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说‖亚亚(243):丹东之行其二
第二天,我们坐上了船只,在鸭绿江上航行一圈,观赏了更加清晰的两岸风光。那是一个阳光刺眼的晴天,鸭绿江上波光粼粼,一波一波的江浪起伏着向前涌去。江水茫茫,经过一段时间的航行后,我们来到了威化岛的岸边。岛边停着几艘破旧的渔船,岸上绿树成荫,可以看到对岸朝鲜驻守边疆的岗哨和一些样式老旧的房屋,拿上望远镜仔细看,能够发现有些房屋是没人的,甚至连窗户都没有安上。这些无人房屋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也许这是很久以前朝鲜先民留下的房屋,也有可能是朝鲜政府宣示领土主权的标志。不论如何,与对岸的高楼大厦相比,这些格格不入的老屋显得十分苍凉与荒芜。这样看去,鸭绿江更像是一条时间的分级线,标志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
下了船,我们终于登上了已经看了很久的鸭绿江断桥。这座桥就是当年抗美援朝志愿军走过的桥,在桥靠岸的那部分还有一座侵华日军造的碉堡。走在桥上,看着安装在桥身上的介绍抗美援朝的海报,历史感铺面而来。同时,登上鸭绿江断桥后我才知道了,这座桥还有一个特点——因为它曾经是日本人造的火车桥,有时候江面上大型船只通过会不方便,在桥中央有一个轴,控制桥身的转动。当船只通过时,在轴内控制中心的机械师会调整桥身,让它整个旋转九十度,这样就不会有船只太大而无法通过的问题了。当然,由于当年侵略军的轰炸,这座桥的运输功能早就没了,如今的断桥被赋予了一个新的意义——反对侵略,保卫和平。站在桥尾的观景平台上,望向远方,我在心中默默祈祷着。希望世界上的战争与灾厄能够被滚滚而去的鸭绿江带入海洋,希望人类间的阴谋与仇恨能够像断桥一样被一刀两断……
当太阳升到天空中央时,我们也逆流而上,离开了丹东。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我也是登过好几次的。就这样,在心里自翊为好汉的我,满怀不屑地登上了虎山长城。这是中国最东边的明长城,始建于明成化时期,最初是为了防止女真人的侵扰。可能是这边不是什么网红旅游胜地,虎山长城与八达岭长城相比荒凉了许多。很多地方没有进行修缮,台阶不稳而且陡峭。一开始还好,我借着那种爬山的热情毫不费力地登上了山腰。但是不久后,我们进入了山区,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台阶突然开始“一蹦三尺高”,需要用手攀着才能爬上去。一阵风吹散了厚重的云层,太阳越来越毒辣了。我逐渐开始体力不支,身上汗如雨下,就算脱了外套也没什么用。到后面,腿就像灌了铅般沉重,本就有些娇弱的脚骨开始剧烈地发痛。汗水迷乱了我的眼睛,阳光照射下我只能看到前面的台阶。坚持着爬上去,一步、两步……我在心里不知不觉地将爬长城与学习联系在了一起,就这样带着必胜的决心,我总算上到了山顶的敌搂。
不得不说,山顶的风光果然开朗。站在楼顶,耳边响着呼呼的风声,在层层叠叠的群山前是方方正正的农田。国界边上,与朝鲜仅有一步之遥。我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也默默感叹了一句“过去的将士可真不容易啊”。我们作为游客,悠哉悠哉上山,累了还能坐在台阶上歇会。他们可是有军纪管束,一想到要身披沉重的护甲跑上这么陡峭的台阶,我在心里暗暗吸了一口气,真是不得不佩服那些将士的毅力。
以前我从来都没认同过上山容易下山难,以前爬的山都是在上山时气喘如牛,下山则轻轻松松。经过这次古长城之旅,我总算明白了这句话是多么正确。抬脚欲要下山,看着面前近乎垂直的斜坡,我仿佛听见了膝盖尖叫的声音。果然,在艰难的下山后(有一段路陡峭到我都是坐在台阶上蹭下去的),我感觉小腿都快从膝盖上脱落了,因为没劲整条腿都在发抖。别再说什么不到长城非好汉了,应该在长城前加上虎山二字才对。
这真是我在丹东之行中最疲惫的一天了,终于坐上去往大鹿岛的船只,我这样想着。窗外是无边无际的海洋,在北方的海岛上又有什么在等待着我们呢?
作者简介:亚亚,文静女生,兼爱美食和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