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鋻古録》(四十四)古书画印章鉴定原理初探

香港佳士得秋拍成交了一幅苏轼的《木石图》,据说创下了书画拍卖的新高,4.6个亿。被故宫博物馆买去了,起拍就4个亿,基本没有形成竞拍追赶。比拍卖前预期要拍8个亿低了许多。是众多私人收藏家没有资金?还是看到国家机构介入拍卖而谦让之?不敢表态。

▲图片一 香港佳士得拍卖苏轼《木石图》 图源:网络

澎湃上有一篇署名“文道”者的文章讲该画隐藏的真伪问题,大致是个内行写的,抓住了书画鉴定的一些关要,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笔者在此就其举例印鉴的几个图例做进一步的论证,而说书画印章类鉴古学要素。

古书画印章鉴古学原理其实还是要和其他门类鉴古学一样,就个案具体特征总结出一些关要处。

大致印章类鉴古学,即先要甄别出是否是现代电脑类制版。若是现代电脑制版印,一般不存在间架结构上的问题。

鉴古学称“间架结构”四个字,每个字都有一定的含义,“间”字指字或笔画之间的距离,若同一方印章所盖戳之印即不应该存在差异;“架”指笔画之间的如何搭架,包括笔画搭架的角度位置,若同一方印章所盖戳之印即不应该存在差异;“结”,纠结之“结”,指笔画与笔画如何穿插纠结的,若同一方印章所盖戳之印即不应该存在差异;“构”字,从“句”,指笔画的弯曲度,若同一方印章所盖戳之印即不应该存在差异。

还有一种鉴古学要素,即要从逻辑相顺说。

书画印章类鉴古,与拓片等相同,印章盖戳和拓片都有手法轻重所造成的笔画粗细变化,但这种变化一定要符合“逻辑相顺”原理。即手法轻时,笔画细(拓片则相反)。手法重时,笔画粗。这种粗细之变化一定要相顺,不能有的笔画粗,有的笔画细,这就不能形成相顺一致了。

自然正常的盖印戳,当然要轻重粗细相顺一致。但伪造者翻刻印章就不能保持这种相顺一致,或出现时粗时细。

在古代未有电脑制版技术出现之时,一般伪造书画赝品者,只能采取翻刻手段。所以,通常古书画鉴古学,首先要甄别其是否属于电脑制版。但这件《木石图》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以这幅佳士得拍卖的作品有民国时候的珂罗版印刷出版物著录(见下图,图片二),那个时代人们还不会运用电脑类印章制版技术。

▲图片二 苏轼《木石图》珂罗版印刷本 图源:网络

除了印章间架结构要符合逻辑相顺外,还有一些属于印章类鉴古学特有的要素,即要看笔画的刀法(一般指凿刻类印章,明代之前有些印章属于青铜浇铸的例外)。从印章类鉴古学说,刀法上每方印章都会有一定的时代或篆刻家家风格特征的。明代以后,书画家用石材制印者较普遍,所以这类印章一般都会呈现一种特有的篆刻风格。但明代之前,或明代文彭等人开始用“灯光冻”类石材制印之前,这种篆刻风格即不明显,故从这类印鉴风格上也能大致区分。

有些翻刻的印章,水平非常之高,间架结构上基本上看不出问题来。但在篆刻者用刀起笔收笔处却会有痕迹留下,一般是刀度和尖锐度的问题,出锋入锋所形成的。当然,如果伪造者精心修事之亦可以将这些痕迹消去一些,但总是会有这类痕迹存在的。而从该《木石图》与另一幅不存在争议的《双松平远图》印戳比对(见下图,图片三),明显是《木石图》存在翻刻者出锋入锋所留下的尖锐痕迹。

▲图片三 澎湃网质疑文章所举“杨遵之印”比对图 图源:网络

有没有可能是同一印章盖戳手法造成笔画出锋入锋尖锐度变化呢?

思考,这不可能。印章类盖戳一般只存在轻重不同造成的笔画粗细变化,而不可能改变原来印章这种属于篆刻出锋入锋特征的。

除了印章盖戳轻重不会造成笔画粗细变化,另一个变化因素或即使用印章过程中印面损坏或清理不当造成的,但这种变化不会产生篆刻风格出锋入锋的改变。

所以,从逻辑相顺说,这幅《木石图》与《双松平远图》篆刻风格出锋入锋上存在不相顺。要不两幅俱假,要不一真一假,没有第三种可能。但从印章风格类,《双松平远图》所盖戳之印更符合明代特征。

澎湃文章中作者还举出另一处印章存在的问题。“繼軒”,该文章作者该印是“骑缝印”,但骑缝印是否可以不骑缝盖戳?所以,这基本不能在鉴古学上有所成立。但该《木石图》与另一幅《龙舟竞渡图》所盖戳之印比对(见下图,图片四),其实存在“繼軒”之“繼”字,右旁 L 左下角转折弧度明显是不一致的。从间架结构上讲“构”字,专门指笔画转折弧度者,同一方印章手法不同或其他因素都不可能有如此差别的。

▲图片四 澎湃网质疑文章“繼軒”骑缝印比对图 图源:网络

目前从该《木石图》印鉴比对,鉴古学原理分析,即可判为赝品。

现代收藏书画喜欢拿出版物说事。但出版著录的却不一定可靠。笔者曾经与一些老前辈交流,民国时期都是一些大家在仿制这些高仿品,当时如庞莱臣等人专门会请一些书画大家或篆刻家仿制古画,当时主要是外销给日本人或美国人居多。当然,他们也会将这类高级的仿制品出版珂罗版等。故还是要具体实物,要一一审细鉴别之。不能迷信出版物。

戊戌十月二十一於太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