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皇帝只有一家三口,自己和儿子早死,留下皇后晚年凄凉
如果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话,多半会记得那位幼年历经苦难,即位后却宽容大度对待每个人,成为一代明君的明孝宗弘治帝朱佑樘。
作者当年明月,甚至给了在大明所有皇帝里最高的评价。——他既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
朱佑樘一生只有一个皇后张氏,别无其他妃嫔,他们夫妻的儿子,就是那位历史最真性情的皇帝
、自封“威武大将军”的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
张皇后为朱佑樘生了三个孩子,长子朱厚照的各种优厚待遇,堪称有明皇太子之最。当然考虑到朱佑樘只有这么一个成年儿子,含在嘴里怕化了也正常,所以不必展开细说。
次子朱厚炜和长女太康公主皆早夭,原本按明朝制度,早夭皇子不追封,但对越礼已成习惯的朱佑樘来说,完全不是事。为了安慰爱妻,这两个孩子皆以亲王礼厚葬。
在朱佑樘遮护下,张皇后确是持骄而宠。甚至连朱佑樘给太子朱厚照乳母的赏赐,她看到了也要没收。有次朱佑樘故意和她开玩笑,让小朱厚照拍她,小朱拍了;再让小朱拍他乳母,毕竟是真正朝夕相处的人,小朱不忍心,张皇后大为生气,直接就把这个乳母赶出宫去了……
这桩笑话的后续:小朱丢了奶娘,大哭不止,朱佑樘夫妻急得在一顿饭功夫,连续派了四次宦官,催乳母赶紧回宫。乳母傲娇状,说这户人家不好伺候,宁可自尽,张皇后吓得赶紧把之前没收的赏赐都送回来,朱佑樘又特旨重赏了乳母丈夫一家,才把人请回。小朱开心了,全家都开心了。
【武宗为太子时,乳母某氏在宫中。孝宗临视乳哺,每赏赐,多为张后所收,未尝谢恩。帝疑问,以实对。他日,又面赐酒食,对帝后食。毕,因抱太子,不能起谢。又因太子啼泣,帝后亲蹲视之。帝命乳母坐勿起。他日,帝戏谓太子击后,太子击之。命击乳母,太子不忍击也。后由是大怒,面叱出之。既归,其夫惊曰:“保保之位千金不易得,顾不谨畏,获罪而出,奈何?”乳母曰:“此为汝增千金,宁畏出耶?吾居宫中未尝得滋味,第急买肉,多用盐酱治具为食。”食未毕,中使果至召之。言太子失乳母,啼不能止,帝后急宣汝。催逼就道。乳母故不行,且欲自尽。后惊惧,尽还帝累赐恩典。帝又厚赐其夫。往复数四,方发行,报使相望。太子见之,始复初。】
一对各有缺陷、并不完美,却带着烟火气息的帝后,相处犹如寻常人家。也无怪他们的爱情结晶,会成为几千年来最真性情的一代帝王。
弘治十八年,朱佑樘因北方旱灾而祈祷求雨时,偶感风寒,庸医误进药饵,竟致不治,时年仅三十六岁。
临终前,朱佑樘回顾自己一生政绩,唯「承祖宗大统,在位十八年,为祖宗守法度,不敢怠玩」这么短短几个字。而他最铭刻于心的,便是「选张氏为皇后,成化二十三年二月十日成婚;至弘治四年九月二十四日生东宫,今十五岁矣。」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来到自己身边的日子,记得清清楚楚。此外,自己何日出生,何日为太子,何日登基,反而不重要了。而临终牵挂不已,交代大臣们的,也唯有请他们辅导太子朱厚照做个好人。
比起史书中一本正经的官方遗诏,一个父亲的真实遗言,谆谆叮嘱,俱在于此:
明孝宗弥留时,叮嘱明武宗
【朕承祖宗大统,在位十八年,今年三十六岁,乃得此疾,殆不能兴,故与先生们相见。朕自知之。亦有天命,不可强也。朕为祖宗守法度,不敢怠玩。凡天下事,先生们多费心,我知道。朕蒙皇考厚恩,选张氏为皇后,成化二十三年二月十日成婚。至弘治四年九月二十四日生东宫,今十五岁矣,尚未选婚。社稷事重,可亟令礼部举行。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先生们请他出来读些书,辅导他做个好人。】
一个幼年时,便见识了皇宫最冷漠最残酷的一面的孩童;一个直到六岁才被父亲承认、却又很快失去母亲的儿子;自己妻子的到来,儿子的出世,便是此生最大的慰藉。是以,他也将所能回报的一切都赠与了他们母子。
有一部电视剧里的明孝宗弥留情形,很有意思,编剧确实是也看过朱佑樘的真实遗言,而不是《明史》里的官话套话:
勾魂判官:弘治皇帝,再看一眼你的儿子吧。这一走,就再也见不着了。
朱佑樘:不用挂心了,一切都安排妥当了。
勾魂判官:朱佑樘,你只活了三十六年,不觉得忒短了点么?你的儿子朱厚照,能不能治理好大明朝……
朱佑樘:这也不重要。跨过这生死线,我明白了,江山是主,人是客。我的儿子朱厚照,他过得快不快活,才是最重要的。
勾魂判官:那我来告诉你,你的儿子会活得比历朝历代的君王都快活。
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张皇后一家:
知子莫若父,朱厚照天性贪玩好逸乐,绝不可能是和自己一样的模范皇帝,朱佑樘难道不清楚么?然则这就和他对妻子的各种放纵,从来不要求她去做一个贤德皇后一样,对唯一爱子,让他快乐一生才是一个父亲的心愿。——所以:别当个滥杀暴君,做个好人就好。
明武宗朱厚照这个皇帝做得如何,史上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虽然性恣意,贪玩乐,却不暴虐,无酷杀,懂感恩,知礼敬,不负义,“好人”这两个字,还是配得上的。最大的遗憾,便是不曾给他父母留下血脉,同样英年早逝了。
朱厚照弥留病重时,一直没有亲生儿子的他,原本是希望给自己挑选年幼的宗室晚辈立嗣的。这亦是任何皇帝的人之常情。
然而,等他昏迷到病死后,在皇权交接、天子缺位的几十天空档期,能代表皇权的,正是他的母亲皇太后张氏。
张太后全无政治头脑,从明孝宗到明武宗时期的几十年里,一如既往地只想着给娘家和自己两个弟弟捞好处。
明武宗那两个舅舅张延龄、张鹤龄兄弟,多年来也一直仗势谋私,多行不义,因此和明武宗的关系甚为冷淡。
因此,张氏兄弟想借这一回皇位变更、选择一个皇帝来获取“拥立之功”,为自己加官进爵的心理,被杨廷和轻易利用了。
作为明武宗生前最信任的文臣,在张氏兄弟的协助下,杨廷和得以说服张太后,不去给明武宗立嗣,而是按朱元璋定下的皇明祖训,去迎立血缘最近的兴王朱厚熜,是为明世宗嘉靖帝。
而拜杨廷和发动“大礼议”所赐,从明孝宗弘治年间起,几十年来一直多行不义的两位张氏国舅爷,最后也因嘉靖帝的迁怒而被明正典刑,骄纵了半辈子的张太后落得晚景凄惨,也是咎由自取,求仁得仁了。不知此时此刻,她是否会后悔,当初拦阻明孝宗纳妃,甚至一度连儿子奶娘的醋也要吃的“奇妒”?
当然,前面有明英宗钱皇后被周太后母子欺凌的现成例子,后面万历帝对嫡母陈皇后之好,亦只是面上功夫,不及生母李太后家十分之一。封建时代女人没自己子孙就是如此凄凉。
就张皇后这种情商、张家这种做派,不论和庶子皇帝相处,还是和侄子皇帝相处,又能有什么不同呢?徒留唏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