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文\一藻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王阳明病逝于江西省南安舟中。临终之际,他身边的学生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人生在世,心不妄动。
不为意念转移,不被欲望驱使,保持本心,才能找到灵魂真正的归属。
这个世界上,有人把自己的心当成宝贝保护着,比如苏轼,在艰难岁月里,他仍然能够体会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人生真意。
而有些人,在欲念和意识的驱使下,早就迷失得太久了。
有一则故事:
王阳明路遇盗贼,将其擒获。
盗贼不服,向王阳明质问:“你说致良知,那你把良知拿出来给我看看。”
王阳明说:“好,我现在就拿出来给你看。这样,我现在决定放了你,但在你走之前,把你身上的东西全部留给我。”
此时,这个盗贼身上只剩下衣服了。盗贼一想,这也不错,于是王阳明手下的人就开始剥这个盗贼身上的衣服。
当这个盗贼身上只剩下一个裤衩的时候,这个盗贼就喊了出来:先生,求求您,这裤衩给我留下吧。
王阳明一听,大喝一声:良知当下呈现。
羞愧之心,就是良知。即便是盗贼,外面表现出穷凶极恶的样子,也终究有一处柔软之地,称之为良知。
这段故事,与电视剧《天道》的一个桥段是何其相似。
电视剧《天道》中的王明阳,可不是“此心光明”的王阳明。
他们的名字颠倒,做的事情和为人的品行更是南辕北辙。
王明阳,一个罪犯,一个号称“冷血诸葛”的罪犯,有着缜密的思维,有着冰冷的血液,面对警察的审判,一句话不说。
如何撬开他的嘴,成了女警芮小丹面对的问题。
芮小丹向丁元英求教,他给了一句话说:“这个人需要一个句号。”
这个句号究竟是什么呢?
丁元英说:“灵魂归宿感。”
他需要的不是忏悔,忏悔只是一个行为,这个行为可以是假的,是形式上的,没有意义。
王明阳需要的是一个忏悔的理由!
那么,如何一步步引导他找到这个理由呢?丁元英让芮小丹请了3天假,进行了一番恶补。3日后,芮小丹成功完成了任务。
她是如何做到的?
审讯很像王阳明给盗贼剥衣服的过程,一层层剥开了人欲的迷雾,逐渐看见本心。
我们穿的衣服,就是我们的盔甲。王明阳的盔甲是他的强盗理论,芮小丹首先要揭穿的就是这层盔甲。
什么是强盗的逻辑?
王明阳说:“强盗的逻辑,直接获取,冒险,刺激。”
芮小丹针锋相对地说:“强盗的本质是破格获取。”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然而,强盗不敢,他们不敢和真正的强者站在同一个规则下公平竞争,所以想要通过其他更便捷的方式快速获取。
而这是需要扔掉良心的。
“强盗的逻辑从本质上讲是最懦弱的生存哲学。”
听到芮小丹的话,王明阳心中一惊。
接着,芮小丹和王明阳谈论起了《圣经》。
《圣经》不能说服王明阳,因为《圣经》是头脑里的东西,他是人类定义出来的神,这个神是人性的期望值。
《圣经》定义出了人类什么能做,而什么不能做,这只是理想,只能制约,无法解决根本的问题。
如何解决根本的问题?
这就像那个盗贼和王阳明说的:你把良知拿出来给我看看。
终于,王明阳也要露出他的底裤了。
芮小丹说:“《圣经》告诉世人,要进窄门。”
王明阳问:“什么是窄门?”
芮小丹说:“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具有极高的人生境界就是窄门。窄门是基督道德理想的最高价值。进了窄门,神立刻就会告诉你,我是不存在的,神就是你自己。”
这一段讲得晕晕乎乎,究竟是说什么?
这就回到了王阳明的心学。
在王阳明的心学中,“致良知”是非常重要的一条。
“良知”就是道德意识,就是最高本体。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它是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是人产生行动的动力。
然而,良知终究是虚的,它要与实践结合才能发挥真正的功效。
王明阳是一个读过很多书的罪犯,他如果不走入邪道,本可以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
想要有所作为,就是想要人的尊严。
这尊严,就是发自心底的柔软之地。王明阳看到了自己的良心,也看到了自己灵魂的归属,只是他疑惑,我已经到了这般田地,救赎又有什么意义呢?
王明阳对芮小丹说:“将死之人,得救了又有什么意义?”
芮小丹回道:“一小时,一分钟都有意义。”
《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什么意思?
以前没有看自己的良心,你稀里糊涂地过;可是,你现在看到了良心,看到了真理,就要誓死捍卫它,这就是“仁”。
一个人,一辈子摸着良心做人,实事求是做事,就是神,就是自己的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