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才能与诸葛亮齐名,为何在东吴任职期间不受孙权重用
庞统号凤雏与诸葛亮齐名,是三国时期一流水准的谋士,尤其是为刘备入川献上三策,极大影响着后来三国鼎立的局势。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才,在投奔东吴期间并没有受到重用,职位仅仅是一名功曹。按理说孙权是求贤若渴的,怎么会忽视了这位顶级人才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四个字——门阀政治。
三国主公“求贤若渴”的区别
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公都可以称得上求贤若渴,不过呢他们在人才战略上却有很大的区别。
曹操因为占据北方的地盘,农业、经济、文化最发达,人口最多,再加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自然投奔他的人才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最高的。曹操对待人才的态度是,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人才,唯才是举(这个成语即出自曹操的《求贤令》)。但同时曹操也特别重视质量,对于质量不足的人才,或者才能还没展露出来的,会选择轻视。总体来说,曹操阵营的人才基数大,有得挑,所以可以随便选最好的。
但是另外一方面,曹操阵营也是受到门阀政治影响最大的。毕竟北方一直是权力政治的中心,各大士族势力盘根错节,而且往往也呈现区域性抱团特征,曹操也必须借助他们的影响力来维持统治。所以在中下层的人才还是门阀世家为主;上层的人才,文官基本都是出身士族的世家;武官则略有不同,更注重军事指挥能力,所以武官除了一部分是来自曹氏、夏侯氏的宗亲,其他基本都是凭能力上位的。
刘备阵营的人才综合质量与数量其实是三国里面排最后的,主要是跟刘备先天不足有关。逐鹿中原失败之后,来到荆州一切得从零开始。然而荆州、益州的豪强们又有各自的利益,所以刘备要获得顶级的人才,就只能靠人格魅力以及推心置腹的态度去征服,想必其他两家要辛苦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刘备非常重视庞统,愿意花大把时间去了解去谈心,听取其谋略,通过这样细心的观察与接触,实打实地了解到庞统的经世之才。
但在孙权这里情况跟刘备完全不同,孙权的情况其实跟曹操有些类似,东吴的人才大部分是南迁的地主阶级以及江南本地的豪强,但两方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存在一定的政治斗争。另外一点就是文官集团与武官集团,也是存在一定矛盾,这点从赤壁之战中可以看出。文官集团偏安一隅,武官集团则更倾向于进取天下。所以孙权的人才战略是一方面重视文官集团,尤其是本地豪强,方便维持内部统治;另外一方面也看重武官集团,尤其是南迁的地主阶级,重用他们对外夺取地盘。
庞统不受东吴重用的原因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东吴的人才战略,实际比曹魏受到门阀政治影响更大,这是庞统不受重用的根本原因。庞统出身寒门,在东吴的阶层上升会比在刘备阵营难得多。如果说孙权坚决不用庞统,是不为过的。
庞统本身的性格有些恃才傲物,在东吴周瑜门下任功曹,职位很低,才能也很难有表现的机会。即便是被刘备重用,也是鲁肃写信,诸葛亮举荐,刘备才决定接见庞统考察其才能,过程也是曲折。孙权可是没这种耐心去发掘人才,而且还是潜在看不到的人才,自然是看不上庞统。
另外一点就是周瑜的因素,本身周瑜是出名的儒将,智谋、战略、武力在三国时期都首屈一指,本身能力很强,就不太用心去发掘部下的能力,故而容易错失人才。
综上所述,庞统受到门阀政治的影响,在东吴因为寒门身份很难受到重用。再加上庞统自身的性格,以及周瑜因素的影响,孙权是基本不可能接触到这个人才的,所以就有坚决不用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