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闲读:“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今天接着读杜甫的诗。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个话题叫“杜甫很忙”,各种恶搞,以蒋兆和先生画的杜甫像为底本,恶搞了无数个版本,人为地给杜甫增添了无数个职业和各种千奇百怪的动作图。恶搞的价值并不高,但足见杜甫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力。杜甫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也的确挺忙,他的忙,是忙于奔波行走,有人将杜甫一生行止绘成地图,一眼望去,几乎是绕着中国逆时针转了一大圈,问题是,这还不算啥,杜甫把他所走过的地方,他所亲见的事情都用诗记录了下来,有很多历史事件,在杜甫的诗里更加鲜活。
(杜甫足迹图)
比如,严武死后,郭英乂(还读yì,意为治理,安定;贤才)继任成为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尹。郭英乂不比严武(严武在成都是操练士兵,革新战法),郭英乂在成都骄奢暴戾,很快引起了士兵们的怨恨,杜甫765年五月离开成都,只到十月,严武旧日地部下汉州刺史崔旰率兵攻郭英乂,郭逃到简州,被普州刺史韩澄杀死。韩澄很狡猾,他把郭的首级送给了崔旰,结果邛州牙将柏茂琳、泸州牙将杨子琳、剑州牙将李昌巙又联合起来讨伐崔旰,一时之间“蜀中大乱”(《资治通鉴》语)。战乱的结果是商旅断绝,吴盐不能进蜀,蜀麻不能出蜀,而同时,党项羌、吐谷浑、吐蕃、回纥又不断入侵,难民大量涌入蜀地(因为蜀地有天然的阻断骑兵的地理优势,唐玄宗安史之乱史逃到这里也是这个原因),但是屯在蜀中的官军和侵入的外族同样残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候,杜甫正卧病云安,他时刻关注着蜀中的情况,你看,老杜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离开蜀地了,但蜀地的情况,他还是随时关心。他写了《绝句三首记录当时的事情,“诗史”之名,名不虚传。第一首写道:“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这些人的行为比虎狼还要恶毒啊!第二首:“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战乱之祸,一甚于斯。
后来,杜甫的病稍好了,他在766年晚春时到了夔州,就是现在的四川奉节,他在这里住了不到两年时间,但中间却有几度的迁移。据仇兆鳌的《杜诗详注》载年谱,如图:
(《杜诗详注》书影)
但不论如何,老杜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后的安定时光,从766年四月到768年正月,不到两年。之后,杜甫就再一次进入漂泊了,后面会说。
据他的诗载,他刚到夔州,暂住在山腰的“客堂”,随后就迁居到城内的“西阁”,此时杜甫的生活来源是他租了一部分公田自耕自种,到766年秋天,柏茂琳为夔州都督,柏茂琳给了杜甫很多照顾。甚至一度使杜甫过上了衣食不愁的生活,他自己租种东屯的公田,瀼西有柏茂琳赠送的四十亩柑,他还有至少五个仆人(阿段、信行、伯夷、辛秀、阿稽,仆人大都是本地的彝族人),他的生活可以维持了。
(夔州诗城广场的杜甫像已发行邮票)
但杜甫从来都是这样,他从来都不会忘了身边的人民,他从来都不会忽略身边悲苦的声音。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他在夔州西阁时写的诗《负薪行》,全诗如下: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
土风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女出入。
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夔州风光)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所谓的半华是指头发花白;嫁不售指嫁不出去。夔州这里的处女头发都已经花白了,到了四、五十岁了还没有丈夫。遭遇了丧乱更加嫁不出去,只能一辈子留着遗憾悲伤叹息。
(夔州风景)
“土风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女出入。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土风:指当地的风俗,坐男使女立:男尊女卑,所以男的坐着女的站着。当地的风俗是男的坐着坐享其成,而女的立地侍候,男的在家里主事当家,女的出入操持。女子背着柴火归来在当地是极为常见的,这些柴火卖出去的钱要供给一家生活的所有开支。现在,在某些山区,还有女子负薪养家的。
(负薪女)
“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双鬟:是处女的标志,登危:指登上高山去打柴;死生射利:指不顾死活的挣钱获利;兼盐井:指女子除了负薪之外,还要负盐。这些女子到老仍然是双鬟垂到颈部的处女装扮,因为穷,他们采摘野花同银钗一起戴在头上;不了生活,她们竭尽全力上山砍柴,到市场卖柴,为了谋取小利不顾生死,为了生活,她们还要去盐井运盐(盐显然要比薪重得多,是重体力活)。
(王昭君像)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山根,指山脚之下。这些女人终生劳累,脸上和首饰上都带着泪痕,衣单体寒的她们一生都要困居在偏僻的山脚之下。如果说巫山一带的妇女是天生粗丑,那么这里怎么会生出王昭君这样的美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人称“落雁”后出塞嫁南匈奴单于和亲,晋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她为“明妃”,杜甫另外有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显然,这里的女子并不是天生粗丑的。
(现在夔州山路上的负盐毛驴)
杜甫的心从来都在关注着底层的人民,他从758年从长安城里走出来之后,就已经跟人民血肉相连,血脉相通了。他每走一处,就用他的极富诗心的笔写下这里人民的生活,夔州是他的行经之处,他不仅关心这里的女子,他也关心这里的男子,他看到峡中的男子,少数富有的驾着大船经商,但是大多数贫穷的终生充当劳苦的船夫,有人说他们天生气量狭窄,只图眼前,但杜甫写诗说:“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如果这里真的没有才俊之士,那么为什么山上有伟大诗人屈原的故居呢?
他总是在替底层的人民说话,他是介于知识阶层与劳苦大众之间的媒介,他是人民的喉舌,他总是在替人民呐喊,竭尽全力!现在夔州(奉节)城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诗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杜甫,杜甫在这里耗尽心力,整理了他一生的经历,像是在写自传一样写了一系列好诗,比如《壮游》、《昔游》、《遣怀》,他回忆自己的少年学诗,回忆自己的吴越齐赵漫游,回忆自己的长安时代、回忆安史之乱时自己的经历,回忆自己的漂零史,他用一己之力,用一支笔,让夔州变成了一座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