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大夫咳嗽中医秘方(三):桑杏汤
外感温燥桑杏汤
大家好,我是老彭,一周又过去了。
上周写了咳嗽第二篇:凉燥外感杏苏散。
今天写第三篇,看今天患者多不多,多就写简略点。
话不多说,今天的主角方:外感温燥桑杏汤↓
上次说的杏苏散,是治疗外感凉燥,着凉,有燥的表现。
今天这个桑杏汤,就刚好反着来——热的表现更明显,干燥的表现也更强一些。
桑杏汤,还是出自,清代吴瑭的《温病条辨》。
一共有7味药,桑叶,杏仁,沙参,贝母,香豆豉,栀子皮,梨皮。
用于外感温燥,肺津受灼之轻症。
我理解的就是,一个呼吸系统受到外来邪气侵袭后,出现一系列,水分减少,以干燥为主要表现的,但是又干的不是很严重的一个证型。
这时候这个方子就很合适了。
口干,鼻腔干,嗓子也干,可能还有一点点发热。
口干了,于是你就想喝水吧(有一种干了不想喝水的,情况又不一样)。
咽干了,嗓子干痒,水分减少,分泌物少了,气管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是不是刺激容易引起咳嗽?
这种咳嗽,因为里面的水分少,所以可能是无痰的干咳,也可能有痰,但是不多,很粘稠。水分比较少嘛。
水分为啥少?因为有一定的热邪在里面消耗呢。但是又不是很大的热,小火慢炖,把痰熬成浓浓的一点,黏在气管上。
这类咳嗽也出现在秋天比较多。民间有一个说法,叫做“秋老虎”,这种咳嗽就很容易出现。
所以这个药方的治疗思路,就是要去补充这些丧失的水液,润燥止咳。同时把这些表邪赶出去,解表。
我来简单给大家解一下这个方子:
桑叶+杏仁:宣发肃降,止咳化痰。主药。
豆豉+栀子皮+梨皮:清热,稍微带点润燥的意思。
沙参:养阴,滋润作用比较强。
贝母:清热,化痰。
这有个思路给大家提一下,为啥有痰还用养阴的药,彭老师你以前不是说滋腻的药啊,食物啊,容易生痰湿吗?
这块其实也可以引出来一个变法,治病不能死板嘛。
我比较懒,每周就打扫一次卫生,然后我就发现,有些个污垢久了,干在地板上,拖地根本拖不干净。
这时候用点水,先泡一会,就好拖了。
我觉得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古人不是讲治大国如烹小鲜嘛。打扫卫生如此,治病亦如此。
所以,有时候有些痰,老咳不干净,你治了很久,很多思路很多方药都用了,还感觉有点尾巴,这时候,如果辨证判断准确,不妨试试加点“水”润一下。
回到这个方子,剂量上,我一般用9~12g。儿童5~9g,需要注意的是煎煮方法,这个方子煮的时间不要太久,所以泡药的时候,水也别放太多,稍微盖住药多点就好,煮开了,换小火,10~15分钟就可以了。
还有一点个人经验,如果干咳无痰的,热表现明显点的,可以直接梨子切块一起煮,完了把梨子也吃了,如果有痰的,还是用梨皮。这些大家记住了,有讲究的。
有时候就是这些讲究太多了,都影响疗效的,还有忌口啊,避风寒啊巴拉巴拉,我也很无奈。
但是为了病好的快,尽量遵守吧。
给原书内容和其他医家的方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参考下古人的思维模式。有些和现代中医还是有点区别。
原书主治 :《温病条辨》卷1:“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方论选录:张秉成 《成方便读》卷3:“此因燥邪伤上,肺之津液素亏,(看到没,素亏——所以我说平时不要吃辛辣刺激的垃圾食品啦!伤肺,胃津液啊)故见右脉数大之象,而辛苦温散之法,似又不可用矣。止宜轻扬解外,凉润清金耳。桑乃箕星之精,箕好风,故善搜风,其叶轻扬,其纹象络,其味辛苦而平,故能轻解上焦脉络之邪。杏仁苦辛温润,外解风寒,内降肺气。但微寒骤束,胸中必为不舒,或痰或滞,壅于上焦,久而化热,(这些以前的大家用药特别细,杏仁我们现在就说功效,他们会从它微寒的性质去说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然后选择一个药物去针对——)故以香豉散肌表之客邪,宣胸中之陈腐。象贝化痰;栀皮清热。沙参、梨皮养阴降火,两者兼之,使邪去而津液不伤,乃为合法耳。”
比起现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人都出书,内容质量却良莠不齐,这些流传于世的古书看起来,真是一种享受。
最后总结下。桑杏汤和杏苏散其实都是有干燥的表现,口干咽干鼻干等等,都可能引起咳嗽,大家可以不想那么复杂,关键是抓重点:寒?热?——如果你发现着凉的表现更明显,那就用杏苏散,如果你觉得热的表现更明显,那就可以用桑杏汤。
但是,这两个方子,都是用于外感初起,用药轻浅。大家要抓住这个,是重点。如果病情发展,或者用药不当失治误治,病邪深入,我就要换方了。就我总结的,它们经常会发展到一个以燥邪伤肺为主的病证类型,我用啥方比较多?下次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