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边境重开,只有不到一半的中国学生打算回到澳洲?
共1950字|预计阅读时长2分钟
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创新与创业副教授Marina Yue Zhang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在疫情发生前打算出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中,只有40%的人仍计划出国留学,而曾经在海外留学的留学生中,只有不到50%的人计划在边境重新开放后回到澳洲。
这些是她在6月5日至15日,对1012名中国学生进行的一项未发表的调查的结果。
Marina教授认为,得出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惊讶。由于中西关系日益紧张——甚至在疫情出现之前——中国的中产阶级父母已经越来越担心他们的孩子在国外(包括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安全,以及可能受到的歧视。
而疫情似乎加速了这一趋势。
澳大利亚学位还有多少竞争力?
在接受调查的1012名学生中,有404人在疫情发生前已经准备在三年内要去留学(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西兰和新加坡),608人在疫情发生前已在海外留学(包括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日本)。
在问卷中,研究者让受访者挑选出哪些因素会影响他们在疫情后选择去澳大利亚留学,哪些因素会让他们选择去其他国家留学。
第一组(A组)包括304名曾在澳大利亚学习但由于旅行限制而无法返回的学生。
其中50%是大学生,42%是毕业生,5%是博士生,3%是职业教育或高中生。
第二组(B组)是在疫情之前从未出国留学、但在未来3年内有留学意向(包括在澳大利亚)的学生。第二组还回答了一些有关澳大利亚的问题。
这两类学生中,没有多少人认为机票价格上涨、在中国的自由度降低以及在线上课等问题,是影响他们决定去澳大利亚留学的关键因素。
但两组人对某些因素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之前在澳大利亚留学过的学生,在做决定时比较重视的因素有:
与中国一流大学的毕业生相比,拥有澳大利亚学位的海归在中国的就业市场上并不更具竞争力;
生活在家里更方便、更安全、更容易,我不想出国忍受作为一个外国学生的艰辛;
中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前景改善;
澳大利亚海归在中国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机会更少了;
如果只是上网课,没有必要出国。
而还没有到澳洲但有打算去澳洲留学的学生,更多地考虑了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媒体报道了中国人在澳大利亚被“歧视”或“虐待”的事件;
中澳关系恶化;
没有在媒体上看到多少优秀的澳大利亚海归能代表其教育的成功;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澳大利亚高校降低了留学生入学标准;
在中国的HR看来,与其他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的学位相比,澳大利亚学位的价值较低。
中国官媒对学生家长影响很大
毫不奇怪,这两个团体都认为中国政府对访问或留学澳大利亚的警告很重要。在中国,出国学习和生活的决定通常是由全家一起做出的。在这些决定中,官方的声音举足轻重。
一名在墨尔本大学读硕士的学生说:
中国新年后,澳大利亚因新冠肺炎疫情关闭了边境,对中国留学生来说,直接回到澳洲是不允许的。所以我去了泰国,在曼谷的一家小酒店住了14天。而当我回到墨尔本时,又不得不在租来的房间里自我隔离14天。
随后,我发现所有的课程都被转移到了网上,墨尔本疫情严重。总理敦促国际学生回家。我的父母很担心。因此,他们又为我支付了昂贵的回国机票和在上海14天的隔离酒店费用,然后我又回到了我的家乡。
所以,当(中国)政府发布旅行和学习警告时,我无法说服父母相信澳大利亚的情况没有那么糟糕。他们听政府,相信“官方声音”,而不是自己的女儿。
该报告的研究者认为,澳大利亚曾出现过亚洲人或中国人因新冠病毒而被欺负的案例(虽然是个别的),但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了这些负面看法。
澳洲高校再不改革,中国学生就跑了
送孩子出国曾经是中国拥有知识、经济或政治权力的精英们的特权,但现在在中国的中产阶级家庭中,已经是很常见事情了。
中国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上花了很多钱,希望孩子们留学后有更好的机会(无论是留在国外还是回国),是中国家庭投资孩子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几十年来,澳大利亚吸引了大量中国留学生。但如果拥有澳大利亚学位的中国学生与在其他国家或国内大学学习的学生相比,也没有多大的竞争力的话,中国家庭就会寻找其他选择。
一位在悉尼大学学习的中国学生表示:
对于澳洲高等教育机构来说,我们是客户,学位是商品。我们支付了学位费用,如果商品失去了价值呢?客户肯定会离开。
新冠肺炎对中国赴澳留学人数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其实这种下降趋势,早在疫情之前就开始了。
未来,澳大利亚大学可能需要调整策略,不仅要为中国学生提供价值,还要加强对这种价值的正面认知。
参考来源:
https://theconversation.com/students-in-china-heed-their-governments-warnings-against-studying-in-australia-less-than-half-plan-to-come-back-141871?utm_source=twitter&utm_medium=bylinetwitter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