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案
胰腺癌案
陈爱文1 马玉侠 1 于保罗1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250000)
夏某,男,70岁。初诊:2012年08月02日。主诉:腹泻伴进行性消瘦6月余。病史:2012年初出现不明原因腹泻,伴进行性消瘦,半年来体重下降约11kg。2012年07月27日于当地医院确诊为胰腺癌。家属考虑患者年事已高,对其隐瞒病情,并于我院针灸科门诊寻求中医治疗。查体:患者形体消瘦,精神倦怠,语音低微,两侧地机穴凸起明显,按之坚硬,满布瘀络,舌体胖大,舌质暗,有舌缨线,苔薄黄,脉弦滑。既往史:嗜酒,吸烟。辅助检查:CT示:胰头癌并胆总管扩张;血糖:14.1mmol/l。糖类抗原CA—I99:110.500U/ml,癌胚抗原:5.360ng/ml。中医诊断:伏梁(肝郁脾虚并气滞血瘀型)。西医诊断:胰腺癌。治疗方案:脐疗配合中药汤剂。具体操作:将附子、甘草、甘遂、龙骨、木香、乳香、雄黄、朱砂、五灵脂等各等分,研细末备用。小麦面合水,适肚脐大小做一面圈置脐上,麝香(0.1g)安脐中,药面填脐,上置艾炷灸之,一次治疗1.5h,每周1次。中药汤剂:黄芪15g、炒白术9g、陈皮6g、红景天15g、炒山药15g、鸡内金15g、绞股蓝9g、佩兰9g、菖蒲9g、远志9g、白花蛇舌草15g、莪术6g,水煎服,每天1付,每次150ml,早晚各1次。上述治疗一月,患者感觉良好,因思乡心切,故带药回家治疗,电话随访自述情况稳定。2012年11月16日复诊,言语低微,面色暗黄。据家属口述,近日因家庭琐事致情志不畅,11月初自行中断治疗,病情加重,在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发现大量腹水。因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故暂停先前治疗,予以葱姜敷灸及温针灸。具体操作:将芒硝铺于全腹,上敷葱姜泥(生姜250g、鲜大葱3根),周围以面圈固定,其上用三列首尾相接长8cm的梭形艾炷灸之,3壮为一次治疗,2周一次。温针灸选取背部夹脊穴(T7-L2),以膈俞、脾俞、胃俞为主穴,每穴2壮为一次治疗,一周1次。每次治疗后,患者均排出大量黑便,且排便后有舒适感。3次治疗后,腹水消失,患者精神状态好转,改回脐疗配合中药汤剂。继续治疗一月后病情稳定,遂带药回家治疗。前半年,每月随访一次,现每3个月电话随访一次,至今状态良好。
按语:胰腺癌属中医“伏梁”“积聚”“腹痛”等范畴,表现为腹中积块、腹痛、消瘦、黄疸等。本案患者为虚实夹杂型,肝郁气滞、脾失健运,使瘀血、痰湿等实邪积聚进一步加重,又因久病正气耗损,累及肾脏、气血两虚,故以疏肝健脾、破血行气、消肿散结为治疗原则。因患者病情复杂,故取针药并用、内外合治的治疗方法,外治脐疗配合内服中药,辅以温针灸和葱姜灸,治疗方法随患者病情变化各有侧重。脐疗方由彭祖固阳固蒂长生延寿丹化裁而来,《医学入门》对此方功用有详尽的论述,“所以立法蒸脐固蒂,如水灌土培草木,根本自壮茂也。人常依法熏蒸,则荣卫调和,安定魂魄,寒暑不侵,身体可健,其中有神妙也。”[1]该方攻补兼施,适用于癌症日久以虚证为主的虚实夹杂型病证。中药方中黄芪、炒白术、陈皮、红景天、炒山药,益气健脾主“扶正”;鸡内金、绞股蓝、菖蒲、莪术等化痰利湿、行气破瘀为“祛邪”,共奏扶正抗癌之功。温针灸选取T7-L2夹脊穴,既调整了督脉与膀胱经,又刺激了该病相应的神经节段,达到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葱姜敷灸法中,芒硝敷于腹水部位,使破痞、逐水作用更直接;葱姜可通阳、祛痰、利水,共同达到祛除腹水的目的。
穴位除治疗作用外,还可用于疾病的诊断。该患者地机穴突起明显,按之坚硬,正是实证的表现,且穴位处有明显瘀络,与患者久病致气滞血瘀的病情相符。傅南琳[2]等人亦从解剖、生理、病理、临床表现、治疗等多方面论述了胰腺与中医学中“脾”的密切关系,即胰腺是归入中医脾脏概念的。《医林改错》中“脾中有一管,体像玲珑,易于出水,故名珑管。”[3]描述的即是胰腺。故地机穴可作为临床诊断胰腺疾病的经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