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何自律难,难自律,归根结底缺乏羞耻心、道德良知
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不是说说而已!怎样改变才能让你自己真正走向自律之路?
关键词:自律
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而自律,恰恰是解决人生痛苦的根本途径。——王小波
永恒而沉重的自律
有人说:
10岁的贪玩,造成了20岁的任性
20岁的任性,造就了30岁的无奈;
30岁的无奈,导致了40岁的无为;
40岁的无为,奠定了50岁的失败;
50岁的失败,酿造了一辈子的悲哀!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古希腊归结人有四大美德:智慧、勇敢、正义与克制(自律),中国古代《论语》讲“克己复礼曰仁”。可见,无论古今,不问西东,其心同,其理一也,自律是一个人极其重要的品质,直接关乎一个人的人性和命运。
不懂自律,是堕落的开始;
懂得自律,是成熟的标志;
学会放纵,是一切霉运的前奏;
学会自律,是一切幸运的开始。
自律不一定能让你获得巨大的成就和财富,但如果你自律的话,一定可以自律的话,至少不自律的人更幸福的人生。
一位粉丝很兴奋地私信我:“文章写得真好,我买了你的自律课,等有空再看。”他这到底是想自律呢,还是不想自律?
自律是什么?
一方面指克制情绪,另一方面指克制行为特别指嗜好和习惯;自律就是指理智对情欲的控制,是理性决定行为,而非人的情绪。自律常常意味着失去乐趣。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所谓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欲望人人都有,只有自我约束者,才能得到更好的释放。那些认为自律牺牲了人生乐趣的人,最后生活都会以加倍的痛苦来偿还他,真是遭虐啊,但这就是因果关系。
- 真正想去远方的人,不会说风雨兼程太颠簸。如果你接受自己的平庸,那就请从自律开始,自我改变。
- 很多人羡慕别人的成功,但了解到别人背后那种近乎残酷的自我管理时,又会打退堂鼓。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平凡的人占了大多数。
- 是的,所有那些让人变得更好的选择,执行起来都不会太容易。极致自律的体验一开始可能是痛苦的。但请记住,自律的代价总要比后悔的代价低。
- 你每一次努力都在增加对面对这个世界的底气。
- 再小的努力,乘以365天都会变得伟大。
抒发这些华丽优美,苦口婆心的句子,你觉得能唤醒几个人真正自律呢?一类人,占绝大多数,自我感动有余,谴责不够,文字只是在头脑中快速冲了一个凉水澡,清醒了片刻,转身出门继续各种躁动,没有任何实质上的行动改变。深刻点的人无非就是骂自己不成器,再给自己下点猛料,发个狠点的毒誓,但信誓旦旦几天后,该干嘛继续干嘛,自己的太阳照样升起,和没事人一样,接着奏乐,接着跳,继续随心所欲……
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这是真实现状,也是大家的心里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为我们所要对抗的是人类千万年以来固有的劣根性,人的不自律并不是简单的一时兴起,而是带有一定遗传本能、或家传积习、或沾染外界恶习等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缺乏自律的人来说,没必要过分苛责批判。再换个角度来说,如果大家都自律了,人还用分三六九等这么多层级吗?
《认知突围》中有句话:所有的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越自律,认知能力越强,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这样逐渐拉开的。
起初我的观点也是如此,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人自律难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就这三点:无知、恐惧、延迟》,实际上归结起来就一点“无知”,因为无知造成恐惧,恐惧造成延迟。
但真的是认知/无知造成的吗?
老子说:自知者明。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那么我们要自知什么,审视什么,三省什么?
是认知吗?很显然不是,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说:“非知之难,行之惟艰;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非知之难,人生的尴尬就在于知道那么多道理,依然无法过好这一生。如果非要咬文嚼字的话,那么是认知不够深刻吗?一个认知能力强的教授,谁也无法保证他不是一个衣冠禽兽。
既然是非知之难,那么行之惟艰,终之斯难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人的不自律,根源到底在哪
直至我辅导一些人,尤其是自家的亲戚时,我才恍然大悟。亲戚在当地是一个很优秀的老师,但在教育大儿子的问题上却比较失败,小儿子将近2岁,她开始咨询我相关家庭教育的问题,我花了近三个月的时间通过语音、视频辅导她后,我爆发了,彻底不顾她的颜面,把她说哭了。第二天她写了一篇自我反省的文章,我才第一次真正感知理解到了人为什么自律之所以难,难的不是认知,而是情感。
从意识的角度来说,认知、情感、思维和意志这四种成分构成人精神上的大脑,人的认知有了,情感不到位,思维无从谈起,更别提能人能有意志去改变自己,走向自律的节奏。
正如她发我的反省文章中说的:
“当弟弟一次一次拉我走出这深渊,有时还会抗拒,就好想对他说,你轻点拉,你把我拉疼了。弟弟一次,两次,把我拉出来,解救我。我呢?不感激,还觉得他拉疼了我。”
经历了近3个月的辅导(平均一周2次),她终于开始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写下近一千字痛彻心扉的反省文章。在此之前,她反复强调“我不够聪明,我好笨”来逃避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失误,在我认为她这是缺乏生活通透的悟性。但当她那句“我呢?不感激,还觉得他拉疼了我”交集到我辅导过程中她时不时表现出的抗拒,不领情的状态(说实话,要不是亲戚这层关系,我早拉黑她了),这两个信息点摩擦在一起,我突然明白了人类文明有文字记录以来社会文明的核心为什么一直不予余力地宣传,强调人格道德修养的塑造。
一个人自律与否,能够改变自己,与道理、学识、认知、阅历、经历的多少无关,只与道德有关,与羞耻心有关。说难听点,就是一个人是否缺德,缺心眼。
很多人都熟知一句话“知耻而后勇”,出自《礼记·中庸》的“知耻近乎勇”,意为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明白己错就最终到学习礼仪的时候了。
到处撒尿,人为什么不到处撒尿,区别在于人有羞耻心,有道德情感。即使人有尿急,也会找个没人看见的地方遮掩一下。但人在很多行为上还不如尿急,缺乏羞耻心,缺乏道德情感,就像“狗到处撒尿”一样,恬不知耻地就去做了。
所以《大学》中告诫我们: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也就是说,人要的意念要诚实,不要自欺欺人,要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进行自我言行举止、品行的约束。
看到臭狗屎,你不会兴奋猛烈地吸上几口,你会赶紧捂着鼻子绕道走。
看到大美女,你不会视而不见地扭头就走,你会睁大眼睛赶紧看个通透。
人对于自己不当的行为,不良的行为,随心所欲的行为,要像看到臭狗屎这种令人恶心的东西一样,躲得远远的;对于他人良好的品行,要像看到美女一样,喜欢得不得了。这就是羞耻心,道德情感,它与聪明层面的理性、悟性没有关系,只与人的灵性层面的价值观有关。
《大学》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百科解释,羞耻心是自知之明的一种表现,是对自己不当行为的一种认识和反省。羞耻感人人都有,但不是人人都有羞耻心。
回顾职场及自己带团队的经历,一些人缺乏自律,工作涣散缺乏积极性,或处理人际关系一团糟,或情感生活混乱,或沉迷享乐,做月光族……亏没少吃,罪没少受,但就是死性不改。你和这些人摆事实讲道理没用,掰开揉碎了讲,也无济于事,实际上这根本就不是认知能力的问题,而是心的问题,缺乏羞耻心,缺乏道德情感造成的。再说透点,就是缺乏道德良知。
王阳明心学四句教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教精妙地解释了人性的“羞耻心、良知”。善恶不分,没有良知,怎么可能去格物致知,去做自律对自己下手苛刻,让自己无趣的事情。不受约束的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随心所欲,一切以我为中心,利益最大化,让自己快活够了,岂不是更快哉!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谈到减肥的话题,我说某某都喊了三年,越减越肥,你一直保持这么好的身材,是怎么做到的?她霸气地说了一句:“我管不了什么时候刮风下雨,我还管不住我自己的身材吗?”
一个胡吃海塞,管不住嘴的人,如果没有羞耻心,没有知善知恶的良知,不会爱惜自己身体,感受不到五脏六腑所在体内的挣扎痛苦,你指望他减肥,饮食、运动自律可能吗?人只有躺在病床上面临死亡时,才能唤醒人性的一点羞耻心和良知。
有句话说的:纠正一个笨蛋,他会讨厌你;纠正一个聪明的人,他会感激你。
笨蛋真的笨吗?天下的大道理就那么多,所谓的笨,是缺乏羞耻心、道德良知导致的傲慢自负、偏执愚蠢。没有羞耻心,没有道德良知的人,唤醒不了自己的责任感,谈自律是毫无意义的!
就像疫情期间有商家坐地起价,一颗大白菜卖出68元的天价,受到处罚后,还有商家接着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藐视国法民生,继续卖天价菜、天价口罩……而河南有一家叫胖东来的商超则直接宣布:“疫情期间,蔬菜全部按照进价销售。”不仅如此,董事长于东来又宣布捐款5000万元,被堪称“良心企业”了,这已经不是它第一次捐款了。
事例无法一一例举说明,总而言之,但无论大小事情,从哪个角度,哪个行业来看,人的自律不是明白很多道理,读过多少书,经历多少事,认识有多强就能解决的;人唯有羞耻心、道德良知才会去约束自己,唯有“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的意念人才能唤醒内心向上改变的力量,改过自新,自我救赎,复活重生!
实现自律的两种形式
一个人自律与否,是知耻而后勇,还是继续恬不知耻?
对于一个缺少自律遗传基因、家庭积习的人来说,要想真正自律,主要有2种途径:
1、他律,内求不得,外力干预
铁不会自己生韧,还需要借助一块磨刀石的打磨,铁才能越来越锋利!
人的自律难,需要通过他人的鞭策,刺激,把自己那点所谓的自尊、颜面扒得干干净净,赤裸裸展示在他人面前,人才会想尽办法去找衣服遮体,同时接受他人的约束,检查和监督来实现自己的自律。
有人说,“感谢曾经逼我成长、拉我前进的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也想上进啊,就是改不了啊,连妈都嫌弃我,说我遗传了我爸的基因!”一位朋友介绍过来的女员工无奈地向我说道。对于这个聪明却又缺乏自律的懒散女孩,我出于家长式的责任,对她提出了严格的学习要求和工作标准,半年后她走向了自律的轨道,工作能力提升很快,展露出了出色的潜质,而这个期间我记不清因为我的毫不留情把她说哭了多少次,一次次掀开她心里自尊的那块遮羞布,一次次试图唤醒她的羞耻心,内心的良知,但至少最后结果如我和她期待的一样。
2、自觉,瞬间顿悟,绝境重生
不是隐性认知累积的顿悟,就是环境所迫的改变。
很多人可能有这样的体会:身边的某个人,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在某个方面变得自律起来。
“自律有时候就感觉是你一瞬间的领悟,领悟到了瞬间就改变,哪有什么慢慢来……这是我一位朋友的感悟。他说,“戒烟,我戒了好多次,跟我媳妇斗了好几年,后来觉得确实也没啥意思,一下子就戒掉了。”
顿悟的自律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是认知和情感累积到一定程度,突破临界点之后的改变。
德国牧师朋霍费尔在《狱中书简》中说:人只有面对死亡、巨大悲痛和不幸时,才能把我们引出寻常的生活圈子,产生内心的呼唤和行动的力量。
人不被逼到一定的份上,断然不会拥有绝地反击的力量。
我认识的一个29岁的“小富二代”,家里生了变故,变卖别墅和其它房产,他从之前吃喝玩乐的公子哥立马变成了一个自律的正经人,把家里给他买的四十多万的越野吉普车卖了,一个人打三份工,白天上班,兼职卖保险,晚上兼职开滴滴。不自律能怎办?有老婆和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要养……
羞耻心、道德良知的拷问
百度人有提问:什么是羞耻心?有两则评论耐人寻味深思。
A说:在宋朝之后,人们的羞耻心已慢慢失传,直到现今就连语言/汉语,亦逐渐消逝中……还有其他无耻之举,简直多不胜数!
B说:现在对这词没感觉了,脸皮都厚了
在这个道德良知稀缺的时代,主流价值观趋向“成年人只讲利弊,小孩才讲对错”,大众似乎也默许了,随波逐流,自我中心化,唯利是图;不知不觉中人情逐渐淡化,亲情、友情、爱情成了恬不知耻明码标价的商品,冷漠、自私、麻木成了主旋律。
可笑的是,所有人都在哀叹世风日下,人心险恶,世态炎凉,“人人”都是精致利己主义的帮凶,也是精致利己主义的受害者。
可悲的是,当下媒体的舆论风向几乎一边倒地把自律导向成功学、运动、饮食这几个比较世俗的话题,却忽视了人最该自律的是道德品行方面的自律。
人生的自律是一个无死角的命题,一切事情都需要自律,自我约束。
学习不自律,贪玩是逍遥了,丢掉的不仅是年华,还有将来社会的毒打;
工作不自律,混事是自在了,失去的不仅是机会,还有职场无情地淘汰;
说话不自律,嘴皮是痛快了,得罪光的不仅是人,还有自己堵死的人脉;
花钱不自律,买买买是爽了,透支的不仅是物质,还有负债累累的青春;
饮食不自律,舌尖是嗨翻了,得到的不仅是肥胖,还有令人异样的眼光;
婚姻不自律,乱搞是高潮了,掏空的不仅是身体,还有自己家庭的美好;
贪官不自律,捞捞捞是挣了,败坏的不仅是百姓,还有自己家庭的家风;
……人生哪一件事情不需要自律?
自律无处不在,但人无法做到无处不自律。人是人,不是神,遵循大事不糊涂,小事不拘小节的原则即可,至于如何把握好度,掌握好分寸,只能依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和价值观来衡量取舍。
小结
《断头王后》中写道:她那时还太年轻,不知道命运所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一个人自律与否,早已在暗中标好兑换未来的筹码。
自律是一个大命题,相比盲目追求人生的成功,幸福的人生更值得我们全力以赴。自律不一定确保你享有荣华富贵,但一定可以让你的人生过得不太差,拥有更多的人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