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是谁说的,为什么?

【词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发音】:fáng mí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chuān
  【释义】:防:阻止;甚:超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出处】:《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成语故事
  西周末年,周厉王在位,他重用奸佞荣夷公,不听周公、召公等贤臣的劝阻,实行残暴的政策,霸占了一切湖泊河流,不准人民利用这些天然资源谋生。还勒索财物,虐待人民。于是朝政更加腐败,国势日益衰落。
  周厉王的暴虐,引起了国都里的有些人的愤慨,他们不顾生命危险,公开指责厉王无道。召公报告说:“民不堪命矣!”厉王大怒,他找来一名卫国巫师,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那巫者将指责的人报告厉王,厉王就逮捕他们,然后残忍地杀害。从此,国都里再也没有人批评时政了,路上熟人相遇时,都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厉王高兴极了,洋洋得意地对召公说:“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痛苦地说:“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周厉王不听召公的逆尔忠言,继续实行暴政。
  过了三年(公元前841年),人民终于忍无可忍,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起义。人民围攻王宫,要杀厉王。厉王得知风声,慌慌忙忙带了一批人逃命,一直逃过黄河,到了彘(音zhì,今山西霍县东北)地方才停下来。人民攻入王宫,没有搜到厉王。有人探知王子靖逃到召公家躲了起来,于是,又围住召公家,要召公交出王子。召公没办法,只好把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送出去,才算把王子保护了下来。这场起义史称“国人暴动”。经大臣们商议,由召公和另一个大臣周公主持贵族会议,暂时代替周厉王行使职权,史称“共和行政”。共和行政维持了十四年之后,周厉王在彘死去。大臣们立太子姬静即位,史称周宣王。宣王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得到不少人的支持。经过这一场国人暴动,西周元气大伤,不久便灭亡了,中国历史也由此进入战乱频仍的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统治者荒淫无道,但他们又怕人民议论,就采取了压制社会言论的措施,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平安无事。实际上这是最愚蠢的作法,它不仅使下情无法上达,错误的政策得不到纠正,加剧社会矛盾。更可怕的在于虽然民众口上不说,但心里却充满了仇恨,只要社会矛盾到达临界点,大规模的暴乱必然爆发,给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正可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能忍受暴政的民族,但也是爆发起义最多的国家。

(0)

相关推荐

  • 诗词风韵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Sunday-  置顶[英语共读],完美利用碎片时间学英语 对话框回复"早安"和"晚安",大咖主播为你送上暖心问候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It will ta ...

  • 晋国“假道伐虢”伐的是哪一个国家?其实历史上有五个虢国

    虢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太"细微",人们对它的认知大多停留在一个典故"假道伐虢",其实这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诸侯国,地位还非常尊崇,而且历史上一共有五个"虢 ...

  • 成语典故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不准说话> 文/莫易 周穆王姬满是周朝第五代皇帝,他西游昆仑跟王母娘娘瑶池把酒言欢的故事或许只是神话传说,但他在位时劳师动众游历名山大川倒是确有其事.也正因为他一次又一次前呼后拥的豪华游 ...

  • 周厉王的日子还真不好过!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十三)

    前一段时间,关于河南电视台的"唐宫盛宴"着实是大火了一把.一开始我还没觉得,就是觉得那几天我之前写的几篇关于西安与洛阳的文章频频有浏览量,还有人回复,正准备窃喜,才发现原来因为这个 ...

  • 口田即心田

    读<古文观止>卷之三 召公谏厉王止谤 让人服,心服才叫服. 心,是我们说的那个脏器心脏吗?否也! 心,是我们行为思想的支配中枢.心的波动会触及到我们的躯体感官以及我们看不到的思想意念甚至灵 ...

  • 《国语》名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摘自<国语·周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解释:堵住民众的嘴巴,比堵塞河流还要可怕. [原文] 周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