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 姚建林的散文《高一那年》

高一那年  

那一年中考,我意外落榜了。上不了重点高中或是中专,我只好读普高了。
在我们那所普通高中的历史上,也曾有过高光的时刻,先后培养出了几名名牌大学生,许多年来一直为镇上的人们津津乐道。只是可惜,后来学校一路走下坡路,优秀的教师流失,学生生源不足,到了我们上面两届,学校已经难以为继,高中部濒临解散的境地。学校领导考虑到我们那一届有30多名学生,这才决定将高中部继续办下去。
在我的印象中,过去高中似乎是两年制的。对于这样的普高,我一直没有好印象。学生们在校混两年,只不过是混张高中文凭而已,期望高考出成绩只能是奢望。换句话说,中考就是一次选拔,优质的生源早已被一中二中录取去了,其他几所普通高中每年高考基本上是“剃光头”。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印象是有依据的,我邻家的几位大孩子就是念这样的普通高中毕业的。他们不止一次对我谈起高中生活的经历。耳濡目染之下,我以为在这样的学校基本上是混时间了。可是不读书又有什么办法呢?出社会参加工作,年纪太小了,见识和经验明显不足。除了继续读书,似乎也再没有别的出路。
那是在一个龙年,很好的年份,我成了镇高中的一名普通高一新生,心里充满了忐忑和不安。我的心情一度很失落,没想到九年的寒窗苦读竟沦落如此,真是“心比天高,命如纸薄”呀!
那时候念高一的同学我基本上认识,大部分是初中时本班或隔壁班的同学,只有少数几位是从别的乡镇转过来的。教师队伍的配置还是不错的,学校的正副校长亲自挂帅,分别担任我们的英语和数学课任老师,一位姓吴的教导主任任班主任。周校长是60年代的老牌大学生,上海下放的知识青年,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他为人温和儒雅,气度不凡,是我们当时很敬重的老师之一。
与我之前想象的那样,高一的学习生活是很轻松的。大约是师资力量的缺失,学校竟然没有开设物理和化学课程,这为我以后的学习埋了个大坑。课程少了,空余的时间自然也多了,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打篮球或是唱歌。虽然有时不免对前途感到迷惘,但日子总要继续,大家还是感到开心。
有几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一位姓钟的美女担任文娱委员,借助录音机,她教了同学们许多流行歌曲,一曲《祈祷》至今还让人难以忘怀。我结识了来自隔壁农场的程永生同学,我们志趣相投,结下了深厚的同学情谊。可惜后来永生英年早逝,我为此写了一篇纪念文章《永远的永生》,讲述的就是这段生活。
高一上学期期末,班上已经笼罩了一层悲观的情绪,有几位同学辍学或转学了,本来人数不多的班级显得更加冷清。我向在城里工作的父亲反映了学校的情况,表达了我的担忧和希望转学的愿望。
父亲很快通过一位熟人打通了关系,高一下学期,我顺利地由镇高中转学至县城的一所高中。进入新的学校,学校要搞摸底考试,以便确定插班生的去向。跟我一样转学而来的学生有几十人,竞争还是很激烈的,我自然希望能够被分到一个重点的班级。
父亲的那位熟人当时有一位亲戚在学校任教,那是一位很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刚从大学毕业来校任教不久。这样的一场考试,除了语数外三门功课,还要考物理和化学。我之前已经说过,我压根儿就没学过高一上学期的物理和化学,心里不免惴惴不安。只是有了那位年轻老师的帮忙,这些都不是问题。那两门功课我顺利“及格”,我最终得以进入重点班。
新班级的人数约有六七十人,比我原来班上的同学多出一倍还多。新同学来自全县各个乡镇,操着不同的方言,可谓“九板十三腔”。甚至还有几名从外县转来的学生,学生成分复杂多元,这也让我一下眼界大开。大家都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来自五湖四海,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
那一年电视剧《便衣警察》刚刚流行。胡亚捷饰演的周志明成为许多人的偶像,刘欢演唱的那首《少年壮志不言愁》更是让人听了血脉贲张,如醉如痴。那歌声高亢激越,充满激情,带有穿透力,俨然是那个欣欣向荣的时代的象征。随便走到校园的哪一个角落,都能听到同学哼唱那首歌。那歌声让人热血沸腾,不知不觉中也感染了我。歌中唱道: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风霜雪雨搏激流
历尽苦难痴心不改
少年壮志不言愁
金色盾牌
热血铸就
危难之处显身手显身手
为了母亲的微笑
为了大地的丰收
峥嵘岁月何惧风流
歌词朗朗上口,我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处境同周亚明联系在一起,莫名地生出几分感慨和豪情。是呀,我全新的高中生活就要重新开始了,这真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呢!
班主任柯老师是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他个子不高,国字形的脸显出几分瘦削,轮廓分明,满是褐斑,饱经风霜。他一脸严肃,很少绽露笑容。二目如电,眼皮时时耷拉着,显示出知识分子的清高。他常穿一身紧束的中山装,衣着考究而得体。
柯老师教我们数学,声音高亢而略带嘶哑。黑板上,他的立体几何图形画得很好。他拿一把木质的大三角板在黑板上来回比划,细心地讲解。他时而躬身,脸贴近黑板,甩出一个问题,侧耳作聆听状;时而直起身来,手臂一挥,指间的粉笔飞快地在黑板上沙沙地写下一串数学公式来。这个过程中,他的声音抑扬顿挫,自问自答,给人一种殚精竭虑、春风化雨的印象。为了他喜爱的教育事业,他是那种具有春蚕到死、蜡炬成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特质的老师。
在这样一位班主任的辅导下,我得承认,班上的学习氛围是很好的。班上有一帮同学来自贫困山区,那些个乡镇我们当时称之为“公社”。这些同学自尊而好强,学习异常刻苦。他们吃苦好学的作风也时时感染着我,然而尽管我也很努力,可是毕竟以前落下了许多课程,基础太差,在班上我的成绩籍籍无名。
那时候唯一让我感到自信的是,我的语文成绩终究没有落下。从小学到初中,我写的作文可一直是被老师们吹捧的。然而到了新的环境,我的作文却没有表现出天赋异禀的能力,自然也无法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如仲永般“泯然众人矣”。语文老师姓邹,当时是学校里的年级教导主任。他讲课的方式诙谐幽默,注重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他在讲孙犁的《荷花淀》时,人物分析精准而传神,带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他的年轻漂亮的妻子当时是我们的政治老师,这样的一对神仙眷侣,成就了当时的一段教坛佳话。
同学当中不乏写作的高手,一位来自长江之滨的袁同学课余在搞文学创作。那时候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刚刚风行,袁同学阅读完了作家的全部小说,并模仿着写了许多文字,他对于文学的执着让我感到震撼。
当时班上还有一位姓陈的才女,在《语文报》和其他一些刊物上发表过文章,天资聪颖,文采斐然,也是一位很有才情的同学。
一位姓胡的班干部,家住城关,书香世家,帅气儒雅,文章很有灵气,更兼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我一直以为像胡同学这样精通琴棋书画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才子。
一位王同学,玉树临风的样子,学习很刻苦,也很优秀,为人低调谦逊。尽管我们平时交往不多,后来他的一个小小的举动还是让我倍感温馨。他是我们那个班上高考少数考上一本的同学之一,后来进入厦门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
学校那时候有个文学社,好像叫“红枫叶”的。那时我初来乍到,很多情况并不熟悉,自然也就很少去关注并投稿了。倒是听说初中部有一位姓徐的语文老师,当然人家现在已经是著名的媒体出版人和儿童作家了,只是那时他刚刚声名鹊起。我读过徐老师的许多散文和诗歌,非常亲切感人,有一首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一直让我印象深刻。有一次,记得一位同学约我去听他的文学讲座,不知怎的,我竟没能成行。后来我一直为此感到遗憾,与这位同在母校的徐作家终于无甚交集了。
从镇上的中学转到城里,那一年是我人生的一段重要时光。它开启了我人生的一个新的阶段,我由此获得了更多更广阔的知识,也经历了更多独立生活的历练,成为我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种财富。

姚建林,网名冬月之恋,湖北黄石人。业余喜爱写作,喜欢小说、散文和诗歌,作品散见于微刊。华文原创小说签约作家。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征稿启事:

1、原创首发,诗歌(除旧体诗词外)、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除文档附件外,请在邮件正文里粘贴一次稿件,便于编辑查看。

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0)

相关推荐

  • 杭州二中八七届(1984年9月-1987年7月)初中(3)班

    杭州二中八七届(1984年9月-1987年7月)初中(3)班 郭敏 2019-11-08 阅读 51 关注 1985年4月29日春游 可爱且稚气的脸庞,永远留在老师的心里! 那时候的老师胆子还是很大的 ...

  • 【散文选粹】师专生活/庞全林

    三十六岁那年,我告别母亲妻儿,背着行李,踏上师专的求学之路. 我需要步行十里,到焦庄车站坐火车.走到村后的时候,听见路那边有人说:"都多大了,还去上学."路上遇见了同去车站的认识的 ...

  • 每一个毕业季,都终将是一场会散了的宴席。

    不同年龄段的我,对于6月的记忆和印象,是大相径庭的. 在孩童时,6月是天上流火地上蒸笼的6月,是布谷鸟知了欢快歌唱的6月,是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争分夺秒收割麦子的6月,是盘算着马上即将放暑假可以尽情撒 ...

  • 生活没有亏待我(散文)

    生活没有亏待我(散文) 飞翔 我的读书阶段恰好是文革十年,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老师的大字报,初中一年级停止学生串联.读高中阶段正是恢复国民经济,重视教育.那一年代的人经历了破四旧,立四新的文化运动,村头 ...

  • 【西散原创】陶玉鑫作品 | 摇篮曲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一叶如梦的扁舟,停泊在记忆的深处,停泊 ...

  • [黄石文坛] 姚建林的散文《老街》

    老街   老街不长,只有短短的几百米,但几十年来,这里却是小城里最繁华的商业街.两旁店铺林立,街道上人流如织,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乡下人进城,如果没有到老街一趟,那简直是白进城了.这有点像到了北京没去 ...

  • [黄石文坛] 姚建林的随笔《难忘儿时抓鱼的时光》

    难忘儿时抓鱼的时光   我的故乡在江南,童年时我们家住在一个国营军垦农场里.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阡陌纵横,湖塘水网星罗棋布.至今回想起来,我最难忘的还是小时候抓鱼的经历.   我家门前有一大片稻田 ...

  • [黄石文坛] 姚建林的随笔《打糍粑》

    打糍粑  春节愈来愈近,年味儿越来越浓了.我们当地的谚语云: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酿甜酒,三十样样有.虽然还没有到农历二十八,平常的人家还是早早地预备了年货,将那些古老的如仪式一般的活动抽时间一一安排妥 ...

  • [黄石文坛] 姚建林的随笔《下棋的人》

    下棋的人  小时候,邻居家中有人下棋,我经常去观战,后来也学着下,慢慢便着了迷,从此与象棋结下不解之缘.在这些年下象棋的经历中,我也结识了许多棋友,他们性格迥异,棋风各有千秋.像人生的许多其他爱好一样 ...

  • [黄石文坛] 姚建林的小说《堕落的幽兰》

    堕落的幽兰   一晃有好几年没有见到秦兰了,今天忽然在街上见到她,我感到有些意外.那时她正在与先前的一位同事拉呱,见到我,她微微一笑,约略有片刻愣怔,似乎一下记不起我的名字来,但很快她伸出两根手指在我 ...

  • [黄石文坛] 姚建林的小说《远逝的爱恋》

    远逝的爱恋   那天我在城里偶然遇见了覃叔,几年不见,他看上去明显苍老了许多.六十多岁的人了,脸上布满了皱纹,只是镜片后的眼神依然精警锐利,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覃叔告诉我,虽然退休好几年了,前些天 ...

  • [黄石文坛] 姚建林的短篇小说《飘逝的爱情》

    飘逝的爱情 明翰与芷悦是高中时的同班同学,他们是年级里为数不多的一对早恋学生.尽管老师和家长都痛陈了早恋的害处,但是青春期早熟的两个人不以为意,依然出双入对,情意缱绻.高考前夕,班主任约法三章,两人这 ...

  • [黄石文坛] 姚建林的小说《朦胧的爱恋》

    朦胧的爱恋 我上初一那年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女生,只是我从未对人说起过.自然,我的这一点小秘密,连那位女生也是不知道的.那种喜欢是潜意识里的一种朦胧的爱恋,这大约就是人们常说的暗恋吧.   女孩名叫桂琼 ...

  • [黄石文坛]刘美书的散文《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 1 "你是个苦命的细伢!"这是我幼年时期常常听到母亲对我讲的一句话.母亲说这话的意思我明白,大概是说我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失去了父爱,同时也饱含了母亲对我的怜惜!但我却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