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弟子黑白两道颜涿聚/王紫
五代末,黄河决口,在今山东河南交界处形成了巨大的泛滥区,这就是后来水贼横行的梁山泊。但有趣的是,距此一千多年前,已有一位纵横齐卫的大盗在这块地面活动,他还是孔子的弟子、子路的妻兄,后来更当上齐国大将,成功洗白自己,他名叫颜涿聚。
五代末,黄河决口,在今山东河南交界处形成了巨大的泛滥区,这就是后来水贼横行的梁山泊。但有趣的是,距此一千多年前,已有一位纵横齐卫的大盗在这块地面活动,他还是孔子的弟子、子路的妻兄,后来更当上齐国大将,成功洗白自己,他名叫颜涿聚。
【一、子路的黑道朋友】
《史记》《淮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众口一辞,都说颜涿聚是“梁父巨盗”。梁父山并不是梁山,而在梁山以东、泰山附近,但是颜涿聚又常流窜到卫国,其活动区域大致相当于后来的梁山水贼,于是我便戏称其为“梁山第一好汉”。
这名大盗肯定是个猛人,因为人们至今都搞不清楚他究竟叫什么。《史记》写为“顏濁郰(邹)”,《淮南子》写为“顏喙聚”,还有“顏斫聚”“顏燭郰”“顏讎(仇)由”等写法,看来官府压根就没有他的个人信息,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当然抓不到了。《汉书》的《古今人表》里甚至把“顏燭郰”“顏讎由”写成是分立的两个人。但是郰、讎、由都属于上古汉语的幽韵、广韵的尤韵,郰就是讎由的连读,所以顏涿聚=顏濁郰=顏燭郰=顏讎由。这一点,跟从《史记》就好了。
不过,我怀疑颜涿聚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名字怎么写。因为他文化不高,也并不是中原人氏,很可能是南蛮后裔(第4节详考)。而“讎由”是一个连绵词,很像是外语的生硬翻译,这种现象在上古人名尤其常见(牵涉到有争议的复辅音声母问题,如窟窿=孔,详见第4节)。大概,在他的母语里,他就叫ʑjiu,没有对应的汉字,于是名字爱怎么写怎么写,大爷高兴就好。反正当通缉犯,又不用上户口。
但是唯有一次他失脚了,就是在卫国被抓,判了死刑。这就轮到大侠子路登场来救他了。话说子路在投入孔门之前也是个粗人,风格豪放、好斗剑,估计也是走江湖的,所以子路娶的老婆就是大盗颜涿聚的妹妹,咱大哥可不能不救啊。于是子路四处找人筹钱,准备把颜涿聚赎出来。
想来颜涿聚应该是颇有侠名的,没干什么真正的坏事,官府抓他名不正言不顺,江湖上更是为他打抱不平。这便有几个不知名的弟兄找到子路,愿意把钱给子路帮他赎人。子路这个时候已经退出江湖,跟随孔子了,所以在卫国政界有点影响力,于是便收了钱去官府捞人。人是捞出来了,但事情传出去被人诟病,有人把状告到了孔夫子那里,说:“你的徒弟收了别人的钱,却去捞自己的朋友,这事不太道义吧?”(《孔丛子.记义》)
经常批评子路的孔夫子,这次却是胳膊肘一点不向外拐。他认为此事完全合乎正义,而且很赞成子路和颜涿聚往来。据说颜涿聚事亲至孝,子路深为佩服,后来孔子第一次去卫国从政,也就住在颜涿聚的家里。想来颜涿聚此时已经脱罪,而且在卫国影响力不小,作为黑道大哥,完全能罩得住孔子及其一众弟子。(《史记.孔子世家》)
由此,颜涿聚也就得以经常接触孔子,受到他的教导,走上了洗白之路。
【二、.放牛班的春天】
颜涿聚成为了孔子的弟子,可惜却不是七十二贤人。按照《史记》的说法,他绝对不是重点班的优等生,只能算后段班、放牛班的。不过孔子自己说过“有教无类”,不论出身如何,他都是一视同仁的。
于是,颜涿聚很快皈依正道,迎来了“放牛班的春天”。
公元前497年,孔子开始周游列国,第一站就是卫国的颜涿聚家,我们算他此时入门。但他没有跟子贡、子路等人一起去流浪受苦,而是被推荐到齐国任官。因为本以大盗出名,自然任的也就是武官。
从文献看来,这个人是个直脾气,很容易惹来杀身之祸,但每次却都能脱险。比如一开始,他陪齐景公去打猎捕鸟,结果不小心把抓来的鸟全搞死了。此时的齐景公晚年昏聩,一怒之下就要杀了颜涿聚,著名的贤人晏子连忙站了出来。
齐景公怒道,你是来求情的吗?晏子说,不是,我这个人最讨厌武士,那个“二桃杀三士”的事件就是我策划的,所以我现在要揭露颜涿聚的四大罪状,请大王一定不要姑息!
齐景公一听,四大罪状?你说来听听呢?
晏子道,颜涿聚的第一大罪,就是搞死了大王的鸟!第二大罪,是让大王生了气,竟然让您因鸟杀人!第三大罪,就是让天下人听到这件事,以为大王竟然重鸟而轻人!第四大罪,就是天下人这样以为之后,便会看轻我国,便会危及我们的宗庙社稷!所以颜涿聚一人造成四项大罪,必须立刻诛杀!
齐景公一听,卧槽,不过是生了点鸟气,竟然被上纲上线到这种程度,万一天下人真的说我重鸟轻人,那可不好听。于是齐景公一寻思,还是下令赦免颜涿聚吧。(《晏子春秋》《韩诗外传.卷九》)
晏子这个说辞,顺着齐王的话说,而不是教训的口吻,虽然有点诡辩家、纵横家的味道,但今天我们用这方法来哄女朋友或者教育小孩倒是不错。便这样,他轻巧地救下了颜涿聚的性命。
不过,耿直的老颜今后还将不断进行死亡挑战。又有一次,齐景公出游海上,不愿归国,有人苦劝他回去,他就是不听,甚至下令:言归者死!颜涿聚倒是一腔正气,强行犯颜直谏,说道:您就不怕出游太久,国中动乱吗?齐景公又大怒,令人杀了颜涿聚。老颜伸长了脖子,说道:无非就是纣王杀比干罢了,老子为国而言,不怕死!齐王见这个人拿命硬顶,也是没办法,总不能真杀了落个暴君之名吧,只好悻然回国了。结果此时还真有人在阴谋叛乱,幸亏齐王回来的早,迅速捕杀了敌人。由此,老颜的忠直之名就越来越响亮了。(《说苑.正谏》)
不过《韩非子.十过》上面记载,此时老颜进谏的对象不是齐景公,而是大贵族田成子。因为公元前490年齐景公就去世了,颜涿聚怕是没伺候过他几年。而此后田氏一族几次政变,牢牢把控了齐国政局,虽然还没有直接篡位,但到了田成子的时候,已经俨然是齐王的架势了。但这位颜涿聚老兄不吃这套,他还不只顶过田成子一回,在《尸子》中也当面对田成子不敬,差点被杀,但这一次又在死之前0.01妙被赦免,转危为安。因为田家还要熬好几代,才敢正式“田氏代齐”,所以还需要安抚和收买人心,对这样的忠义之士是不敢真动刀子的。《韩非子》甚至还认为,没有颜涿聚,田成子就控制不了齐国。(“田成子所以遂有齐国者,颜涿聚之力也”)
【三、好汉也难逃一死】
公元前484年,孔子一行人结束了周游,正式回归鲁国,不少弟子都在鲁国政界任官,可谓苦尽甘来。这个时候,颜涿聚为什么不去鲁国和他的老同学们会合呢?《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里记载了他和南宫敬子的一段对话,大概可以窥出他的内心。
他说,昔日的周成王亲近侏儒,却和君子共谋天下,所以是贤君。但是现在鲁国的季孙氏,养着孔子这样的贤人,却和一群优伶侏儒共谋国政,当然是没有出路的。
颜涿聚的这次表现和往日不同,这段话是对鲁国政治的敏锐洞察,让我们看到他也有心细如发的一面。可见颜涿聚表面上是直肠子,内心却也是有分寸的,毕竟是黑道白道都混过的人,绝非愣头青,否则他早就死了三四次了,不可能每次都转危为安。即便是孔门中言语科第一的智者宰我,不也在公元前481年被田成子干掉了吗?所以,在当时险恶的齐国官场,想要保持正直地活下来,实在是一门艺术。像颜涿聚这样反复在鬼门关前摩擦试探的,更是绝活了。
但是,凡人终究难逃一死,颜涿聚的杀劫最终在公元前472年降临。这一年,齐晋两国产生军事冲突,齐国的高无丕领军对抗晋国的智瑶,颜涿聚随军出征,隰之役爆发(又称犁丘之战)。战场上,智瑶虽然战马受惊,但是依然奋勇死战,终于大破齐军,还生擒了一员齐将,便是颜涿聚。《左传》上记载为颜庚,但是杜预注解道:此人便是颜涿聚。我猜想,颜涿聚写不出自己名字是个硬伤,于是后来就取了个简单的名字,颜庚。这一年,子路(前480年卒)和孔子(前479年卒)都已经死了很久了,颜涿聚的年纪起码和子路相当,无论如何都已经六十多岁了,绝对是老将。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他最后实在是打不动了、也跑不动了,于是在齐军溃败时落在后面,沦为战俘。(《左传.哀公二十三年》)
我们不知道最后颜涿聚是不是被智伯杀了。但是四年后(前468年),齐晋再度开战,田成子找来了颜涿聚的儿子颜晋,赐予他封邑,并对他说道:当年你父亲在隰地战死,现在是你复仇的时机了!看来,颜涿聚应该就是死于敌手,这倒也不辱没武将之名。后世往往称赞他的忠勇,惊讶于他大盗的出身。我们这第一位“梁山好汉”,可没有伪君子宋江他们死的那么憋屈。(《左传.哀公二十七年》)
他的儿子颜晋一出征,智伯却是不战而退,认怂了。这件事,恰巧是《左传》的最后一年的最后一件事。这里《左传》草草记录了一下智伯最终被韩赵魏三家围攻而死的结局,就宣告结束了,以至于我们不知道颜晋的后续人生。但既然有封地在手,颜氏一族在齐国自然就有了根基,所以我们后来还能看到齐国有颜斶、颜聚等人活跃。最后这位“齐将颜聚”,已经是战国末年人,在李牧被杀后跑到赵国当了大将,但是抵挡不住秦国的统一战争,便逃亡不知所终。这大概就是齐国颜涿聚一族的最后。(《史记.赵世家》)
【四、颜涿聚与孔门颜氏】
聊完颜涿聚的一生,让我们再来看看孔门的其他颜氏。颜涿聚和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大弟子颜回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我觉得这里面很微妙。
大书法家颜真卿有一篇《颜氏家庙碑铭》,追溯自己祖先的来历。他这样写道:
“其先出于颛顼之孙祝融。融孙安为曹姓,其裔邾武公,名夷甫,字颜。子友,别封郳,为小邾子,遂以颜为氏,多仕鲁为卿大夫。孔门达者七十二人,颜氏有八。战国有率、烛…”(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亦云:邾颜子之支,别为小邾。)
可见,颜氏是祝融的后裔。周武王灭商之后,将曹挟封在邾,于是有了邾国,或称邾娄。其第七代国君邾武公名夷甫,字颜,所以他后人的一支以颜为氏,单独建立了小邾国,这就是颜氏的由来。不过,到底为何会有如此的变化,背后却有一段极为狗血的剧情:
根据《春秋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的记载,这位邾武公(又称颜公)有个女儿嫁给了鲁君(可能是鲁武公,也可能是鲁懿公),鲁君死后就跑到鲁国的宫廷里去照顾年幼的鲁孝公。但是这家伙极为邪恶,竟然奸污了前鲁君的九个女儿!这下搞的后宫秽乱不堪,还有不明人潜进宫来行刺鲁孝公。幸亏孝公的乳母用自己的儿子代替了孝公,这才救下了年幼的国君。之后鲁国的两位大夫姗姗来迟,平定了乱局,并且把此事上报给周天子,告了邾武公一记御状。当年还是西周,明君周宣王在位,立刻处死了邾武公。
邾武公的遗孀却也是个奇葩,她四处找人为丈夫报仇,并且明言,谁能杀了那两个告状的鲁大夫,她就嫁给谁。邾武公有个弟弟叫叔术,爱慕美貌的嫂嫂,于是就去杀了鲁大夫,娶了嫂嫂,并且暂代邾国摄政。邾武公本有个儿子夏父,当时年纪还小,但摄政王大人和他的前嫂嫂后来又生了个小孩,两人吃饭的时候经常抢食吃。摄政王大人看了,内心有愧,决定把国家还给夏父。可夏父却又对这位叫叔术的叔叔很有感情,坚持要把国家分一半给他治理。叫叔术的叔叔其实已经是夏父的继父,却又反复推让。最后夏父没办法,就把国家一分为三了,一个还叫邾,他本人治理;一个叫小邾,由他的兄弟颜友治理;还有一个叫滥,仅占原来国家的五分之一,由叔叔叔术治理,是为“三邾”。于是小邾子颜友,正式成为颜氏的祖先。(参见李学勤《小邾国墓及其青铜器研究》、贾一凡《小邾国族源与分封探析》)
小邾颜氏一族常与齐鲁宋等国的王室或贵族通婚,如齐灵公的夫人颜懿姬,又如鲁国季武子的女儿嫁给了小邾国君,生下一个女儿,后成为宋元公的夫人。那么,颜氏支族以联姻关系为依托,在鲁国政界发展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颜氏家训》后来追溯道:“颜氏之先,本乎邹鲁,或分入齐”,《陋巷志》则认为颜友之子颜爽,是第一位在鲁国任官的颜氏。今天以《左传》《史记》观之,颜氏族人确实在鲁国最多,集中出现在公元前544年之后,呈突然爆发的态势,不仅有孔母颜徵在和“孔门八颜”(颜路、颜回、颜幸、颜高、颜祖、颜之仆、颜哙、颜何,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还有与孔子没太多关系的伯颜庄叔、颜鸣、颜息、颜羽等人。而在齐者仅有颜涿聚一人,《颜氏家训》所谓“或分入齐”说的就是他。但是鲁国衰落之后,颜氏的大宗走向低迷。《韩非子》记载“儒分为八”,其中有“颜氏之儒”就是“孔门八颜”的后人,如颜般(《孟子.万章下》)、颜丁(《礼记.檀弓下》),但大多默默无闻。反而颜涿聚这一支世代为齐将,倒是别开生面。
可以推想,孔子之时,颜氏依靠着小邾国的支持,在鲁国确为大族。所以孔子虽然不被其父族认同(野合所生、不知父葬),却很可能是在母族中长大的,由此进入上流社会,倒也无碍。而孔门中大量招收的颜氏,自然就是母家的亲戚了。颜路、颜回父子更是两代为孔子之徒,堪称骨灰级粉丝。孔子对于颜回的偏爱,恐怕和母族之亲缘情分不无关系。
至于颜涿聚,和鲁国的颜氏大宗应该较为疏远。虽然其起家的梁父山也在鲁地,但从史料上看,颜涿聚与其他孔门颜氏毫无互动,思想性格也相差很远,估计是颜氏的末流,这才从王族沦为了大盗。但孔子对他却是不抛弃不放弃,最终帮他成就一片天地,可谓感人。(如此说来,娶了颜氏妹子的子路,也算是和孔子攀上了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
不过,颜涿聚和颜氏一族终究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那就是名字和语言。邾又称邾娄,为何?是因为按其本来的语言,应翻译为“邾娄”,省称则为“邾”,但是到了战国时期,人们又将之记为“鄒”,因为鄒就是邾娄的合音啊(邾、娄俱为上古汉语侯韵、广韵虞韵,组成连绵词)。这和顏“讎由”之为“郰”是同一道理(鄒和郰都可以写作简化字“邹”,两者的具体关系待考,但不宜混同)。孔子之母颜徵在,名字挺奇怪不是?而徵、在两字均为之韵(郑张尚芳系统),又是一个连绵词!推想那位叔叔叔术,还有齐灵公夫人颜懿姬,名字是不是也是连绵词呢?他们这些祝融后人,应该是保留了自己的语言,所以名字实际都是外语翻译的结果。
其实这一复辅音转写为连绵词的现象,现代汉语里还有。比如我们翻译英语的人名Mr.Smith,sm-就是个复辅音,中文里没这个音,于是翻译时统统加上了一个元音i,成了史shi-密mi-斯si,连尾音都没有放过。这点日语也一样,把中文的入声字,偏要加上一个u才能念利索,于是国(入声,kuək)就被念成了koku或goku。
而颜涿聚先生,因为和颜氏大宗分离,汉化程度不深,不像颜路、颜回那样有个正式的名字,也搞不清楚连绵词是个什么鬼,所以就把名字随兴乱写,正好也过着随性的人生,当大盗、当儒生、当武将,名字变、职业也变。可惜啊,当他终于取了个正经名字“颜庚”的时候,就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史书上。
然后,颜涿聚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