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期各国都有顶梁柱,赵国是李牧,楚国是项燕,魏国非他莫属
秦灭六国,是中国进入大统一时代的一个阵痛过程,至于这个阵痛到底有多痛,那就只有被灭的六国民众才知道了。话虽如此,我们也可以从秦灭六国的那些战争中看出一些端倪,毕竟没有哪一个国家愿意坐以待毙,所以每一场灭国之战都是极其惨烈的。细细品读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山东六国被灭之前,往往都会有一个能死死撑住残局的擎天柱般的人物,这个人一死,那么整个国家很快就玩完了。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其中最为典型的三个顶梁柱:赵国李牧、楚国项燕、魏国魏无忌(信陵君)。
一、赵国李牧
我们把“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当成是赵国的顶梁柱一点也没有夸张,后人的一句“李牧死,赵国亡”就能说明一切!自从秦赵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基本失去了抗衡秦国的能力,而秦国则是步步紧逼,屡屡进犯赵国,这时候李牧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撑住了那个岌岌可危的赵国。
从公元前234年起,秦将桓齮(yǐ,一说此人就是樊於期 )率十数万大军进攻赵国,在陆续攻占了赵国平阳(今河北邯郸磁县)和武城(今山东武城)后直逼邯郸。李牧本来是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的将领,在此危难之际,赵王急调李牧大军南下抗击秦军,结果不负众望的李牧在肥之战(也称宜安之战)中全歼了桓齮的十万秦军,桓齮本人仅率少量亲兵突围,然后畏罪逃奔燕国(后来全家被杀,桓齮为了让荆轲刺秦王报仇甘愿献上了自己的首级)。
公元前229年,由于赵国发生大面积饥荒,秦王嬴政想趁机攻灭赵国,他派老将王翦率领几十万大军向赵国发起进攻,赵王则派大将李牧领兵迎战。结果在李牧的出色指挥之下,王翦大军屡屡受挫,可以说是很难讨到便宜,两军不得不进入对峙阶段。让王翦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对峙就是一年多,远征的秦军如果这样继续耗下去必定很难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李牧也由此成了秦军的拦路虎。后来,王翦用重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郭开,用反间计顺利除掉了李牧。此后,秦军才无所顾忌的急攻赵国,仅仅用了三个月就攻下了邯郸,还俘虏了赵王迁,赵国灭亡。
二、楚国项燕
项燕作为楚国的顶梁柱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派大将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发动了灭楚之战,楚国方面则派大将项燕率军迎战。项燕先是示弱于秦军,摆出一副屡战屡败的样子,实则是在寻找战机。果然,秦国后院起火,昌平君叛乱后,项燕趁秦军转移时一路尾随并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斩杀了秦军七名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第二年,秦王重新请出老将王翦,并交给他六十万大军再次发动灭楚之战。果然姜还是老的辣,王翦大军出征以后并不急于进攻,而是命大军囤积在秦楚边境休养生息,项燕屡屡叫阵也不予理会。一年以后,项燕等人认为秦军可能只是想固守其占领的楚地而已,于是引兵东去。王翦得到楚军调动的消息后,急令六十万大军倾巢出动,急攻楚国,楚军被杀得猝不及防,结果项燕被杀,楚王负刍被俘,楚国灭亡。
三、魏国魏无忌
魏无忌是“战国四君子”之首,号称信陵君,他活着的时候,秦国丝毫不敢进犯魏国,因为他曾经两次大败秦军,第一次是窃符救赵大败秦军,第二次是组织五国合纵攻秦,一路杀至秦国函谷关。秦王因为忌惮信陵君还故意使出反间计,派使者持万金假装去祝贺信陵君荣登魏王之位,这一招果然奏效,信陵君又重新引起了魏王的猜疑。在兵权被魏王重新收回之后,信陵君便开始自暴自弃,终日饮酒作乐,四年后便去世了。他去世后仅仅过了十八年,魏国就被秦国攻灭,可见信陵君对魏国的重要性,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说魏国的顶梁柱不是信陵君,那又会是谁呢?
当然,除了这三个国家之外(韩国是第一个被灭的,齐国是投降的,这两个国家也找不出有什么能撑住大局的人物),还有人说燕国最后的顶梁柱是敢于派荆轲刺杀秦王的太子丹,其实太子最终也并没有显露出有多大的本领(主要还是秦国太强了),充其量只是一个引火烧身的抗秦莽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