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德古墙一青砖,一览兴衰九百年——安阳古城的前生今世
青 砖
古城甲
彰德古墙一青砖,一览兴衰九百年。
朝饮寒露闻钟声,暮缺鼓楼相与伴。
老街商贾泯灭尽,往昔市集少人烟。
已是更迭换代时,可否留得一青砖。
这是笔者于去年年初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水平不算高,略显青涩,但自认为还是比打油诗高那么一档的。有句话叫“戏不够情来凑”,我的文风虽然稚嫩,但对安阳老城深深的情是真的呀。
安阳作为七朝古都,殷邺文化虽然辉煌,但毕竟年代久远,古迹留存较少,大多在地下。而目前我们的安阳老城其实就是彰德府城,要不文峰中路新建游园的牌坊上会写“彰德古城”四个金字呢。可以这么说,彰德府和殷、邺一样也是咱们安阳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
图:彰德游园
追溯彰德府的历史,那得从南宋年间说起,但可惜的是彰德府属于金朝,所以在历史文献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表述“金明昌三年(1192年),升相州为彰德府。”用的是金章宗的年号。后来到了元朝时期,彰德府被改为彰德路,隶属于中书省。什么概念呢?中书省是皇帝直属的,可以理解成明朝时期的直隶。所以,前几年咱们安阳被纳入京津冀一体化城市圈之后,有人开玩笑道“那安阳就是北京五十环了。”这句话还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到了明朝,由于朱元璋在灭元过程中的战略需要,将河北三府:卫辉、怀庆和彰德暂时划归河南管辖,后来朱元璋一统天下,也没再改回来。所以这就是为啥河南、河北中的“河”是指黄河,但是河南却有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北的原因了。而真正意义上的界河“漳河”则只能“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了。清朝时期,彰德府有一些区划调整,如直隶大名府的内黄县就是在清朝被划入彰德府的,但整体框架没变,这个框架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后来原彰德府辖地出现了巨大调整,直到80年代末,老彰德府(现安阳地区)的区划才稳定下来。
图:1959年安阳市规划总图
虽然整体区划调整较大,但是比较幸运的是彰德府城即安阳老城基本保留下来了。比较可惜的是前几十年,人们对古迹的保护意识不足,古城墙、古院落、古寺庙很多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一些被破坏的古迹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内复原。但毕竟是时代所限,咱们也没有必要埋怨当时的人们。
比较欣慰的是,近段时间,安阳市重启了老城改造工程。去年年初,笔者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甚是激动,连忙骑着自行车,轻车熟路绕着老城转了一圈,然后突然有了灵感,掏出手机,打出了这首《青砖》的初稿。有点毁意境,但是当今时代,别说带着毛笔宣纸了,随身能带根中性笔的都是少数。这一部分不视为重点,咱们还是以语文诗歌鉴赏的方式重点聊聊这首诗:
第一句,彰德古墙上的一块青砖,见证着彰德府近九百年的兴衰。本来笔者打算用一千年的,显得大气,但是1192年到现在才825年,按900年算也已经使用“进一法”了,用一千年的话,人家相州心里会怎么想?北宋时期岳飞都是自称相州汤阴人,总不能说我乃彰德府人士吧?况且彰德府是金朝起的名字,我相信岳飞元帅绝对不答应。
第二句,笔者认为挺有意境的,早上晨露浸润在古墙缝隙,耳边传来钟楼的钟声,但是到了晚上,之前与钟楼交相辉映的鼓楼却不在了。鼓楼被毁是由于1935年端午节前夜的一场大火,真是有些可惜呀。
再看第三句,由于前几年南大街拆迁,老街道上的商户损失殆尽,外加上万达等新兴商业体的冲击,传统的老商业街也失去了往昔的喧嚣。
最后看第四句,“已是更迭换代时”,其实笔者认为咱们不能一直活在过去,时代更迭是不可逆的,所以咱们也没有必要过于感伤,那么我还有什么小小的希望呢?那就是能不能留下这饱经风霜的青砖。青砖在这里代指老城的古建筑,这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一定要珍惜。
图:文峰塔夜景
我的担心,放在现在来看,的确显得有些多余了。目前老城改造工程经过多次优化,已经越来越科学了。如对于老城内古建筑,能保留就保留,能修缮就修缮,尽可能保护其原貌,这样青砖就保住了。按照规划,鼓楼和镇远门应该会复建,晨钟暮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够实现了。而改造过后老城的街道会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自己这首诗里蕴藏的希望,真的有可能变为现实。甚是欣喜,甚是感动!时代在更迭,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老城也能够迎来自己的第二个春天。
图:近期安阳古城南大街(镇远门)规划图
最后,笔者打算引用一个朋友(也是本公众号笔杆子团队一员)为公众号写的一段话结束本篇文章:
太行在望洹上物华一都冠华夏
漳淇可涉邺下人杰百代竞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