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的上海长什么样?

在智慧城市的构想中,2035年的上海将会是什么模样?站在2018年,这个城市的未来蓝图正在变得逐渐清晰。

一场直达未来的变革已经开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运载着这些驶向未来技术的超级高速公路已经上线,2018年10月24日,上海电信宣布,上海已完成千兆网络覆盖,成为“千兆第一城”。

站在全球网速巅峰望向2035,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在等着你。

NO.1:变革进行时:让城市认识你

这将会是一场从“你认识城市”到“城市认识你”的颠覆性革命。在看不见的网络空间,奔流不息的大数据将让城市的公共建筑拥有“智力”。在一个智能城市广场,当摄像头实时捕捉到的人群信息显示儿童占多数时,广场即刻转变为游乐园;当年轻人比例不断提高时,广场则会启动音乐会模式…… “城市将不再是被动的固化的,而是主动、智能、更人性化。”不久前在上海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智慧城市总设计师吴志强如是介绍上海建成未来智慧城市的蓝图。

有了网络,城市有了“感知”

根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在实现城市智能化运行和管理的规划中,上海将致力于提高城市智能化运行和管理水平、建设城市管理的信息化体系、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围绕市民生活品质、全面发展、文化休闲、交通出行等需求,推广信息化服务模式,打造以人为本的智慧生活环境。

如今,上海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刚过去的10月17日,上海市首个覆盖全政务服务的综合门户正式上线,上海市民有了统一办理社保、民政、出入境等各类政务事项的门户,上海有了一个政务大数据中心,原本散落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首次打破部门壁垒,被重新整合、收纳、共享以及应用——让数据“按需所取”是上海走向智慧城市的基础。

“城市智能化集中体现在城市运维的感知、记忆、反应、学习、协同等能力,而这些都离不开网络。”同济大学郑惠强教授在静安大数据论坛上谈到“大数据与城市智能化建设”时说道,正因为有了网络,城市智能化才有了实现的可能——通过网络高效传输,管理者才能掌握对城市生存发展、运行管理、生产生活相关的大数据,城市智能如果要取得发展就必须利用大数据,同时大数据又和城市智能相辅相成,一个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越强大,城市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就越强,城市智能应用的数据越多,取得的结果就越准确。

物联网和现有互联网整合,通过快速计算、分析、处理,对设备、基础设施,特别是能源、交通、安全、商业、医疗设备等进行实时管理和控制,这才是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型。

全球关注的“千兆革命”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场通信革命也悄然进行。

10月24日,上海电信宣布上海成为“千兆第一城”。这是一次特殊的提速——根据通信研究机构Ovum 公司最近出具的“10G FTTH全球覆盖”相关研究报告显示,从部署局端交换机10G设备数量规模和覆盖范围看,上海电信实现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运营商“千兆”升级,远超全球同样在进行千兆改造的其他16家运营商。

“这将为上海提供广泛的智慧城市服务带来有力的推动作用。”这份报告中同时提到,上海为智慧城市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最早的目标之一是为2500万居民住宅提供光纤接入,使上海成为一座“宽带城市”,接下来,还将重点关注智慧交通、电子政务和安全领域。

根据报告,上海电信10G接入网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的服务包括:流量传感器、摄像机,以改善交通流量和交通安全;公共基础设施监测传感器,及时报告消防栓损坏、停电和井盖丢失情况;公民云,一个能更集中和高效地为上海市民提供市政府服务的云计算平台。

“目前,全球运营商都在密切关注中国上海的这场千兆革命,看这个拥有全球最大宽带用户数的城市会如何完成这场革命性的变革。”ovum分析师Julie Kunstler在接受《IT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智慧城市的变革中,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都离不开通信高速公路的支撑,但建设千兆宽带不仅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更需要推动行业运用,这让全球许多城市的运营商都更秉持观望的态度,只进行小规模试点,上海抓住了这轮发展机遇,这对未来整个行业发展都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谈到5G时曾表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大智移云”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的结合必将改变世界,而让这一切成为现实的基础要素之一就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带宽技术的发展,它们带来的不只是更宽的宽带、更高的速率,也将解决工业领域产业升级与发展问题。

NO.2 海纳百川 :AI时代的新航道

“海纳百川”一直被誉为上海的城市精神,如今被赋予更深层含义——在海量人才、基础资源的承载下,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公司纷纷被吸引,仅今年一年,腾讯、微软、亚马逊、网易纷至沓来,在此开辟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代表的新航道。

筑巢引凤,打造中国“智谷”

2018年,在最新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报告中强调,考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生活、生产、治理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推动国际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的集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

人工智能无疑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2017年11月,上海发布了《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上海正在打造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计划到2020年实现人工智能重点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截至目前,人工智能相关的产业规模已经达到700亿元。

“腾讯华东总部将会发挥腾讯在技术、产品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依托上海成熟的技术产业氛围,配合上海市政府持续推动上海打造全球人工智能高地的布局。” 今年9月,腾讯宣布将华东总部建在上海,方向就是人工智能,包括加强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模式识别、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交通、零售、安防警务等方面的应用。

为何选择上海?腾讯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几年腾讯已多次参与包括临港新城、桃浦园区及宝山区智慧城市建设,和徐汇区、黄浦区在政务信息化、政务一体化方面也达成合作。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持续深入,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腾讯认为需要做更多投入。”根据规划,腾讯将在上海建立多个人工智能园区,孵化更多创新产品和技术团队。

几乎同一时间宣布在上海设立亚洲研究院的微软研究院,在接受《IT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微软亚洲研究院不仅是大型人工智能落地项目的工作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开放平台,向业界、上海、长三角甚至全国、全亚洲的企业开放技术,目标是把上海变成微软在亚洲发展人工智能的中心。

据《IT时报》记者了解,微软在上海开展的数字化转型试验已经在医疗健康、绿色节能、金融等领域进行,目前基于物联网+云计算saas的远景分布式智慧储能方案在临港松江科技城、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投入使用,借助上海高速带宽,这套方案能实时为楼宇智慧能源管理提供数字化基础和调节手段。未来将在漕河泾开发区、临港漕河泾等超过300万平方米的楼宇和园区提供综合能源管理服务,预期每年峰谷套利及需量收益将达到1500万元。

“这是AWS在亚太区首个人工智能研究院。” 亚马逊AWS副总裁Swami Sivasubramanian在今年8月宣布,亚马逊将在上海建立本土化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实验室关注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这个重量级的实验室将引进包括卡内基梅隆大学领先的机器学习科学家、AWS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总监Alex Smola博士、亚马逊人工智能应用科学总监Stefano Soatto以及AWS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李沐博士等。

随着一批重量级科技企业来沪扎根筑巢,上海,终将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脉络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看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不断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每一家企业、组织、政府部门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而上海集合了优秀人才、高速网络以及政策推动的完整生态,这是其他城市所没有的综合优势。

前不久,西部数据将公司从美国硅谷搬到中国上海。西部数据公司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朱海翔告诉记者,他们认为,未来大量数据将产生于中国的智慧城市,根据西部数据研究机构的预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普及和高带宽时代的到来,超级智能计算中心或将被取代,大量数据的智能计算和存储被延展到数据产生的地方,以便更好解决数据的实时决策、降低时延,“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搭建,能做到信息的实时传输,云存储功能将被减弱,而在线实时数据处理分析将被不断强化。” 预计到2021年,在云数据中心之外产生的数据将会是存储于云数据中心之内数据的4.5倍,这些数据,将产生于包括中国的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工业、农业以及无人驾驶项目。

蓄势待发,“催化”数字经济

芯片厂商高通曾如此阐释5G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推动力:5G技术将和印刷机、互联网、电力、蒸汽机、电报一样成为一项“通用技术”,被几乎所有行业采用。作为下一代连接技术,5G将当仁不让地成为大数据等未来创新浪潮的催化剂。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另一条信息化高速公路的建成。作为“千兆第一城”,上海将率先拥有其他城市所没有的优势——千兆浪潮下新技术带来的新一轮数字经济发展。

“我们每个月生产300小时的真4K内容,一年能达到3000小时内容产出。”国内生产4K视频内容的四开花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吴懿告诉记者,过去人们常说4K内容太少,却很少有人知道,并不是内容少,而是没有足够的带宽承载,“事实上,拍摄过程中,影片本身已经具备了4K基础,但带宽不足,4K内容就无法被完美解析。” 按照吴懿的说法,目前市场上视频网站的高清内容码率是1G/分钟,而4K视频的码率则要达到500G/分钟,如果没有高带宽的支撑,运算很难实现,用户也很难体验出4K视频营造的高清沉浸式效果。

随着千兆带宽的到位,国内4K电视产业链已蓄势待发,从内容生产到4K电视机量产,今明两年都将迎来大爆发。

“去年我们每月生产4K内容只有50小时,今年已经翻了6倍,明年速度还会更快。”吴懿透露,如今在美国,4K内容每月总量不超过500小时,但中国一家企业就能实现300小时,这与市场需求有直接关联。同时,4K电视的生产线也已经开始运作,包括富士康、京东方在内的一批生产企业都已经开辟了4K、8K电视生产线,着手在今明两年大规模量产4K和8K电视机。预计5年内,4K应用有望全面普及,有望产生数亿级产业规模。

“在100英寸的电视屏幕上,120帧的内容近距离观看,沉浸效果甚至超过VR头盔。”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千兆带宽的升级对高清4K、8K电视市场将率先带来利好,“随着规模的扩大,成本降低,4K和8K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市场也会不断扩大。”据了解,现场演唱会4K直播、能够覆盖一面墙的4K激光、8K激光技术都已经在路上。

“千兆网络、5G等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部署,毫无疑问会对数字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科研与产业处处长、国际电信联盟T.621国际标准首席专家陈洪认为,在提供数字经济的服务端,很早之前就已经达到千兆带宽,但在用户端,受基础设施能力的影响,带宽速度一直停留在几十到几百兆的级别,这不仅影响用户端的体验,同时也让不少有利于提升消费力的创新产品和技术因缺乏带宽支撑而拖延了发展,“随着千兆和5G的陆续上线,将在用户侧打开瓶颈,带动一批前瞻性、试验性、有助于提高数字经济消费能力的创新成果更好地在用户终端得到支撑。”

编辑:挨踢妹

图片:网络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