人们会根据很多细节,去议论和研究,得出一个恰如其分的结论:像我这样的人,小气,抠门,计较。然而我不斗气,我欣然接受,在一番自我安慰后,我习惯了人们嘲讽的眼神,鄙夷的目光。甚至,我想起那年冬天,学校的几个老师用尺量着分猪肠子的事情,我都觉得,那也许是诸多事中最公平的一次。

很多年就是这么过来的,活得有尊严是多么难啊!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说我的好话,表面上羡慕我,心里却在谩骂着我。那些围着我转的人,也已变得生疏,风光一时的诺言成了不堪的回想。这些,我不会放在心上。我低下头,读寂寞的书,独自忍受着尊严的苦。我选择一条小路走,避免遇见更多的人。我把自己藏起来,让他们寻找不到一丝踪迹。

其实,我已很多年没放牛了,估摸着牛也不听我的话了。当年的山村,如今也看不见几头牛了,田埂上的草疯狂的生长着。山村几乎没有月光,月老也不牵红线。那个长得最乖的村花,我追了很长一段路,也无结局。她像生了翅膀的苹果,飞出了山村,飞到了遥远的地方。几个光棍常常聚拢在一起,摇头叹息,或是四处寻觅芳草的身影。房子,车子,票子将这些光棍的梦想击得粉碎,现实中,生活的空气充满了金钱的味道。

我很庆幸自己讨了个老婆。因为看书,就看出了自己,看出了这份职业。老婆不嫌弃,她不忍心让我打光棍。因此,我想感谢自己,感谢小时的牛儿,村花,还有送我笔记本的那个她。

我要感谢天师。

天师乃是云阳洞修道之人,读了长湾这部无字天书,习得些真传。然而,他不是佛中人,也不是道门徒,只是些说不出的因由,调弄不少信者。凡有缘,皆可信。天师本是"庸城四少"之首,性格高昂,劣迹颇多。喝了二两酒,就"吹牛"。其实,这四个人都是老头而已,擦粉装嫩,掩饰不了真相。我初识张天师,那种感觉是说不出的,就像刘备初见庞仕元,日子久了,才觉得真性,渐生好感。在我落魄时,天师让我半间房子,陪着抽支烟,说些闲白话,鼓捣几个段子,权作是度日的法子。说实话,老张与人结缘,结的是善缘,或许身上有股“臭气”,相投的人也就合拍了。在这个小地方,女人的一个眼神,就可丈量出男人的心胸。而做真兄弟,却是万般不易。

原来,我曾粗俗地以为,文学就是“吹牛”。喝点酒,不着边际地说话,哪里都好,哪里都不好。就像钓鱼的说话一样,二两说成二斤,一条鱼说成三四条,三四条说成爆护,爆护了又说是空军。鱼口差时就说连杆,鱼情好时,就说鱼不开口……凡此类似,只把牛皮吹得圆满。

我不得不信服。暗恨自已不是民间的高手。至少,在遇见张天师之后,我就不再是那个深藏的人了。应该说,他的文字是倔强的,但是灵动,跳跃,是大地上的物虫,鲜活,质秀,招人喜欢。宛如张家界的"瓦尔登湖",天师就坐在一泓秀水的岸边,一只破船,两个老人,微微的月光下,街口的水面轻轻荡漾,蔡哥的鸬鹚,昂着头立在船沿。远处,那条一辈子都得不到的鱼,慢慢游向了水深处。

天师爱文学,是真的,爱女人,是假的,爱酒,是虚的。我实在不敢恭维他的酒量,若是我能喝,拿下他一点不难。关键是兴趣。不然,天师绝不开口喝点酒。那天,他在蔡哥屋里,喝了半瓶白酒,五瓶啤酒,我确实刮目了一回。天师邀我去那里,因为蔡哥有故事,关于街口,澧水河边最悠久的地方。他只邀了我去,大概担心别人写错了情节,而至今,我也还没有去写,不知蔡哥的婆娘回来没有。

就这样,老张引着我,点燃了我内心的旧梦,细细想来,我的故事是不可言说的,也不可能一一地写进书里。这跟隐私无关,我没有任何的顾虑,说话的对象适合就好。一个场景,一种情趣,简单也好,直白也罢,都是幽味深远的。寂寞只是个借口,一片小小的天空,真实即可,无需归宿的理由。

一直以来,有人希望我过得不好,但一路走来,我总是过得很好。我想,生活应该是平等的,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像现在这样,不是很好吗?我可以自由的走动,去见见世面,增加一点阅历。我喜欢内蒙草原,那有静静流淌的母亲河,马蹄弹奏的乐曲,蒙古包里的羊骚味。我也偏爱沙湖,那里的沙粒湿润,柔软,黏人。生活就是这样,说不出的美妙,说不出的缺陷。老张说我很感性,是的,我见不得别人对我好。他送了我不少的好东西,即便是几根苞谷,都是那么弥足珍贵。我曾在文里写道:“老张又回了崆洞山,他带给我几根玉米棒子,三根是煮熟了的,四根没煮过,还裹着厚绿的外衣,头上垂着长须,一个个躺在花色的袋里。在一个新鲜的早晨,他小心地谦卑地送我晨餐。刹那间,我想张开双臂拥抱着他,想对他说'我太快乐了,太快乐了’。然而,我秘密的希冀,躲开他的目光,感动地流下眼泪……”

我要感谢敏华老师。

第一次参加训练营,结识了敏华老师。那时,她还不认识我,而我认得她。单从名字来看,她以为我是何方的妖怪呢?她拿着相机站在我旁边,后来我发觉,敏华老师拍的照片里,没有我的影子,只是我感觉得到镜头对准了自己好几次。慢慢的,又认识了昕孺老师,据说是敏华老师的亲爱,是个诗人,著有不少的书籍。看上去,他很斯文,年轻,清秀,不像是我的同龄人,但感觉一定是很好的人。

这是不是缘?这世上,一切皆是缘未尽,人就未尽的。当年,我在乡下教书,阅读的报刊只有《湖南教育》和《语文报》,那时就想,写点感悟,论文,或是一首小诗,能刊在上面多好呀。然而,我很犹豫,曾经投出的诗作,不是退回,就是泥牛入海,头撞南墙,门都没有。我几乎绝望了,心想自己的文字还不够贵重,所写的是些生活的片段,却又失了生活的色彩。

这么多年来,有无数的失望吧。每年以五次来计算,也有百来回的折磨了。那一次,老张要我写篇感想,我纠结,不知道写得好不好。敏华老师看了,觉得还行,就刊发了。《寻找生命的原乡》是个心情主题,原有六千多字,刊发的有四千多字,《湖南教育》B版能发这么长的文章,恐怕尚属首例。我很感激,这就是我的梦想,与其他人想法不一。市场码头上那些年老的搬运工,他们在用最不美好的时间去赚钱,而我却在写文字,我一天的收入没有他们多,但我还是想活得像个诗人一般。敏华老师有很多的精彩的诗歌点评,可惜我只有诗却没有远方,平时吟几句古诗,算不上诗作,顶多算作茶余饭后的消遣。诗歌的意境要美,意像间的相似或相近能产生无限联想。点醒内心的,是诗眼吧。反正我是不懂的,听了敏华老师的诗评,才觉得诗歌可以让人变得更年轻。

说实话,我不是纯粹的作者。写的文章,越写越觉得不如意,唐突了,生硬了,不耐看。也许是冲动了,年轻时所积攒的那点“脾气”一股脑迸发,像是射出的箭杆,笔直地,却找不到靶心。我不记得写"老师"的那个老师姓甚名谁,小说中的情景却真实得不能再真实了,那不过是刚揭开面纱,看见的冰山一角。我写了七万余字,就无法继续了,真不知如何描述那个诡异的世界。蓝色的澧水河是秋天的模样,蓝蓝的天空映在水面,就像一块蓝色的瓦砾。然而,并不是每个人对这片土地的忠诚都坚如磐石。那天早上,国英校长对我说,我们似乎在掩盖着些什么,就像钓鱼一样,在钓而不在鱼,其真实的背景又是什么呢?我没有答案,也不知如何回答。或许,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柔软的一面,我也不例外。于我,钓鱼十之七八是"空军",但是,鱼上钩的瞬间,却是件非常美妙的事情,将杆子向上一提,紧紧地拽着,丝线发出响声,两个生命在较真,较劲,那是一种渲泄,生活之外的生活一一平和、犹豫和寂寞……

事实上,我已经够幸运了,如果不是敏华老师那几句贴心的话语,我绝是那触碰不得的泡沫。我没有把握好年轻时那段最宝贵的时光,而在生命走向末尾时,拼命地写些文字,说是中年的盘点也罢,总是觉着不合时宜。正如张爱玲所说:“酒在肚里,事在心里,中间总好像隔着一层,无论喝多少酒,都淹不到心上去”。

当然,我不会胡乱地写,搅了自己的心。不失真,不变色,瓦灶绳床,简单就好。这些不过是风雨之后,对生活的寄托,像那阶柳庭花,晨风夕月,真是一番梦幻。那天,我发现坐在大厅里的人,像我这样年纪的,已经很少了。大都是年轻而陌生的面孔,但又都活力四射,充满了朝气。我很感慨:廉颇老矣!甚至,我都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一年?两年?或者更多,这确实是无法预期的,因为喜爱,或许不爱了,我想我都找不到一个退群的理由。倘若有,那便是情深缘浅,也是不得已。

故而,我要感谢敏华,感谢老张,感谢自己。

作者简介

孙泽凤,本名孙才凤,张家界人,高级教师,张家界市作协会员,张家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湖南省教师作家协会会员。有文发表,有文获奖,有或无,皆因喜欢。

图片:网络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卢宗仁专辑         万辉华专辑     蒋正亚专辑

彭定华专辑          吴标华专辑      易石秋专辑

陈有红专辑         谭伟辉专辑       黄志中专辑

谭湘岳专辑         沈保玲专辑       史建国专辑

朱素青专辑         杨英专辑           柳平国专辑

许光辉专辑         杨辉专辑          弘毅学子专辑

方绪南专辑         龚春林专辑孙美堂专辑

万志勇专辑         甘桂柳专辑      官松源专辑

熊英专辑             刘正年专辑       罗夏龙专辑

秋暖跃马合辑      魏晓晖专辑       方良专辑

何志贤专辑        吴穷专辑             严树林专辑

何贵专辑            夏四文专辑         逸仙散文专评

高三九专辑         赵光专辑              卢从正专辑

长寿采风专辑      彭盼兮专辑         熊业民专辑

李细田专辑           “党在我心中”特刊专辑

童锦华专辑          王飞帆专辑          方东清专辑

方罗平专辑           刘朝朝专辑          刘博专辑

易迎华专辑

(专辑持续更新,欢迎作者入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