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肝囊肿”,需汤药并举组成如下:汤方...
治疗“肝囊肿”,需汤药并举
组成如下:
汤方(1日量):红参15g,当归尾10g,炒苍术10g,桂枝10g,丹参10g,制乳没各6g,水蛭6g,䗪虫3~6g,白云苓10g,猪苓10g,泽泻10g,水红花籽30g,槟榔10g,牵牛子10g,木香6g(后下),八月札30g,柴胡10g,败酱草15g
上方红参,若血压高者以太子参加倍量代之。
功效:行气化水,消积破癥。
主治:肝囊肿。
用法:先服汤方,每日1剂,水煎3次分3次服,凉水煎药,武火令沸,文火煮20分钟左右,去滓温服。
肝囊肿乃指以右胁或右上腹肿胀、疼痛为主的一种肝脏囊肿性疾病。
本病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明白,一般认为非真性肿瘤,乃由先天性肝脏畸形或感染肝包虫,排泄受阻,形成囊腔积液潴留,早期多无症状,当积液增多或包虫囊增大,压迫周围组织,可因不同部位而产生不同症状。
据余临床所见,临床表现主要为右上腹或右胁膨胀突起,常有腹胀,纳少,乏力,渐至息短气粗,甚至囊肿增大至脐,影响进食和活动,往往疑似肝硬化、肝癌,每从B超检查以确诊。
中医现谓本病为之“肝瘤”,认为系可能因先天遗传、情志刺激、饮酒等所致的,一般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右胁痞胀或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肝内瘤病类疾病。
其实,本病当属“癥积”、“痞癖”范畴,因为不动者为癥,有形者为癥积,见于胁下为痞癖。
积在五脏病属血分,用药应当活血,然本病又有积液,则必兼顾其饮,正如方书所云:凝血蕴裏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积乃成矣。于是,余本着“留者行之,坚者削之”之旨,制肝囊消积方,有煎剂、有丸散,临床用于治疗本病,每取理想效果。
方中主取甘遂、牵牛子,前者逐饮消肿散结,治水湿壅盛,后者泻水下气、杀虫,治痰饮、水肿,配牙皂祛痰通窍,辅以苍术燥湿,泽泻、猪苓、茯苓渗湿,缓急相济;
独加水蛭、䗪虫破血逐瘀,伍以归尾、没药、乳香、丹参、水红花籽、鸡内金和血通络散瘀,鸡内金既能磨积活血,又能益精,水红花籽具有消癥破积、健脾利湿以治胁腹癥积及水臌之能。
化瘀行水,非气行则钝,乃配桂枝、益智仁温阳化气,兼以活血行水,槟榔、木香、八月札、柴胡用之行气疏肝,杀虫涤饮,实为动力之筏;
水去瘀化而热毒不除,又必遗殃,因取败酱草、大青叶清热解毒,而败酱草还可保护肝细胞不受侵害。
专事攻削当勿忘养血,以红参性偏温佐之益气温养于本病尤宜。
诸药组成全方,既含五苓散之味,又占活络效灵丹之能,投之有素,行气化水,消癥散结,囊肿自可渐消。
病案举例
张某某,男,59岁,干部。
右上腹渐进性肿胀5年,始疑似肝炎、肝硬化、肝癌,后经检查诊为肝囊肿,常感食少、乏力、腹胀、食后尤甚,经中西药对症治疗乏效而慕名求诊。
面色晦滞,形体微胖,神清,精神犹可,思食而纳少,全身易倦怠,腰酸重,素畏寒,易感冒,脉弦数,苔白舌红,舌体微胖,边有瘀斑。
有高血压病史,刻下服降压药,血压148/90mmHg,前列腺增生Ⅱ度,右胁下稍突起,扪及囊性包块。
辨证:肝肾失调,气不化水,饮瘀蓄积。
方用肝囊消积方:孩儿参、水红花籽、八月札各30g,当归尾、炒苍术、川桂枝、丹参、白云苓、猪苓、泽泻、槟榔、牵牛子、柴胡各10g,制乳没、水蛭、䗪虫、木香(后下)各6g,败酱草15g。每日1剂,水煎3次分3次服。
上方连服20剂,自觉腹胀渐觉轻松。
连服3月余,再查B超,肝、肾囊肿基本消除,余症亦有所减轻,特别是高血压及前列腺肥大症状较前减轻。#健康科普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