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 | 不要成为你的遗憾 @《人生何处不欢喜 》


书的封腰上,有林青霞的这样一句话,是这样形容季羡林先生的文字,“没有很难的词汇,也没有很多的成语,但写得很有感情。”

这本散文集和《不完美才是人生》最明显的区别是,“完美”更多是季老在自己在人生边上自己的思考,考虑的多是爱情、人生以及消费等社会现象和人文精神;“欢喜”更多的是季老回想在自己这一路走来,所经历的人和物。比如海棠花、两个乞丐以及老猫这样的具象。

季老在自己耄耋之年,常常回想自己年轻求学的经历。作为家族的独根独苗,所以六岁的时候便离开自己的母亲,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十一二岁的时候,父亲离世。读完初高中,娶妻生女,直到上大学。八年,没有看望过一次母亲。

在季羡林先生的《清华园日记》中,民国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到十月二十四日这段时间的日记是空缺的,是没有记录的,但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一切,季羡林先生永远不会忘记,并且为此悔恨一生,在季老《人生边上的智慧》书中“赋得永久的梅”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最后一面没有能够看上,于是这便成季羡林先生一生最大的遗憾。在“人生三书”散文集中的很多篇中,我们都能看到季羡林对这自己的悔恨。《母与子》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

天井的四周都栽满了树。榆树最多,也有桃树和梨树,每棵树上都有母亲亲自砍伐的痕迹。在给烟熏黑了的小厨房里,还有母亲没死前吃剩下的半个茄子,半棵葱。吃饭用的碗筷,随时用的毛巾,都印有母亲的手泽和口泽,在地上的每一块砖土,每一块土上,母亲在活着的时候每天不知道要踏过多少次。

这活着,并不遥远,一点都不,只不过是十天前。十天算是怎样短的一个时间呢?然而不管怎样短,就在十天后的现在,我却只看到母亲躺在这黑匣子里。看不到,永远看不到,母亲的身影再在榆树和桃树中间,在这砖上,在黄的墙,黄的枣林,黄的长天下游动了。

这段话让我想起自己8岁那年,回到外婆家。被母亲牵着手,路上母亲交代我,到外婆家,不要笑。我只是“哦”一句。外婆一个人住在乡村,小时候家里父母忙,便把我寄托在外婆家。和外婆去过教堂,帮助邻居处理春笋。这些都是残存在自己身体的记忆。

那天人很多,沉闷的气氛自然也令一个八岁的男生躲在母亲的身后,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外婆。也是在那黑匣子里。那是我有记忆以来第一次亲身经历身边亲人的离去。

听母亲描述外婆年轻时候的经历,农村妇女一个人带大三个女儿一个儿子。自己晚年一个人,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一栋房子里。直肠癌所带来的疼痛让外婆,这个坚强的女子昏迷中也在呻吟。

母亲是季羡林先生最大的遗憾,人生何处不欢喜,这就是季羡林先生的不欢喜。明天就是是母亲节,5月14日,献上一束康乃馨,祝妈妈节日快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