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导致黄河凌汛发生变化
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我国北方温度升高明显,近三十年来黄河凌汛发生了显著变化,总体上主要表现为封河日期推迟,开河日期提前,封河天数明显缩短。
国家气候中心姜允迪博士介绍,由于黄河处于我国增温比较明显、气候带明显北移的北方,因此凌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全球变暖的显著影响。
从60年代末到90年代末,近30年黄河上游内蒙古河段的巴彦高勒流凌日期推迟了约11天,由11月16日推迟到了11月27日;封河日期推迟了约19天,由12月6日推迟到了12月27日;相反,开河日期提前了约19天,由3月23日提前到了3月4日;封河天数缩短了约38天,由109天缩短到了71天。黄河上游三胡河和内蒙古河段的其他地点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
从5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近50年黄河下游封河日期推迟了约2天,变化不太明显,但是开河日期约提前了17天,由2月28日提前到了2月11日;封河天数缩短了大约12天,由封河56天缩短到了44天;封河时的流量由500立方米/秒减小到了260立方米/秒。封河长度也呈现出缩短的趋势,由50年代初的约440公里缩短到90年代末的约130公里,近50年缩短约310公里;封河时的最大冰量也由50年代初的5500万立方米减少到90年代末的约1500万立方米,减少了约4000万立方米。
近五十年来,黄河下游最早封河地点基本没有变化,而最上开河地点近五十年来有明显向黄河下游地区转移的趋势。但近十来年却略有向黄河下游的上游方向转移的趋势。
据了解,目前黄河已进入封冻期,山西省临汾县境内的黄河壶口瀑布已全面封冻,黄河内蒙古河段、包头河段也已安全封河。2007年12月下旬,黄河下游首次出现流凌,首凌日期较常年偏晚了15天。
链接:流凌和凌汛
在河流封冻前,冰块和河水一起流动,还有河流在解冻后也是冰块顺流而下,都叫做“流凌”。河流封冻时,浮冰较薄,而且随时可以全面封冻,危害不大。但是在开化时却容易拥堵成为“凌汛”,造成水灾。
凌汛是北方某些河流特有的灾害,俗称冰排,是由于冰凌阻水而引起的河流涨水的水文现象,一般发生于有结冰期的河流,我国北方的大河,如黄河、黑龙江、松花江等,都容易发生凌汛。
凌汛一般是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发生,是否会发生凌汛取决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河道形态。在高寒地区,河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并且河道形态呈上宽下窄,河道弯曲回环的地方出现严重凌汛的可能性较大。这是因为河流封冻时下段早于上段,解冻时上段早于下段,而且冰盖厚度下厚上薄。当河道下段出现冰凌以后,阻拦了一部分上游来水,增加了河槽蓄水量,当融冰开河时,这部分槽蓄水急剧释放出来,出现凌峰向下传递,沿程冰水越聚越多,冰峰节节增大。当上游的冰水向下游传播时,遇上较窄河段或河道转弯的地方卡冰形成冰坝,就会使上游水位增高。一旦河道中出现严重的冰或冰坝,就容易会引起水位骤涨,造成严重的凌洪。
黄河凌汛
黄河的主要河段会在12月开始封冻,在来年开春解冻,这个过程中非常有可能发生凌汛。黄河凌汛主要集中在宁夏、内蒙古及山东省境内的干流上。这两段干流都是从西南流向东北的。从兰州至河套一带,纬度相差4°37‘,冬季月平均气温相差5°以上,河套一带的封冻期比兰州早20天,而解冻开河期却晚一个多月。山东境内黄河干流自南向北流纬度相差3°20’,其下段封冻期远较上段为长。由于上下游河段纬度的差异,初冬来临以后,下游河段首先封冻,河道泄水不畅,使上游来水中有一部分蓄存在河槽之中。
当来年初春回暖之时,上游河段首先开冻,原来蓄存在河槽中的那部分水量,伴随着冰凌一起下泄,但此时下游河段气温尚在零度以下,还没有解冻开河。上游来的水和冰虽然有一定的破冰能力,但往往因下游河段冰厚、强度大而受阻,并形成冰坝。冰坝阻水,抬高水位,决口漫堤造成凌汛。尤其是黄河下游,更由于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纬度以及河道特征,经常发生凌汛灾害,历史上曾有“伏汛好抢,凌汛难防”、“凌汛决口,河官无罪”之说。
历史上黄河凌汛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的例子不胜枚举。1929年2月,黄河在山东省利津县冰坝堵塞河道,造成决口,淹没了利津、沾化两县60余村;1933年内蒙古磴口县凌汛决口,300余里一片汪洋,冰积如山,水势汹涌,淹没许多村庄良田。1883~1936年的54年中,黄河下游有21年发生凌汛决口,口门多达40余处。
1960年,三门峡水库投入运用。水库投入运用后,开河期控制了上游来水,对减少和防止冰凌堵塞产生了积极作用,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北方明显变暖,温度明显升高,这种人为的控制以及自然气候条件的改变,使得黄河凌灾已明显减少了,但是对黄河凌汛的研究对未来防汛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来源于2008年1月17日《中国气象报》作者:崔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