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体楷书也能上书法全国展,作者靠运气还是功力
能入选全国书法展的,可以说大都是水平很高的人,因为参加全国届展的人实在是太多了,6万件以上的作品都是常事了。而以前的全国展在遴选作品时,虽然都是楷书,但写魏碑作品相对于写唐楷作品要容易一些,因为魏碑可以写出书法的意趣,而唐楷由于法度严谨,表现意趣则要困难一些。
在十二届全国书法展上,楷书作品入展的形式可谓是“五花八门”,大凡古代归入到楷书中的书体,在展览作品上几乎都能见到,这与往届单一或不全面相比较来说,达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例如:钟繇体的、二王体的、颜真卿体的、写经体的、敦煌遗书体的,甚至就连以前根本进不了展览台面的柳体,也在本次展览上亮相,让众多楷书书法爱好者欢欣鼓舞。说明主办方对楷书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作了大调整,使楷书回归到了应有的位置之上。
柳体楷书风格的入展作品
上图为入展十二届全国书法展的“柳体楷书风格”作品,喜欢柳体楷书的人一看便能看出来,这幅楷书是地道的柳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说是完全把柳体楷书“照搬”上来,无论是字形、章法、笔墨等,并没有任何“创新”之处。这幅作品不同于用颜体创作的作品,如果用颜体来创作的话,有的人可能要在笔墨、字形上面进行改进,肯定不会完完全全地“照抄”颜体,此作的字形、点画、笔墨并没有进行“改良”,平时怎么写,创作时就怎么写,这是给人的一般感受。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集欧阳询和颜真卿为一体,成就了柳体楷书,成为很多人学习的楷模,柳体楷书以“筋骨”取胜,但是,在形成个性风格上,柳体楷书是很难“改造”的,故而有人认为是“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嫌少”,这就是柳公权所创立的书写法度,在书写时,哪怕稍用一分力,也会破坏它的“筋骨”,法度是非常严谨的,创作的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国展上的“瘦金体”
在这次展览上,各种楷书风格之所以能“百花齐放”,最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书协组织的导向非常正确,并不拘泥于把楷书“导”在了“丑”、“邪”、“怪”的风格之上,而是对历代不论是“丑的”还是“美的”,只要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经典作品,都可以作为取法学习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钟繇和“二王”风格的美、“颜柳”的正、明清的气等,都是人们学习取法的对象。
就这次上展的柳体楷书作品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字形的完全相似性。相对于当代书法艺术的特点来说,如果一个人照搬古人的作品,想要上展的话,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即使你功力再深厚,却没有个人风格,就这一点,评委肯定是不会买账的,但这幅作品,也许是字形太正,也许是评委本人就喜欢正大气象的柳体,上展也许是作者的运气非常好,符合评委的品味。
二是笔法上正路。书法的笔法历来是人们考察作品功力的要素之一,这幅作品用笔干净利落,下笔准、快、稳,反映了作者学书数多年的经历和对柳体楷书的理解程度,尤其是重视作品的细节处理,对点画书写上的把握精髓都很到位。
三是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不承认,由于作者对柳体书法的深厚功力,使得这幅作品打动了评委,但也不能不说,它的根本缺点,缺乏对书法艺术性的表现力。米芾曾说:“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所以古人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意思是说,学习书法最终还是要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要自成一家。从这幅作品中所表现的风格来说,并不能看出他本人的风格,而是柳公权的。
不管怎么说,学习书法的人,如果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可能水平都会差不多,在书法大赛上想要胜出,一方面是靠功夫,另一方面也要看运气了。据说,十二届国展上的楷书评委,大都是写唐楷的,因为他们的喜爱和推崇,唐楷上展也是自然的事情了,当然,运气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