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处世潜规则:能沉默的时候,不多嘴
良言三冬暖,恶语六月寒,的确有太多人因为说话引起过很多麻烦。阅历的人多了才发现,会说话的人不少,但能学会适时闭嘴的人却不多。
比起能说会道,懂得适时闭嘴,才是自律和本事。
说得太多,是一场灾难
古语云:“知人不必言尽,留人三分余地。”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把话说尽,说出格,容易招惹无妄之灾。
三国许攸早先在袁绍帐下做幕僚。他也确实给袁绍出过很多好的建议,袁绍也很赏识他,因此许攸觉得自己本事超凡。
官渡之战时,他又为袁绍出谋划策。可袁绍没听,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许攸给曹操献计奇袭乌巢,成了这场战役胜利的关键点之一。
后来,在击败袁绍、占据冀州的战斗中,许攸又立下了大功。他自恃有功,在曹操面前便开始放肆起来。有时,他当着众人的面直呼曹操的小名,说道:“阿瞒,要是没有我,你是得不到冀州的!”
曹操在人前不好发作,只好强笑着说:“是,是,你说得没错。”但心中已十分记恨。可许攸并没有察觉,还是那么信口开河。
又一次,许攸随曹操进了邺城东门,他对身边的人自夸道:“曹家要不是因为我,是不能从这个城门进进出出的!”曹操手下终于忍耐不住,将他杀掉。一代谋臣,终成了刀下亡徒。
有些话,只适合藏着,不适合说;有些事,只适合看破,不可以说。
为人处世,有些话不得不说,有些话宁可不说。说得太多,未必就是好事,适当的沉默,反而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不说,是一种修养
五台山金阁寺的门口挂着一副对联:看破世事难睁眼,阅尽人情暗点头。
一个有修养、看尽人情世故的人,往往不聒噪,不声张,不言语。
一次,儒学大师贝原益轩和学生同船远行。船舱里一位学生并不认识他,一路上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经历,吹嘘自己的学历。
贝原益轩在一旁笑而不语,静静聆听,不时还会点头表示认同他的观点。
船停泊靠岸,告别时大家互留姓名,这位学生才知道自己面前站的是贝原益轩。因为自己的班门弄斧,一时间难堪得烧红了脸。
贝原益轩走上前,拍了拍学生的肩膀说:“年轻人,好好学习,将来你的学问一定会比我还高。”
贝原益轩自始至终没有打断学生的自吹自擂,也没有批评学生的夸夸其谈。反而在临别前,留下了一句激励的话,这便是君子修养。
看透,是本事;不说,是修养。多言让人反感,失言让人难堪,毒言让人心痛。
真正有修养的人,心里不自觉地装着别人,懂得言语的分寸和分量。
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无话,不去说。懂得适时闭嘴、沉默缄言,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生的修行。
学会闭嘴,才是本事
曾国藩初入仕途时,因为年轻气盛,难免口无遮拦,得罪了不少同僚。
一日,出席同僚举办的宴会,曾国藩酒后失言,闹得不欢而散。
次日酒醒,回想起昨日一幕,曾国藩羞愧难当,登门道歉,对方却闭门不见。
回到家,曾国藩痛定思痛,决定戒掉多言的陋习。他逼迫自己,每次说话前,必须思忖再三,避免蠢话脱口而出。每天临睡前,还会把当日的一言一行都写下来,反省是否有不妥之处。
他曾在日记中批评自己:“每日言语之失,真是鬼蜮情状。”正是凭借这种刻苦修行,曾国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很有地位的人物。
流水喧哗,深水沉默,学会闭嘴才是最大的本事。
很喜欢白岩松在书里写道的一段话:“一个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的时候,你的内心已经兵荒马乱翻天覆地了,可是在别人看来你只是比平时沉默了一点,没人会觉得奇怪。这种战争,注定单枪匹马。”
越是有本事,越是成熟的人,经受时间洗礼以后,言行处事会变得沉默、谨慎。
褪去年少时期的轻狂和草率以后,反而明白沉默也是一种自律。
在弱者面前适时沉默是善良,在强者面前沉默是尊重;在陌生的领域沉默是敬畏,在熟悉的领域沉默是谦虚。
说话是天性,沉默是修行,闭嘴是本事。
逞一时口舌之快而赢得一时光彩,并没有太大意义,人生最重要的是亮堂、磊落地做人。得到别人的尊重,亦是尊重自己。
做人还是要放低姿态。低头看路,低头行事,低头交友。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