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类既有公路路基病害处治方案探讨

一、既有公路路基病害依据处治,宜遵循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1、合理利用既有工程,尽量减小工程废弃。
2、工程措施宜方便快捷,尽量减少对运营的影响。
3、路基加宽时新旧路基宜进行变形协调,尽量减小差异沉降或引发既有公路发生较大病害。
4、支挡工程宜结合既有公路的稳定状态和既有工程特征设置,合理应有限范围内的土压力或下滑力,尽量减少工程规模。
5、尽量减小公路两侧场地的占用,减少拆迁与良田占用。
6、完善、修补排水系统,提高路基稳定性。
二、案例
1、某省道路基外侧河岸坡度较陡,产状近水平基岩出露。高约4m的路基肩墙由于长大纵坡的路面的汇水冲刷而发生坍塌。
图1-1 路肩墙水毁坍塌病害

路肩外侧岸坡高陡,采用在岸坡上设置挡墙进行路基恢复时,由于襟边宽度、墙体重量、施工条件、工程质量、施工周期等因素影响而不可采用。

而宜采用适当清理坍塌体,在基岩面部位设置合理小平台后采用高约6m的泡沫轻质土进行加宽处治。并为确保泡沫轻质土的稳定性,可设置间距约3m的锚杆对其进行锚固。且为防止路汇水冲刷岸坡,可在泡沫轻质土顶部设置拦水坎进行处治。

同样,下面的路基病害也可采用重量轻、设置一定锚杆的泡沫轻质土进行加宽处治。

图1-2 路肩墙水毁坍塌病害

2、某段路基由于内侧边沟破损失修,造成后部山体和民居生产生活用水渗入路基,导致外侧路肩墙前坡坡体常年处于富水或饱水状态,产生了后缘位于路基内侧路堑边坡上部,前缘位于路基外侧富水坡体前部,体积约0.5万方的滑坡。滑坡周界明显,路基下沉明显。

图2-1 路基外侧富水坡体变形严重

图2-2 路基内侧边沟破损渗水严重

图2-3 路基内侧路堑边坡拉裂

该段坡体病害主要由坡体富水所致,故首先在路基内侧边沟下部设置截水盲沟,有效截排水体进入路基而导致坡体富水,并通过横向设置的盲沟有效引排截排的地下水。

其次考虑到外侧滑体富水松软,滑体厚度约6m左右,故在现破损路肩挡墙外侧紧邻部位设置桩径约为Φ1.2m,间距3m左右的圆形抗滑桩对路基进行支挡。其中桩间距较小的原因是桩径较小,尤其是滑体富水,故选用小直径、小间距的圆形抗滑桩进行支挡,防止桩间饱水土体溜滑。

3、某段公路需对路基进行加宽约1.2m,由于内侧坡体高陡,故决定不采用挖方拓宽,而采用对外侧路肩墙进行加宽的的方案。

图3-1 路基内侧路堑高陡

从现场看,外侧岸坡高约13m,若采用常规挡墙从河床部位进行加宽,则工程规模浩大。而根据现场调查发现,外侧岸坡较陡系由于基岩出露所致。且考虑到加宽路基约为1.2m,故宜采用锚杆挡墙进行加宽的方案。即采用厚度为1.2m,高约5m的砼挡墙进行拼宽,墙基置于开挖小平台,并采用长约9m的锚杆对拼宽挡墙进行加固。

该方案工程规模大幅减小,有效利用了稳定岸坡和锚杆工程减小了拼宽挡墙的规模。

图3-2 路基内侧路堑边坡拉裂

4、某段路基位于泥石流冲积扇前缘,沟内常年流水较大,由于用于排泄的路基涵洞出现破损,以及泥石流堆积扇渗水严重,造成路基富水严重,导致路基整体向外侧的临空面出现变形。

图4-1 破损涵洞漏水严重

图4-2 路基外侧斜坡上地下水渗流

图4-3 路基内侧发育的长大贯通裂缝

由于路基病害是地下水渗流入所致,故首先依据路基外侧斜坡段的渗水标高和路基的宽与泥石流物质组成,决定在路基内侧的路肩纵向部位修建一条深为6m左右的截水盲沟,并通过设置的横向排水盲沟进行引排,有效截断泥石流沟中的地下水渗流。

其次对破损涵洞进行修补,并加强路基外侧的涵洞出口部位的地表引排,防止坡面冲刷。

在此基础上,对路基进行必要的翻挖处治,恢复路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