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老北京的上色彩照:讲究人情面子和礼数 就要体面不跌份

随着现在时代节奏越来越快,在生活现实中急功近利,甚至为了达成目的不计后果,许多人开始在记忆中努力搜寻记忆角落里那些模糊的印象,试图构建一副清晰的过去影像。这对于北京人来说便一直在努力追忆老北京的旧时风物。而这些追忆的精神满足远大于对物质的需求满足。

在过去北京人居住在四合院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年四季顺应着气候的脾气过着自己的百姓生活。将大门一关,便有了一个属于自我的世界,甚至都不去关心外面世界的好坏变化。无论是八国联军还是日本人打了进来,许多老北京不过是提前准备几个月的粮食和咸菜,把大门一关,便认为可以就此消灾避难。

四合院外还有着各式迷人如同歌谣般的叫卖声,这胡同里这些叫卖声,反而更加承托出了安静。有时候两个老人在胡同里一碰面,双手抱拳问好后,便能坐在大树下聊上一两个钟头,这便是老北京最看中的人情、面子和礼数。

老北京走亲访友之外,胡同口的茶馆,饭店便是老北京交际的主要场所。老北京爱坐茶馆并不是闲钱多了没地花,而是当时许多人家条件不好,烧开水不方便,而且房屋狭小,来个三朋四友根本无法安坐,因此才将茶馆作为了休息消遣的场所。

老北京的吃食对于过去的人则各有不同。如老舍这样的北京土著,胡同串子记忆中的北京美食不过是将就着知道自己还活着的标志,尤其是在《骆驼祥子》里老舍写道社会最底层的人力车夫吃东西的场景。“呷了口汤,觉得恶心,在口中含了半天,勉强的咽下去;不想再喝。可是,待了一会儿,热汤像股线似的一直通到腹部,打了两个响嗝。他知道自己又有了命。”

“呷了口汤,觉得恶心,在口中含了半天,勉强的咽下去;不想再喝。可是,待了一会儿,热汤像股线似的一直通到腹部,打了两个响嗝。他知道自己又有了命。”

而对于同样生活在北京的林语堂则是另一番景象,食不厌精,追求的是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就是随手拿起的零嘴小吃,也是花了几辈人心思的凝聚。对于老北京这些真正懂吃的人,吃东西更多的是在品,品食物中的地道味道。

所以其实活在过去的老北京,实际上是两极分化,有钱的是真讲究,没钱的完全就是穷讲究。

老北京要的是体面,不跌份。但很多时候随着王朝的兴败,八旗的沦落,北京城里走马灯各式人物的上台落幕,这份“讲究”要保持并不容易。

请点一下右下角的“好看”,这对我们很重要,文章将被更多朋友看到!

回复关键字“春运”  我们一起追逐回家过年的脚步

回复关键字“南京大屠杀”了解中国抗战史上最惨痛的记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