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到 师徒制、把作师傅的工匠之心:
返璞归真到 师徒制、把作师傅的工匠之心:
拜师,手工业、服务业和娱乐业等多种行当的职业民俗。新从业或学艺者通过仪式与授技授艺者结成师徒关系,谓之“拜师学艺”。
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投师如投胎”。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一般拜师礼仪分成四个程序。
拜师三点必须:
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表示对本行业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
第二,行拜师礼。一般是师傅、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
第三,师傅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训话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
拜师四步曲:
1、正衣冠
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因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
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2、行拜师礼
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
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其中“束脩”二字,有人解释为十条干肉。据《礼记·少仪》记载:“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郑玄注:“束脩,十脡脯也。”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论语·述而》中已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3、净手净心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4、朱砂开智
朱砂开智也叫朱砂启智或朱砂点痣,是开学仪式中最后一道程序。具体做法是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朱砂点痣,取的其实是“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学生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韩愈的《师说》,书中有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对于师傅来说,除了自我能力的提升外,也有着很大的社会价值,一个人能够通过自己的阅历来帮助别人一起成长,那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情,佛教当中有三个不同境界的布施:
第一是财布施,就是施人钱财,替人解难;
第二是法布施,就是教人做人做事的方法和道理;
三是无畏布施,就是给人以希望,让人无所畏惧的生活。我觉得,一个合格的师傅,必然就是一个能够很好地做到“法布施”和“无畏布施”的人,而这也需要师傅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不断的学习提高。
出师是学徒们人生历程的重要一站,意味着学徒不再是学徒,而是一位真正的艺人了。出师,不仅仅是学徒的喜事,也是师傅们的喜事,能够带出优秀的徒弟是师傅们的骄傲,能够成为师傅们的高徒也是徒弟们的荣幸。对于师傅、行会来说,事业后继有人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但是,这也同时带来了新的竞争对手,所以,庆贺是必须的,而行业规范也是非常必要的。
出师礼仪。一般是由徒弟先向祖师爷敬献供品,同时对祖师爷行叩拜礼。然后向师傅、师母行三拜九叩的大礼,感谢师傅师母的教养大恩。有的还会向师傅师母送红包,表达对师傅师母的敬重。
有些行业虽然不进行祭告仪式,但也会有相应的勉励语词。最后,举行谢师宴。谢师宴有徒弟出资举行,宴请师傅一家、师叔、师兄辈、行会同仁、重要主顾等等。宴请不仅仅是一次吃饭,更是一种引荐。当重要的人都来以后,师傅把自己的徒弟引荐给同行们,希望他们多加照顾自己的徒弟,使得自己的徒弟在以后有一个好的前程。
出师后的规矩:
第一,帮师一年,付给工匠一半的工资;
第二,不准强师傅的生意;
第三,由师傅引荐加入行会,不能自行入行会。
重复是必要的,在学徒期间其实什么都不懂,只有不断努力贴近师父,才能掌握他手上的技术和身上的品格。面对师父时清零的态度,是日后成为真正的工匠施展“创新”很重要的前提。
师带徒是匠人精神的核心模式,一种文化的传承,是要在这样的氛围里慢慢浸润的。师带徒是匠人精神的核心模式,一种文化的传承,是要在这样的氛围里慢慢浸润的。
师父通过收徒、教授、和学徒长时间地共同生活和劳动,把自己的经验传给徒弟。这种教育并非是通过书本或某些成熟的系统,技艺是在手把手地教、耳濡目染地学中得到精进的。
这些规矩都把师徒关系无形中延长了,并且从行规角度有效地控制了竞争 对手,确保了原行业利益。这些在封建社会里最为常见,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如今社会自由竞争最为常见,但是,一定行业规范还是有的。此外,还有一些不成文的礼俗,如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徒弟们还会提上礼物看望自己的师傅师母;尤其是师傅大寿的时候,所有的徒弟会拿上丰盛的礼物为自己的恩师贺寿。当然,师傅生病或者是有难的时候,第一时间赶到师傅师母跟前的往往是它的徒弟,真可谓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千百年来,工匠的技艺是如何一代代传承的?靠的不是数据,也不是文献,而是一双手传递到另一双手中的记忆。在这“手的记忆”中,是已经传承了一千三百年的智慧。
回溯自己成为匠人的修炼之路,以及苦行僧般的自律历程,而在这一传承的过程中,他们采取传统古老而又费力费时的“师徒制度”,像对待孩子一般,看透徒弟的癖性,因材施教地培养,或许十年或许更长的时间,直至让手艺长进体内。
人只是一个躯壳,而脱离了躯壳的精神,比如手艺这种可显形,又可隐形的东西才是可以永远传承下去的。在这里,他把自己当作一个手艺的承载物,而并非是自己所具有的属性。因此,人未来没了,但无形的手艺却能流芳万代。
糕匠拜师,先请中人向师傅说合,再择吉日设宴,写拜师贴,行拜师礼。拜师礼为三、六数,意为“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学徒期间不付工资,师傅管吃、住及制冬夏衣各一套。一般第一年打杂,第二年始学艺,三年满师要做出师酒,之后再给师傅帮工一年为熟练期。学徒期间,要无偿帮师傅做家务,一年三节要“哨师傅”,即送礼物。做出师酒的同时,要向与师傅一脉相承的同行送红包,称“坐凳礼”,礼金一般是师傅的一天的工资,礼到情到,此后可得关照。出师时,徒弟给师傅钱,师傅则给徒弟一套工具,并在出师酒席上分自己碗中的一半饭与徒弟,象征徒弟出师,又表示师傅有事做徒弟也饿不着,也示意今后自食其力是从师傅这里分得的。
文化遇到匠人之心:秋山利辉《工匠精神》,盐野米松《留住手艺》,小川三夫《树之生命木之心》。
糕饼资深工匠杜德春:中国传统糕饼传人、8岁学徒;一天学没上过;全靠自学成才;截止目前收到来自全球糕饼华人的邀请指导传统糕饼的手艺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