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恒源教育思想的借鉴价值和启迪作用
有心了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人不可能不读黄炎培、陶行知等人的著作,而读黄炎培、陶行知,不可能不“遇见”江恒源。尤其是黄炎培的文章及日记中,提及江恒源的次数恐怕是数不胜数的。读黄炎培、陶行知让我获益匪浅,与此同时,我也想走进江恒源,学习了解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条件所限,我只能上网搜寻,非常遗憾的是,在多个图书网站上能看到的江恒源先生教育论著可谓凤毛麟角。所幸的是,这一遗憾终于得到弥补。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政协文史委、民盟连云港市委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由群言出版社出版的166万字、6卷本《江恒源教育文集》在全国公开发行。可以想象到的是,在“先生的信函、札记和手稿佚失殆尽”(刘旭光主编语)的情况下,编委会(尤其是刘旭光主编)在编辑出版这套文集的过程中,“搜集整理的难度是超乎想象的”(刘旭光主编语),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没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就不可能有这套文集的诞生,即使能够编辑出版,也绝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江恒源教育文集》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献和历史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江恒源教育思想涉及面很广,从教育方针、教育理念、教育本质到培养目标、教育方法、学校设置、专业设置、学科设置以及学校管理、机构章程等可谓无所不包。作为一名职教人,我在学习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江恒源教育思想对办好中国新时代的职业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蒙、启迪、借鉴、指导价值和作用。
江恒源教育思想丰富而深刻,而本人水平能力有限,因此只能管中窥豹,在有感而发的诸多话题中选择几个小点,谈点肤浅的体会和认识,就教于各位同人。
一、职业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技能至上”、有技无德,绝不是职业教育的目的
江恒源先生在多篇文章中都谈到了“为什么要办职业教育?”“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简单来说,举办职业教育无非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否则,教育愈发达,社会上的“无业游民”则越多,因为学生从普通学校毕业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升学,这部分却再也不愿意从事出力流汗的职业,“以致失业日多”。
江恒源认为,企业缺少人才,最适当可靠的办法是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但是接着他又提出问题:教育有这样的效力吗?江恒源在《提议设立盐业学校敬告海属诸父老昆弟书》一文中自问自答地说道:“教育果有如斯效力乎。不见夫今之受教育者愈众,而失业者愈多乎。不知此非教育自身之咎,仍教育不得其法之咎也。教育而果得其法,则可使受教育者优其识、良其技、端其品、坚其守。用之于事也,可使增其效,益其功。”(《江恒源教育文集》第94至95页)
职业教育怎样做才算是“得其法”呢?江恒源先生在《职业教育指南》一文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他说:
“依照我们所主张,职业教育的目的来说,一个人学习手艺,教的人,能用新的方法,使学的人,学成以后,手艺做的格外好、格外快,不仅教他学做工,还要教他学做人。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要学得谋生技能,以自营生活,一方面还要培养国家公民的资格,以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时并要具备一些科学常识,能用科学方法,来改良他的职业,而又能具有艺术的知能,应用在职业上面,使职业格外发达。试问,像养成这一类的职业界健全分子,旧式店铺里边的老师傅,能胜任不能?如若不能,自然要用新的职业教育来解决这个困难问题了。
职业需着教育,需着新的职业教育,实在是为职业界发生了困难问题,才发急起来 想到这一步。那末,我们所谓职业教育,认为只以供给职业界需要,只以解决职业界困难问题的,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大概可以说有四种:1.技艺的练习;2.科学的常识;3.公民的训练;4.艺术的修养。”(《江恒源教育文集》第362至363页)
概括地说,江恒源认为,职业教育不能是旧的职业教育,而应是新的职业教育,是能够解决职业界问题的教育,而新的职业教育也好,能解决职业界问题的教育的也好,其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即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反思当下的职业教育,是不是所有职业学校都确立了要为“解决职业界困难问题”这样的办学思想呢?有没有只要好招生,就盲目开办专业、扩张在校生规模的现象呢?有没有“一招鲜吃遍天”“技能至上”这样的偏颇念头呢?有没有把公民素质教育简化为简单生硬的管理这样的倾向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二、职业教育要注重“育人”“化人”,也即要立德树人,因此,教师队伍处在非常突出的重要位置
关于教育的本质,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段名言: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从低俗引向高尚,从虚假引向真实。这方面的名言警句很多,不再一一列举。总之,教育的对象是人,中心是人,归宿也是人。既然教育的对象是人,那就必须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如果在其他方面下功夫,无疑会偏离教育的目的和方向。
对此,江恒源先生有一番形象而精彩的论述,他在《我国中学教育的前途》一文中说:“教育本是'母性’的,是纯赖感化作用的,他和政治及法律两项作用,可说是截然不同。”“小学内十二岁以下的儿童,视老师如慈母,完全是家庭化,自不待言(笔者注:现状已非如此了)。就是大学学生,皆是成人,而专究一门或兼究数门学术,随着良师,相依为命,不但受业解惑,于学术方面,须极端信仰,关于人格,感化尤深(笔者注:现状也非如此了)。中学则介于大学小学之间,初高两级,经过六年之久,斯时青年生理、心理,变化均剧,并且渐离固有家庭,度入人事复杂的社会,此时倘无被信仰的教师,除启发智慧外,注意性情的陶冶,习惯的养成,能力的训练,而徒注重严肃的校规,自谓可收整齐划一之效,结果教育与学者之间,顿划成两个相峙的阶级,虽学校外表一时可观,但早已经失却教育的真正意义了。”(《江恒源教育文集》,第593页)
这些教育的基本问题,道理并不高深,但反观教育现实,说到的多,做到的少。为什么呢?从根本上说,仍需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正如江恒源所说:“此理本极明浅,惜乎能知者多,能行者少。”“要认明教育的特性是感化,不是威慑,最重要是深得信仰的教师”。(同上)
众所周知,教师队伍的质量决定了教育的质量。职业学校,概莫能外。
从现状看,职业学校教师队伍质量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门槛不高,后续培训跟不上或效果欠佳,距离“四有好老师”尚有不小的差距。我到过不少的职业学校,校方谈到办学困难时,多是强调新小区建设有待政府支持,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加强,用人自主权需要政策保障,等等。在谈到教师队伍时,校方往往会报出一系列数据(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双师型教师”比例等)来证明教师队伍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些数据和教师队伍质量有多少关联呢?倘若进一步追问教师素质如何?校方往往就语焉不详了,勉强举例,要么是学校获得的各种荣誉,要么是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如师德教育活动等),要么是教师参加各类比赛取得的名次。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江恒源也有类似阐述,他说:教师应该“是教人的教师,不是教书的教师。教人的教师,第一要考究到人格。有了高尚的人格,再辅之以学识能力,那自然是学校内的好宝贝了。这种教师,也可以叫做'精神的设备’”。(《江恒源教育文集》,第286页)“教人的教师”和“教书的教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境界却有天壤之别。
值得反思的问题是:当下有多少职业学校将主要精力用在了“注重严肃的校规”和“整齐划一”上,而忽视了“性情的陶冶,习惯的养成”?有多少职业学校没有把改善“精神的设备”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有多少职业学校教师至多只能算是“教书的教师”,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人的教师”?
三、“教书”和“育人”是一个整体,智育和德育息息相通,不可分离、分立、分割
好教育离不开好老师,好老师的标准可以列出很多条,但概括起来无非是两个方面:既教书又育人,或者是既“传道”又“授业解惑”。说起来这些道理可谓尽人皆知,但做起来却变了样、变了味,即江恒源提出的“教训分立”。“教”是指的教学、教务,“训”是指的训育,也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德育。前者负责学生的学习,后者负责学生的思想品德。近一百年来,“教训分立的制度”一直沿袭下来,至今没有丝毫的改变。
“教训分立的制度”(江恒源语)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诚如江恒源所说:“一校以内,分设两个机关,一个叫'教务处’,一个叫'训育处’,两处规则和办法,订定起来,总是很精密,很完善,可是要问一问他们的实施,究竟怎样呢,可就很难说了。尤其是训育处,论起他的职责,是训练学生品行,指导学生生活,试问能尽这个职责的有多少呢?”“再说到教员,好的固然甚多,可是,做留音机器的,恐怕也不少罢,打钟上课,机器开了,铃声下堂,机器闭了,二分钟不能多耽搁,下课以后各走各路,如同路人。”“我们须知道,教员所教的是人,并不是书。若是以教书为目的,不以教人为目的的,那是教育上最大的错误,并且不能不认为是最大的罪恶。”(《江恒源教育文集》第285页)
关于“教训分立”及其弊端,在《江恒源教育文集》中多处可见。如他在《我国中学教育的前途》一文中进一步阐述:“近来还有一种情形,凡是做教员的,皆不愿兼任训育,无论何人,皆视训育一桩事为苦差,所以如此,自然有特殊的原因存在。至于教员只管“教书”,不管“教人”,一离教室,便与学生无关,差不多已经大家认做天经地又毫无疑惑的定例了。试问,中学内各种功课,那一种能与人格修养、才能锻炼脱离关系”(《江恒源教育文集》第602至603页)
江恒源先生的上述观点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围绕“教训分立”这一话题,我曾写过多篇文章予以辨析。我认为,当下的职业学校在对待“教人”还是“教书”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教育教学人为割裂、教书育人长期断裂、师德师能存在分裂”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学校教育是一个整体,教育教学绝不能人为割裂,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应该有“教育元素”;学生个体是“精神性”和“生物性”的统一体,教书育人绝不能断裂,每一堂课都应该是另一种形式的“德育课”;学科教师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主体,其师德师能绝不能分裂,每一位教师既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应该是学生的人生导师。
“教训分立”,对教师而言就是教书和育人分立,对学校而言就是智育和德育分立。对此,江恒源先生在《整理江苏教育计划书》中鲜明指出:“学校教育,率分德育智育为两事,实则二者息息相通,绝不可以分离而分立。”“教授一课,不仅予以知识之吸收,且兼得行能之训练。教员不仅是传授学识之人,并且是引导行为之人。”“一学校中,仅有呆板的道德训练,绝不能养成才德兼备之人。仅有单调的繁重学程,更不能育成学养俱优之士。”(《江恒源教育文集》第145至146页)不得不说,在当下不少的职业学校中,我们所能看到的恰恰是“呆板的道德训练”和“单调的”乏味课程。
读《江恒源教育思想文集》,我既有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收获,也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欣喜。
2021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