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聊斋》活人兼职做阎王,却因送人情惨死

《阎罗薨》的故事充满了奇幻色彩,同时也是一本历史旧账,体现了整部《聊斋志异》对惩恶扬善的最高追求,也是蒲松龄自身对现实吏治的最大理想。

这篇小说题目非常有趣,薨是死亡的别称,中国古代对死亡的称呼是分尊卑的,天子之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称卒、庶民死才叫死,阎罗薨就是阎王死了,阎王是地府中专门管鬼的最高长官,竟然也会死,这可真是新奇,当我们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都不免发出这样的疑问。

01

《阎罗薨》

南服总督“我生平无多孽愆”,却因为一次误调镇师之旅,导致遭遇倭寇,全军覆没。死后在阴间遭到枉死兵卒的起诉,由阎王亲自受理,吃尽了苦头,于是他托梦给儿子巡抚某公,要求他在阎王面前替自己说说情,以免继续遭受酷刑。

这个阎王不是别人,正是某公属下的一个姓魏的经历官。

为了求得对父亲网开一面,某公对魏经历先是咣咣磕头,就像对皇帝行大礼一样,然后又跪在地上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说梦中事,并要求在审理父亲案件时,进行旁听。魏经历以“阴曹之法,非若阳世懜(měng)懜,可以上下其手”拒绝,可架不住这位顶头上司苦苦哀求,最终动了恻隐之心,同意了他的请求,同时嘱咐巡抚,阴间的刑罚看起来残酷,实际上和阳间不同,千万不可因为看到父亲遭到酷刑而发出声音。

在审理案件时,魏经历兼职的阎王,先以“冤有头债有主”为总督开脱,认为众枉死兵卒应该找害死他们的倭寇报仇,不该起诉总督。众鬼却认为,如果不是总督错误的调令,他们就不会惨遭横祸,所以总督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阎王沉吟半晌,又以其他理由继续为总督开脱,引起了众鬼不满,叫怨连天,为了安抚原告众鬼的情绪,阎王将只得将总督下油锅。巡抚看这残酷的一幕,父子情切,忍不住大叫一声。随着这声大叫,眼前的法庭消失了,父亲、阎王、众鬼都消失了。

第二天,巡抚去找魏经历,只见他已经死在官署内。

02

差距悬殊的人物

故事塑造了三个角色,一是巡抚某公,掌管一省的军政、民政要务,是从二品的高官,故事中主要负责跟阎王求情;二是南服总督,主管整个南方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官职正二品,如果兼任兵部尚书,则是从一品,他是巡抚的父亲,已经去世多年,故事中以鬼的身份出现,主要负责遭罪。

这父子二人可了不起,都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但在阳间官职再高,到了阴间还是得服从于阎王魏经历——经历是个官职,在地方任职的经历不过是七八品的芝麻官,即便到中央任职,也最高不过五品,和巡抚、总督的官阶悬殊简直是云泥之别,在故事中,魏经历在阳间负责押运粮草,在阴间兼职当阎王。

当我们看完这个故事,可能会觉得蒲松龄太过严厉,魏经历虽然兼职阎王,但主业还是阳间的经历官,双方品级差距如此悬殊,面对顶头上司的苦苦哀求,他不得不稍作通融,这是合乎人情的,并且魏经历“冤有头债有主”的开脱也并非莫须有,当众鬼叫怨,他也并没有不辨是非,而是对总督作出了下油锅的惩罚。

魏经历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严重到破坏阴间法律,就连巡抚旁听,都是在暗中,按理说罪不至死,可蒲松龄却将他写死了,这是为什么?

仔细想来,在这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其实是蒲松龄对“情与法”的思考。

03

阴阳人情

在读《阎罗薨》一文时,有两句话不得不提,第一句是总督在梦里向巡抚诉苦时所说:

“我生平无多孽愆,只有镇师一旅,不应调而误调之,途逢海寇,全军尽覆。今讼于阎君,刑狱酷毒,实可畏凛。”

生平无多孽愆,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封建王朝的覆灭,往往是因为官场风气败坏,以至于民不聊生,蒲松龄写《聊斋志异》也是为了讽刺和揭露官场的黑暗,但这位官至南服总督的封疆大吏,可谓污浊官场的一股清流,为官一生,除了那次误调,再也没有犯过其他大错。绝对称得上是个清官,但到了阴间,只因一次错误,就“刑狱酷毒,实可畏凛”。

这一句在整个故事的开头出现,刻画人物遭遇的同时,也交代了阴间法律的公正严明,为后文魏经历因动私心,遭到死亡的惩处埋下了伏笔。

当巡抚求情时,魏经历说了另一句重要的话:

“但阴曹之法,非若阳世懜(měng)懜,可以上下其手,即恐不能为力。”

懜懜,昏暗不明之意。

这句话是整个故事的核心,阴间的法律,不像阳间这样昏暗不明,可以玩弄手段,徇私舞弊。公正严明的法律、惩恶扬善的执法者,是蒲松龄对世界的理想,如果魏经历可以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被人情所打动,那也就不会出现死亡的悲剧了。

这两句话前后呼应,便是蒲松龄对“情与法”的思考——现实社会本就是人情社会,蒲松龄并非一个不知情理、不懂变通的人,他重视人情,对于一个阳世的人来说,魏经历被人情打动,是合乎情理的。但蒲松龄也深知,如果把人情代入法律,会造成官场风气败坏,会让社会结构被破坏,法律中的人情一日不除,老百姓就没有好日子可过,魏经历是代理阎王,是阴间的最高长官,代表的是阳间的执法者,甚至最高统治者,如果身处高位的官员都如此“懜懜”,上行下效,结局可想而知。

所以,在“情与法”的挣扎中,蒲松龄最终选择了法,并让魏经历这位代理阎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以体现出他对清明吏治的迫切渴望。

04

《聊斋志异》中的阎王形象

在中国古代,经民间认证过的阎王有四位,分别是隋朝名将韩擒虎、宋朝名相范仲淹、寇准、包拯,被称为“四大阎王”,其中韩擒虎、范仲淹、寇准都是死后才成为阎王的,而包拯不一样,他在活着的时候,就因其铁面无私被老百姓认证成了阎王,故而有包公“日断阳间夜断阴”的说法。

《聊斋志异》作为一部志怪小说,自然少不了这类故事:

《李伯言》中,主人公李伯言就是一个正直无畏的人,他病危时对家人说死后不要埋葬,阴间阎王职位空缺,他去代理几天后就会复活。果然,他到阴间当了阎王,审案时遇到了自己的亲家,不免起了袒护之心,结果刚一动心,庭上就起火了,这是身旁的书吏对他说,阴间不同于人间,如果有袒护之意,后果不堪设想,他这才秉公执法。兼任期满,李伯言也顺利返回阳间。

这个故事和《阎罗薨》何其相似,都是活人做阎王,动了私心,不过李伯言比魏经历幸运多了,他得到了起火的警示,免遭横祸,魏经历则是被一声大叫要了性命。

《聊斋志异》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不限于阎王,像判官、黑白无常这样的鬼差,也经常由公正无私的活人兼职,而且阴间和阳间也没有明显的界限,活人可以通过种种机缘巧合,到阴间游历,见证另一个世界的情形。

这些故事经过蒲松龄奇妙的文笔加工,故事情节、人物个性都绝无雷同,各有绝妙想象,但其主旨都是一样的——通过对阴间法制严明的描写,来衬托阳间的政令昏庸,阴间代表着蒲松龄的理想,阳间则是他讽刺的对象。同时,也通过对阴间酷法的极尽描写,用来警醒世人,哪怕你在阳间只做了很小很小的坏事,到阴间也会遭到残酷的惩罚。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