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法上,没骨花卉写生可以从水、色、墨、笔四个要点上来把握:
首先是水。古人说:“得笔法易,得墨法难;得墨法易,得水法难。”对没骨花卉而言用水则更为重要,正是因为水的得当而使色彩鲜活、丰富灵动;其次为色,与墨相比,色彩在中国画的表现语言之中往往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文人画即有“水墨为上”的观念。而没骨花卉必然是以色为主导的表现语言,亦可说“以色为上”,也可以说“用色如用墨”。用色的高妙之处在于把色处理得如水墨之高雅,如水墨之隽逸,如笔墨之虚灵。那样的用色才称得上是“活色生香”,好象让人闻到自然的气息与花香。
其次是粉。没骨花卉用色之难莫过于用“粉”,“粉”之浓、淡、厚、薄与水色相交融,其味妙不可言,但用粉不当则使色彩浑浊暗淡,或是浓丽华靡而毫无淡雅之气。
再者为“墨”。在没骨花卉中,墨与色浑然一体既是用墨之道亦是用色之道,墨的合理运用使色更加丰富而沉着,使色具有墨的韵味,使色墨神气浑然,色不若色,墨不若墨,色中有墨,墨中有色。即使是色中无墨,墨中无色,亦可使人觉得色即是墨,墨即是色。
最后为“笔”。所谓有笔,即无论是墨还是色,或是水、色、墨混合,或写、或点、或染,都要求笔笔有“形”,笔笔写出。也就是笔之形态与事物的结构相吻合,笔色点染的韵致含蓄而不拘谨,光彩而不华靡,又不斤斤计较于自然之“形”。并在运用水、色、墨的同时以极似之形表现极似之意,得其幽淡天真之意象。没骨花卉之用笔不若书法和大写意的笔法那样信马游缰,以不同的笔法、笔性来表现笔趣。但同样讲究“骨气形似,皆归乎用笔”。“骨气”与“形似”在没骨花卉技法中则更能体现出二者的相辅相成,以用笔表现“形似”,“形似”对于用笔就有了制约,没骨花卉中的用笔则更显沉稳、温和、灵透、练达,更为内敛。没骨花卉不仅能够通过水、色、墨的把握来创造艺术的美感,而且通过笔法的笔趣之妙更能体现画家气质、禀赋、修养、情思。以笔法表现“骨气”“形似”,然而在“骨气”“形似”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品位和境界,切不可以“形似”的刻画作为绘画的终极目的。
在动手写生前,首先对所要画的实物花卉仔细观察,考虑好构图安排,并对所写生的花卉前后的结构层次进行分析,动手画时应按照前后层次依次完成。一定要把握好最前面一组花卉的姿态和结构。这幅作品主要由夹竹桃、波斯菊、康乃馨和一个花篮组成。先从一组夹竹桃花开始画,以中白云笔用已调和好的白色画出花瓣的造型,然后再以另一支笔用胭脂趁湿画出花瓣的粉红色,粉(白)与脂(胭脂色)混合出现自然、鲜活的色彩感觉。菊花则按照花卉的固有色,调和出一个基色,在画的过程中逐渐调入其他颜色使之富于变化。夹竹桃花的叶子先以墨、花青为主色调出一个基本色,然后在表现的过程中根据前后层次以不同深浅的色彩去表现。花苞先以淡色点出花的形态,然后再以另一只重色笔收拾其形,并使花苞的色彩产生深浅变化。枝与叶的交代要处理好结构关系。康乃馨花以胭脂和墨调出紫红色作为基色,边画边调整颜色的深浅,而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层次。花篮全以墨画出,但要以水调和成一种重灰色,不要有太多的深浅变化,尽量使其色调统一,其结构要处理得严谨精道。最后,根据整体的构图关系进行调整,使之完整和谐。石榴是具有美好寓意的蔬果,古今画家多有表现,但以摸骨法写生者并不多。此幅《榴开百子》是一幅写生作品,有实物参照。没骨花卉蔬果不能仅仅是一种技法的表现,其精髓在于写生和对自然的观察和体悟,而非固定的程式表现。在面对自然的时候,一定要进行主观的处理,以审美的眼光取舍自然,在客观的物象中发现有形式意味的东西。石榴的颜色以墨、胭脂、藤黄、赭石等调和,根据不同色彩变化而表现。枝叶以淡墨和淡赭为主,先点染其形态,然后再以墨线勾叶筋。在构图关系上,也是按照前后层次一步一步地组合完成。枝叶的穿插和疏密关系要主观地去处理。石榴子以粉(中国画颜料白)和胭脂趁湿一次点染完成。要注意观察石榴枝干的节,把石榴枝干的特征表现出来,叶子的形态特征也要抓住,穿插自然有序、色彩鲜活、姿态生动。学习传统没骨技法,首先要具备很好的写生和造型能力,因为一般的花卉蔬果写生都是直接画,而不像勾染的工笔画那样有事先的草图或画稿。取自然之“真”,得物之“妙”。通过对于自然的“描写”,自我的精神与自然融通合一,才会真正返归到自然的“真实”,只有按照自然生命本来的鲜活样子来感受自然时,才能获得这种“真实”。不是把它劈成碎片,再企图用智力的方法把破碎的片断粘合在一起,而是如禅的方式一样,把生命保存为生命,让一切保留它自然的美。对于自然外在的描绘不过是表皮的形骸,其内核寄予了自我的精神理想,是真实中的梦幻,或是梦幻中的真实。于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错位得以弥合。1964年生。1994年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现为天津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名誉所长、青年艺术中心副主任。发起和创建天津市中国画学会。为中国美术家协会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画学会理事、北京工笔画学会理事、十一届天津市青联常委、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美展中国画评委、全国第十次文代会代表、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全国“四个一批”文化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