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县肇开村与三晋赵氏渊源考

常回家看看

全世界赵氏大团结万岁

肇开村属太谷县阳邑乡辖,距县城10余里,毗邻省道太邢公路,占地面积近800亩,是一个仅有280余口人的小村庄。1993年版《太谷县志》第二章《建置沿革》所附“乡村主要地名由来”中记载:“据传,列国时有一赵丞相在此建宅,名为赵开。后因罪株及满门。官军查寻‘赵开’所在,赵氏为避杀戮之灾,将‘赵开’更名为‘肇开’。”据考证:赵丞相即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赵盾。

赵氏立国前概况:据司马迁《史记》、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及宋献科主编《燕赵纵横五千年》(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上册记载:赵氏之先与秦人共祖,先人名造父,西周穆王时人,因善御和献名马,周穆王赐以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由封地而为赵姓。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名公仲,随周宣王伐戎,千亩之战,助宣王脱险。其子叔带,因上表谏周幽王勤政恤民,求贤辅政,诘问幽王“奈何不访贤才,而访美女乎?”幽王怒,将叔带罢官,逐归田野。叔带叹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吾不忍坐见西周有《麦秀》之歌。”于是携家竟往晋国,“始建赵氏于晋国”。身为庶人的赵叔带来到晋国,最初便落户于今太谷县南桑梓村一带。晋国始祖为周武王之子叔虞,被封于唐,称唐叔虞。后唐叔虞之子因唐地傍晋水,改国号为晋。晋地居汾水、晋水上游,土壤肥沃,但当时晋国比较弱小,且被戎狄环围。叔带在南桑梓村躬耕田亩,课读子嗣。至其五世赵夙,为晋献公将,随献公伐戎狄、灭小国,开疆拓土,晋国从此崛起。

赵夙之孙赵衰助晋文公重耳成就霸业,为文公重臣,其子即为赵盾。赵盾,晋襄公时正卿,历襄、灵、成三世,执晋国国政20年。晋景公时,赵氏家族罹难被杀,赵氏遗孤赵武长大,报了世仇,复得了失去的田邑和官职。晋平公时,赵武的儿子景叔为上将军,赵氏家族成为晋国的权臣。到景叔之子赵鞅(赵简子)时,夺取了晋国的大权。晋出公十七年(前458),晋国智、赵、韩、魏四卿共分范氏、中行氏之地,并驱逐晋出公,晋出公逃亡齐国,死于道途。智伯立晋哀公,控制朝政。周定王十六年(前453),智伯联合韩魏围攻赵鞅之子赵毋恤(赵襄子)于晋阳,并引水灌其城。赵毋恤密约韩魏反攻智伯,灭智氏,遂共分其地。此后,韩赵魏三家主持晋国政务,称为三晋。不久,韩赵魏又分晋君土地,晋幽公被人刺杀,晋侯名存实亡。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烈王命赵籍、魏斯、韩虔为诸侯,韩赵魏三家分晋,历史从此进入战国时代。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

赵盾其人:赵盾,又称赵宣子,亦称赵孟。晋襄公七年(前621),本已任命赵盾为中军佐,为狐射姑副手。值太傅阳处父使卫归来,处父直接面见晋襄公说:“狐偃姑刚愎自用,媚上欺下,这样的人担任此要职会贻误国家的。赵盾虽然年轻,但礼贤下士,将士拥戴。任人唯贤才是国家的最高利益啊!”结果晋襄公采纳了阳处父的意见,改命赵盾为中军将,狐射姑为中军佐。同年冬,晋襄公去世,狐射姑在立嗣混乱之机,杀阳处父。之后,赵盾杀士谷、梁益耳、箕郑、先都四大夫,逼走狐射姑。晋襄公死后,托孤赵盾,以乳下小儿夷皋为嗣君。赵盾认为先君既殁,诸卿新进,宜立长君。于是决定迎立客居秦国的晋文公庶子公子雍,遭夷皋生母嬴斥责,赵盾只好立夷皋,是为晋灵公。晋灵公十四年(前607),灵公渐长,且昏,极欲去赵盾而夺回政权,便派力士锄麂夜刺赵盾,锄麂认为赵盾效忠灵公,不忍下手,又难以复命,即触槐而死。灵公又召赵盾赴宫中饮酒,埋伏甲士欲宴前擒杀,被赵盾车右提弥明发现,急回身出宫,灵公放出猛犬扑逐,并令甲士追杀,结果一甲士倒戈杀猛犬,赵盾得以逃脱。随后,赵盾得知族弟赵穿弑灵公于桃园,于是赵盾命赵穿迎回晋文公庶子公子黑臀即位,是为晋成公。赵盾确有将相之才,在其执政期间,晋国国势日盛,虽有杀灵公之嫌,但其在晋国历史上仍是被肯定的人物,其辅佐灵、成二公,使得晋文公开创的霸业得以维持,奠定了晋景公与齐国争霸并获胜利的基础。

赵鞅其人:赵鞅即赵简子。晋顷公九年(前517),周王室子朝作乱,赵鞅领兵平息,定周敬王于成周(今河南洛阳),继而又合诸侯之兵戌周十年。因勤王有功,周敬王封其为周室命卿。晋顷公十三年(前513),他又参与将范宣子制订的刑书铸于铁鼎上,公布了晋国第一个成文法典。赵鞅前期的这些活动,使他成为晋人瞩目的显赫人物。晋定公十二年(前500),赵鞅伐卫,卫献给他500家奴隶,时称“卫贡五百家”。赵鞅把这些家奴暂时安置于邯郸赵午(晋大夫,赵氏家族的另一支)那里。三年后,赵鞅命赵午将这些家奴迁至晋阳,赵午不从,赵鞅杀赵午。赵午之子赵稷在邯郸起兵,同中行氏荀寅、范氏吉射联合讨伐赵鞅,赵鞅逃回晋阳。之后,韩不信与魏曼多联兵逐范氏、中行氏,迎赵鞅回到绛都。于是,赵、韩、魏、智联盟,由赵鞅主政。后范氏、中行氏结鲁、卫、齐、鲜虞等国多次伐晋,不胜,败逃朝歌(今河南淇县)。晋定公十八年(前494),赵鞅率晋师围朝歌,鲁、卫、齐、鲜虞联合攻晋救范氏,取棘蒲(今河北赵县)。次年,齐运粮救朝歌,郑出兵护送,范氏出城迎接,被赵鞅所败。赵鞅临战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仕进),人臣隶圉免。”晋定公二十年(前496),赵鞅破朝歌。次年,破邯郸。赵氏拥有了今河北南部的土地。

赵氏家族与肇开村:春秋时期,太谷称为“阳”,属赵氏都城晋阳领地。当时的晋阳城位于今太原市西南,与今太谷县所辖区域相邻。自赵叔带移居今太谷县南桑梓村一带,特别是历赵盾、赵鞅及赵毋卹几代的经营,晋阳,包括今太谷县一带便成为赵氏家族崛起的根据地。这里居汾水上游,有汾水支脉象峪河、乌马河灌溉,土地肥沃,物产十分丰富,这些都为赵氏兴起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赵盾执政晋国期间,因南桑梓村临乌马河,地势低湿且有水患之虞,于是赵盾沿乌马河支流四卦河溯源而上,选择离四卦谷口不远处的河岸台地大兴土木,起房盖屋,供家眷及随之而迁的一部分赵氏族人居住,因名“赵开”。晋景公即位后,他任用晋灵公宠幸的大夫屠岸贾为司寇,执掌刑狱。屠岸贾大权在手,向赵氏家族大开杀戒,诛灭赵氏九族,为灵公报仇。仅赵盾子赵朔的遗腹子赵武在程婴、公孙忤臼舍身保护下,幸免于难。后人取材于这段史实,改编为《赵氏孤儿》剧本搬上舞台,成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屠岸贾在诛杀朝中赵氏后,又从绛都派兵杀向赵氏老巢——阳邑,赵氏族人闻讯将“赵开”更名为“肇开”,骗过了官军,避免了被杀的厄运。但仍有一部分赵氏族人逃到了今太谷大白村和其他村落,这就是这些村落的赵姓称其祖在肇开村的缘由。如今,太谷县南桑梓村人大部分为赵姓,而肇开村却没有姓赵的,这是因为赵氏立国后,赵开的赵氏族人随即迁入赵国都城邯郸的缘故。

在这次诛赵事件之后,还有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韩厥为赵氏的复起发挥了关键的作用。韩厥,又称韩献子,晋景公时任三军司马。当屠岸贾决定诛杀赵氏时,韩厥表示反对并称疾不出。晋景公十七年(前583),韩厥上奏晋景公为赵氏平反,赵武续赵氏祀,复故赵邑,使赵氏得续烟火。晋厉公八年(前573),韩厥执晋国政,任命赵武为新军佐,赵氏再次进入晋卿之列。关于韩厥,有关太谷的碑刻、史志资料多有记载。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所立《铺修阳邑镇净信寺补碑记》载:“于山门内东西创建殿宇各三楹,西则仍祀灰泉神,遒谷德将军,晋大夫韩厥立赵后者也;东则祀乡民所敬信白衣大士,子孙、风症二母,为广祀。”明天启三年(1623)所立《阳邑寺新建膳亭乐亭并砖天王殿墙记》载:“予乡东南山麓有泉,溉四卦、李满庄并予乡三村镇,世传为谷德将军韩厥出焉,名灰泉。将军即春秋晋大夫立赵后孤武者也。”《永乐大典·太原府志》载:“灰泉山,在本县东南二十里,上有谷德将军庙。其泉贮为池,有亭在焉。”明万历版《太谷县志》也记载太谷县的四卦村曾建有韩厥庙。可见,太谷的赵氏家族及民众对韩厥不仅感恩戴德,而且将韩厥敬奉为灰泉神,世代立祀纪念。

如今,肇开村尚孑遗王良道、赛马场(也称“围上”)、遛马道(也称“压马道”)、赵简子沟以及赵简子沟附近的大夫坡、早尖、望乡台、龙桥等地名和遗迹。自古以来,该村四周被沟壑环围,东面称“东沟”,西南即赵简子沟,北称“老围沟”,易守难攻。赵简子沟属四卦河谷肇开村地段,形成该村西南天然屏障,而东沟和老围沟乃人工开凿的护城河。赵简子沟直接用赵简子名字命名,说明赵简子当时在肇开村居住和活动是比较频繁的。据该村杨生明(村委主任)、杨忠保和82岁的侯瑞喜讲述:该村原来尚存后大门、前大门以及南大门等建筑,上建楼阁,村内多为楼房院,人称“小里美庄”(里美庄即赵国大将李牧屯兵之地,原名李牧庄。后改称里美庄,明清时期以晋商楼房院精美著称)。当时该村人口达千余人,村落占地70余亩。村中老辈们讲,村民在村中曾发现十余座古墓,砌墓砖特别厚大,可惜的是,这些砖石今已无法找到。

据史料记载,王良乃当时善于驾车的人,又名王子期、王于期,当时为赵简子御车。《孟子·滕文公下》记载:赵简子命王良驾车和他的宠臣嬖奚一起外出狩猎,不料劳累一天,一无所获。嬖奚回来报告说:“王良是天下最低劣的车夫。” 有人将嬖奚的话告诉了王良,王良说:“请再去打一次猎”,嬖奚勉强同意了。结果马到成功,一个早上就猎获十只飞禽。嬖奚回来高兴地报告说:“王良真是天下最优秀的车夫。”赵简子听了,对嬖奚说:“我让他为你驾驭车马吧。”赵简子对王良一讲,王良却执意不肯,说:“第一次虽然一无所获,但我是按御法驾驭;第二次,我只好违法迁就,一举猎获十只飞禽。《诗经》里说:不违反驰驭的方法,射出的箭才能命中目标。我从来不给小人驾车,您就替我谢绝了吧。”这是孟子记录的一则有关王良和赵简子的宠臣嬖奚之间发生的故事,虽是寓言故事,但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明该村王良道的来历。至于赛马场、遛马道以及大夫坡、早尖、望乡台、龙桥的来历,也是赵简子在肇开的演武活动和赵氏族人为纪念赵简子而得名。

历代《太谷县志》皆记载太谷县城建有赵襄子庙(亦称赵襄子祠)。民国版《太谷县志》载:“古借钱庙在县治西,即赵襄子祠。相传未有城先有庙,故曰。古初神甚灵异,尝贷人以钱,有急需者,虔诚默祷,约期还,晚间向神座下索取,即如数以给。后多弗偿,神亦弗应。”今太谷县城的借钱庙巷,即得名于此的借钱庙。春秋时期,赵鞅在晋阳一带的赵氏家族领地上实行了一系列的土地制度变革和宽缓于民的政策。他先后任其家臣董安于、尹铎为晋阳宰邑,在包括今太谷县在内的晋阳领地筑城垣、宫室和仓库,董安于治晋阳,“民无二心”,无叛意。尹铎继任时,亩大税轻,生产发展,释放奴隶,使之转化为小农,使晋阳再治。赵鞅和赵襄子两代遇难时,皆奔晋阳一带固守,就是依托这里坚固的城池和民心的拥戴,从而化险为夷,转败为胜。自处父分封阳邑,冒死举荐赵盾,两家不仅有地缘上的亲密,更有国家利益上的相知相交。

因此,在赵氏家族的心目中,太谷阳邑一带的是晋阳根据地的核心和宗族缘起的圣地,其地位绝不逊于晋阳都城。赵氏历代雄主为了开疆拓土,活动足迹遍及燕赵大地,许多重大战事并没有发生在太谷,因此史书也没有更多赵氏在阳邑活动的具体详细记载,但我们依然可以从民间口碑和史料中发现并考证赵氏家族尘封的历史,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在太谷一带,一直有赵氏和智氏不联姻的习俗,其缘由便来自赵毋恤杀智伯并将其头颅制成器皿的世仇,还有阳邑杜姓源于屠岸等说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赵氏家族的祖籍地即为今太谷县的阳邑乡及所属南桑梓村、肇开村。

世界赵氏宗亲联谊会官方QQ群:106563178

(0)

相关推荐

  • 晋国内斗半决赛:总是可以化险为夷的赵氏

    公元前514年,晋国六卿韩氏.魏氏.赵氏.中行(读杭)氏.范氏.智氏联手灭掉了祁氏和羊舌氏(相传夏姬和巫臣的女儿就是嫁入了羊舌氏),至此,六卿完全掌控了晋国朝政. 公元前497年,赵鞅继任赵氏家主后, ...

  • 晋国两大军政集团,无可撼动的地位为何也难逃家破人亡的下场?

    在晋文公重耳的带领下,晋国发展走向了一条快车道.然而同时期的楚成王也是一代雄主,并且他还是个敢与齐桓公争霸,在最后取得了辉煌成果的"狠人".齐桓公死后,先是楚国在南方的强势兴起,再 ...

  • 养园村横坑赵氏为宋太宗赵光义后裔

    养园村横坑赵氏为宋太宗赵光义后裔 马涧镇养园行政村由原来的黄坞口和横坑2个行政村组成. 黄坞口自然村,村座落于黄坞之口,以坞得名.原柴坞垄.邵山垄.千官山自然村已并入黄坞口村.村中有千官山,又名天官山 ...

  • 天水郡、涿郡赵氏渊源!赵姓须知,祖恩泽远,世代永昌

    趙氏宗亲 ID:zhaoshizongqin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趙:请点击上面"趙氏宗亲"关注,拥抱中华趙氏大家庭,和各地宗亲交流,携手同行,弘扬趙氏文化,共建繁荣趙氏,传播趙 ...

  • 揭秘:南外天源赵氏渊源

    常回家看看 <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系宋朝赵氏皇族谱牒,于1481年续谱,已经有五百三十三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居泉赵宋南外宗宗子的祖先编制的宋皇族谱牒,它记录了宋皇室管理机构&q ...

  • 广东南雄赵氏渊源

    常回家看看 广东南雄天水堂赵氏本宋太祖匡胤之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太祖六世孙赵子崧谪居南雄州,绍兴二年(1132年)死于贬所,其子孙一支先卜居于今宾阳门地,后迁牛田坊洋坋村,再迁粤赣边陲龙头 ...

  • 仲景全书 (汉)张机撰 (明)赵开美编 明万历己亥(二十七年)海虞赵氏刊本

    仲景全书 (汉)张机撰 (明)赵开美编 明万历己亥(二十七年)海虞赵氏刊本

  • 三晋传奇(四)~赵氏家族的兴衰沉浮

    晋文公重耳归国即位后,内修国政,选贤与能,对外讲信修睦,征伐四方,他在位八年,晋国迅速发展成为春秋强国!他成功跻身春秋五霸! 他设置了三军,中军.上军.下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共组成六卿,六卿出将入 ...

  • 桐庐《孝泉赵氏宗谱》,村名儒闾500年

    ,读"桐庐史志"公众号文章<[微村志]桐庐金联村之儒闾>,知其一:儒闾村有<桐江赵氏宗谱>,"儒闾村由赵姓开村,据<桐江赵氏宗谱>记载 ...

  • 郎家村赵氏名人与家规

    郎家村赵氏名人与家规 郎家村赵氏名人: 赵匡胤 - 宋朝开国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开国皇帝. 后唐明宗天成年间(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 ...

  • 春秋时期子爵赵氏的历史记载——金秋话三晋之一

    赵国是由晋国正卿发展而来的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赵国在春秋时期就已存在,只不过是以卿大夫(子爵)形式存在的,本文主要介绍下春秋时期子爵赵氏的主要历史记载(本文是<赵世家>的第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