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碑任人评说,武则天功过几何?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武则天这个历史人物,一直到今天依旧是褒贬不一,争论甚多,便是关键着眼点都在于她从一个普通后宫女子一步步篡夺大唐王朝,重登至尊之位,而历经二十年挣扎拼杀,哪怕滥杀能臣良将,大兴酷吏政治,又不得不对男权社会的现实妥协,还政于唐的人生历程。而忽视了她是个统治中国数十年的大政治家的身份。

这些年来以武则天为主角的相关影视、书籍虽不胜枚举,却同样大都集中于其个人情爱生活和宫廷政治斗争的种种恩怨情仇上。着重提及的都是与她相关的那些男人女人,包括两个丈夫(唐太宗、唐高宗),情敌(王皇后萧淑妃)、政敌(长孙无忌、上官仪)、四子(弘、贤、显、旦)一女(太平)诸侄(武三思、武承嗣)、面首情人(薛怀义、二张兄弟)、心腹(李义府、许敬宗、上官婉儿)……如果单单熟悉这些,对武则天的理解,自然不脱宫斗权斗高手,顶级阴谋家的通常印象。而真正涉及她作为政治家的政绩,仍旧涉及甚少。

关于武则天统治时期的各项政绩和历史贡献,笔者已在前一篇文章中详细提及,不再复述:摧毁士族门阀,完善科举制度,一代女皇真正伟绩丰功

这里着重指出武则天饱受历代史家诟病的关键,除了在于她做为一个女人却篡夺皇位,颠覆男权社会法则,颠覆封建忠君观念以外,便是以极其残酷暴烈的手段,疾风暴雨般扫除旧有的既得利益者,当然会被他们切齿痛恨,不死不休。

李唐皇族的宗室集团,包括李渊和李世民的众多子孙及其后裔,近乎被武则天杀戮一空,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门阀和唐朝开国功臣集团,同样被武则天残酷打击,株连甚广。

武则天更又通过限制奴婢数量、保障奴婢人身、打击豪强地主等种种举措,消灭宗室和门阀的部曲佃客制,釜底抽薪,彻底断绝了他们复兴的根基,将称雄百余年关陇门阀扫出历史舞台。

武则天大力推行并改进科举制,包括创立殿试,首开武举,推重进士科,以诗赋文采做为科举取士标准,使垄断经学数百年的高门士族难以在科举中占得绝对优势,因此平民官员只要做得绝妙诗赋,华美文章,便能通过科举而被广泛提拔。

而为了减少改革阻力,深谙权谋和人心的武则天施展“退一步进两步”的手腕,一边广开仕途,滥赏勋阶,甚至在吏部设员外官数千人,用以安置高官勋贵们的亲戚,允许他们和正式官员一样领取俸禄。——因此朝堂集会时,着绯色官服的四五品官员比着青色官服的八九品官员更多,用五品官以上象牙笏的人比用九品官以上木笏的更多,不可谓不泛滥。

另一边,武则天又假手酷吏,以严刑峻法来沙汰官场,不称职者当即革免甚至杀戮。中低级官员调动如蓬转萍流,轻贱如土芥沙砾,刺史、郎将以下官员被杀者不计其数。可求官之人还是络绎不绝,冒死贪竞。

因此,当时「官爵易得而法纲严峻,故人竞为趋进而多陷刑戮」,以此来保障了帝国机制有效正常运转,不至于为大量冗官所累。

【……其二,以为海内具僚九品以上,每岁逢赦,必赐阶勋,皆荣非德举,位罕才升,望自今以后,稍息私恩,使有善者逾效忠勤,无才者咸知勉励。其三,以为取士太广,若遂不加沙汰,恐有秽里风。其四,以为今之牧伯,迁代大速,倏来忽往,蓬转萍流,既怀苟且之谋,何暇循良之政,望自今刺史非三岁以上不可迁官。】——刘知几《表陈四事》

冗官也好,酷吏也罢,皆只是武则天用以革新政治的棋子。她深刻洞悉人心的阴暗和人性的贪婪,以高官厚禄为诱饵设下陷阱,让尸位素餐、心术不正之徒纷纷如飞蛾扑火般跳进官场,当这些无才无德之辈被杀戮沙汰后,留下来的自然便是堪为帝国栋梁的菁华。

冷酷,残忍,功利,但不得不说,同样堪称英明、果决,伟大。

对武则天的用人方略,即使是对她持有相当偏见、传记中充斥各种贬低之辞的古代传统史家也不得不充分肯定。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便称她虽滥用官位以收天下人心,然以刑诛罢黜辅之,明察善断,故能驾御天下英才。

【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责,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司马光《资治通鉴》

通过武则天的数十年努力,每届科举新及第进士络绎不绝,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朝堂从唐初的功臣门阀、高门大姓为主,逐渐变迁为科举士人可与之分庭抗礼;李昭德、娄师德、魏元忠、狄仁杰等名臣相继为帝国宰执,得以施展才华抱负,亦彰显武则天识人之明。到她儿孙接掌帝国之时,科举士人已占绝对主流,更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储备了姚崇、宋璟、张说等杰出贤相。

当然,凡事亦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武则天沉重打击了李唐宗室、关陇门阀和开唐功臣,将他们基本逐出政治舞台的同时,亦有大量高门士族子弟,籍着科举制的机会得以仕进。毕竟有良好的教育和物质条件,他们同样参与科举竞争时,肯定仍然比寒门士子有相当优势。

有唐一代,科举录取官员中,出身望族的新科进士都占了相当比例,虽不能和魏晋时代那样一统政坛,但依旧在帝国占有重要位置。只是经武则天发展和改进后科举制能让高门子弟和寒门士子在同一平台下平等竞争,而不是如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天经地义就享有仕官和免除赋役特权,本身已经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了。

随着唐朝中后期雕版印刷术的普及,才让世家大族垄断知识和人才变得困难。同时黄巢起义和五代兵乱又彻底摧毁了士族赖以生存的经济根基,即大地主庄田制,在那以后,士族终于成为彻底的历史名词。

当然,另一方面,为了实现朝代更迭、以周代唐的理想,武则天亦确有许多恶政,历史上对他的种种抨击,绝非纯系封建史家的偏见和污蔑。

在唐周鼎革期,武则天任用酷吏,放纵告密,打击异己,杀害贬斥许多能臣,如刘祎之原系她元从班底,却终因反对她称制被杀。因而导致了官场风气败坏,小人幸进当道。她晚年虽起用狄仁杰等贤相,诛除诸酷吏,然又有男宠二张兄弟用事,终招朝野众怒。

武则天为消除威胁,贬斥杀害黑齿常之、程务挺、王方翼等多名良将,导致外战败绩连连,后突厥复国漠北;吐蕃几次大会战屡败唐(周)军,一度占领安西四镇;契丹亦一度祸乱营州。

对初唐均田制和府兵制的衰落,武则天应对乏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逃户遍地,对此,她只得允许逃户落户新居,缓解危机。

因为漠北丢失,西域也一度失陷,再加上管理不善,导致马政荒废,帝国马匹存量从高宗朝的76万匹锐减到20万匹(其后玄宗朝最盛时也仅恢复到40万匹),这亦是外战武功不振的一大缘由。

帝国军队战力也因此大受影响,再不复李世民、李治时期各种以少胜多神话战绩、一战破国直若等闲的赫赫武功。

武周时期开始的恶钱通行之弊,更一直延续到唐玄宗年间,甚至导致名相宋璟因此下台。

在武则天晚年,她生活奢靡,广建宫室,大兴土木,又将大量钱财用于佛事,国家府库为之枯竭。而且上行下效,其后太平公主、韦皇后、安乐公主等参政女性在这些方面也深受她影响,却全无她的文治能力和政治才干,“女祸”成为帝国体制必须消除的大患和政治清明的障碍,却不仅是传统官员的男性偏见。

武则天作为皇帝时的政绩,之所以会显得不及她作为执政皇后时,更多并非是她本身能力见识不及她丈夫唐高宗,而是她企图称帝易鼎,一切举措以此为出发点,作为权谋家的私心代替了作为政治家的公心,因此导致了种种恶政。

而且,武则天在鼎革失败,武周政权注定一代而终,不得不屈服现实后,沉溺于奢靡生活和个人享乐的缘故。最终落得八旬老妇众叛亲离,孤老于上阳宫的结局。

对武则天的批评,正在于她仅仅为了一姓和一己之私,再不见早年的远见卓识,摧残了许多人才,败坏了帝国政风,损害了帝国利益,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自己的历史评价。

武则天时期内外挫折、最终不幸,其实正和她的孙子李隆基的一生悲喜一样,刚好处于第二帝国这个从隋到宋的漫长转型期之开端。

帝国在对外战争方面的失利,同样也是二圣时期扩张过度,物极必反的自然收缩。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瓦解,同样亦是不可避免,难以遏止。要求武则天在天下大变局中立刻重建起一套适应新形势的体制,确也是强人所难。这经历了盛唐到中唐百年之功才得实现。

在江南岭南地区还远未得到充分开发的情况下,长时间持续将大量国力军力投入到离长安万里之遥的域外,实为唐王朝全盘继承的“西魏-北周-隋”关陇帝国的军国体制,极限运转之必然。其后李隆基时代设置节度使来保障边疆地区动员力,结果是饮鸩止渴,安史乱起,军国体制奔溃,大唐中衰。

因此,武则天也好,李隆基也罢,都是有幸被历史大潮选中,却又最终被历史抛却,确比不了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这两代伟大英主的全始全终。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