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疗效这么好,究竟怎么扎?

推荐导读:头皮针技术是通过针刺人体头皮组织中的特定刺激点,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它是在经络学说与西医大脑生理解剖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的基础上,在头皮部找到了类似人形的人体各器官脏腑的调节系统,并根据阴阳属性分别以“藏”“象”命名之,进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微型针灸学说。

其中,取穴区包括伏象穴区、伏脏穴区,倒象穴区、倒脏穴区及中枢穴区。

伏象穴区

定位

伏象穴区形状象一个俯卧于头顶骨缝的全息人故名伏象。它以冠矢点前为头部,冠状缝为上肢,矢状缝为向躯干,人字缝为下肢,酷似一个趴着的人形。这个人形的体表标志点为:冠矢点为大椎,翼点为手指尖。人字缝尖为长强,星点为足尖。

分区

头项部:位于冠矢点之前:头部上、下长为2cm, 左、右宽为2cm。颈部上、下长为2cm, 左、右宽为1cm。因头部下面和颈部上面,约有1cm 的相互重叠。所以,头、颈部在冠矢点前,约总占3cm。

上肢部:位于冠状线上,从冠矢点到翼点之间,定义为11cm。为了准确定位,定义出肩、肘、腕(手腕)三点。从冠矢点至肩点长为2cm,肩点至肘点长为3.5cm,肘点至腕点长为3.5cm,腕点至手指尖(翼点),长为2cm。双侧互为镜象对应。

躯干部:位于矢状缝上,冠矢点到人字缝尖,定义为14cm。把躯干部分划为三段:即背部、腰部、臀部。背部由冠矢点起分上、中、下三部分,各部长为2cm,总长为6cm。腰部分为上、下两部,各部分长为2cm,总长为4cm。臀部分为上、下两部分,各部分长为2cm,总长为4cm。各部分左右宽度分别是:肩部为4cm,背部为3cm,腰部为2cm,臀部为3cm。

中枢穴区

中枢穴位建立于大脑皮层解剖功能定位的基础之上。每一个皮层功能区相对应于一个穴位,以本皮层功能区在头皮表面的投影作为穴位的定位,以本穴区的功能作为穴位的命名并解释该穴位的主治。共中思维穴中有一个穴位,其余左右各一,共有21个穴位。

思维穴:

两额骨隆突之间,即由眉间棘直上3cm处。

说话穴:

在眉中与耳尖头部后面连线的中点。

信号穴:

在由耳尖至枕骨外粗隆上3cm 处划一连线,连线的前1/3与后2/3的交界点。

视觉穴:

在枕骨外粗隆尖上2cm,向左右旁开1cm处。

运平穴:

是以人字缝尖为顶点,分别向左前方和右前方,各划一条直线,并使这两条线距矢状缝成30°夹角,在这两条直线上,距人字缝尖5cm处。

记忆穴:

以人字缝尖为顶点,向左前下方和右前下方分别划一直线,与矢状缝成60°夹角。在这两条线上,离人字缝尖约7cm 处。

书写穴:

在以冠矢点为顶点,向左后方和右后方两侧各划一条线,它们分别与矢状缝成45°夹角。在这两条线上,距冠矢点3cm 处。

听觉穴:在耳尖上1.5cm处。

嗅味穴:在耳尖前3cm处。

平衡穴:在枕骨外粗隆尖下2cm,旁开3.5cm处。

呼循穴:在枕骨外粗隆尖下5cm,旁开4cm 处,即风池穴的内上方。

头皮针法

概述

通过大量病人的治疗,证明头皮针法不仅方法简便安全,而且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效果。

和体针取穴不同,头皮计穴位有着六大不同的体系,且各有特点。主要的为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和方云鹏头皮针穴名体系三家。其中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为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但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上有一定难度。

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

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连线。

运动区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米处作为点),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感觉区自运动区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

舞蹈震颤控制区

自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本区。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

晕听区

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

足运感区

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共两条。

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

视区

从旁开前后正中线1厘米的平行线与枕外粗隆水平线的交点开始,向上引4厘米的垂直线,即是该区。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

平衡区

沿枕外粗隆水平线,旁开前后正中线3.5厘米,向下引垂直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

上面7个头皮针刺激区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另外尚有血管舒缩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运用区、胃区、胸腔区和生殖区等7个区,因不太常用,故略而不论。

用针

头皮针一般选用 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初学者进针有困难可选用1寸针。小儿则用0.5~l寸针。

【操作方法】

正确取定头皮针刺激部位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初学者应用卷尺精确测定,并用龙胆紫药水作好标记。然后嘱病人取正坐位,分开局部头发(男性病人如有可能应理成光头),进行彻底消毒。

针法

在进针时要避开发囊、瘢痕及局部感染处,以免引起疼痛。初学者可用指切进针法,即以左手拇指的指甲掐切头穴,右手持针,针尖紧靠指甲缘,迅速刺入皮下。进针方向与头皮成15~30度角。

头皮针运针只捻转不提插。为使针的深度固定不变及捻转方便起见,一般以拇指掌侧面和食(示)指挠侧面夹持针柄,以食(示)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左右。这一速度对初学者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双手同步捻转,因此要下苦功锻炼一段时间。每次持续捻转卫~2分钟,头皮针留针15~30分钟,在此期间还需间隔5~10分钟运针1次。头皮针法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以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日。

适应病症

头皮计法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对中风(脑出血或脑梗塞)引起的偏瘫,其总有效率可达到90%以上。对脑外伤后遗症、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发育不全、震颤麻痹、舞蹈病、耳鸣及各类急慢性疼痛等,都有一定效果。近年来还用于老年性痴呆症和小儿智力障碍等。

注意事项

头皮针的刺激强度较大,应注意防止晕针。

在头皮针治疗中常易发生滞针,即针刺人头皮后,行针困难,难以捻转进退。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嘱病人身心放松,并在针体周围轻柔按摩,然后顺进针方向缓缓退出。

因脑出血引起的中风病人,在急性期有昏迷、发热或者血压忽高忽低不稳定者,不可用头皮针,须待症情稳定后才能治疗。对急性发热,高热,心力衰竭者也要慎用头皮针。

头皮血管丰富,出针时易出血或引起皮下血肿,可用干棉球轻揉,促使其消散。

内容仅供临床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

试针试药

推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