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气虚、中气虚、元气虚?中医究竟如何补气?【一点资讯】

人体只有五脏六腑,躯干四肢这些形体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些专门的物质来营养、激发这些脏腑的功能。这些物质,就是气和血。

血的概念比较好理解,主要是指在血管中运行不息,流动不止的血液。血主要的作用在于为全身提供营养。

但气究竞是怎样的物质呢?

我们知道五脏六腑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器官。但一个活着的人,与一个死去的人,体内的脏腑实体其实并没有根本的不同。那么生与死的关键在哪里呢?

用生活中煮饭的例子,可以很清楚地说明脏腑与气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们把米洗好,水加好,放在锅里,过上3天的时间,米也不会熟。

但如果在锅下架起火来煮,那么半小时后,一锅米饭就可以吃了。

米还是当初的米,水也还是当初的水,一个冷冰冰无法充饥,一个香喷喷令人垂涎,关键就在于有没有火。

对人体而言,气的作用就像这锅底的火。人体正是由于这一份气的存在,才使得死的脏腑运转起来,才使得生命真正成为生命。

具体来讲,由于肺脏有气,肺才可以主持呼吸运动;心脏有气,心才可以保持神明不乱;脾脏有气,脾才可以主持胃肠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肝脏有气,肝才可以疏理气机让气的运行畅通;肾脏有气,肾才可以主持水液的正常代谢。俗话说“人活一 口气”,如此看来,确实还是有道理的。

中医基础理论把气的作用归纳为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四大方面,可见气对于人体之重要。

上面讲到的“气化”过程,就是气的推动和温煦功能的一种表现。除此之外,我们的身体可以保持在恒定的温度,可以有效地抵御外邪的入侵,都有赖于一种很重要的气,叫作“卫气”。

卫气是人体一身的卫士,当人体参加剧烈活动,体内温度升高时,卫气就会把汗孔打开,让体内多余的热量,随着汗液的排出而释放。当外界有邪气想要入侵人体时,卫气就会把汗孔关闭,不给邪气以可乘之机;对那些已经进入体内的病邪,卫气还会与之发生激烈的交战,来保护人体的健康。

气的固摄作用在前面已经有提到,这里再展开来谈一谈。

人体内有很多有形的物质,比如血液、津液(如汗液、唾液)、精液(如男性的精液、女性的白带)等。这些有形的物质,在体内需要有各自的位置,来实现其正常的功用。

血液就需要循行于血管中,汗液就需要固守在肌表下,精液就需要固摄在肾脏中。而保证上述有形物质各司其位的关键,就是气。

有些朋友平时很容易出汗,稍一走动,就会大汗淋漓,就是气虚不能囿摄汗液的一种表现。有气,人体才可以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有气,人体才会保持温暖的体温;有气,人体才可以保卫自己不受病邪的侵袭;有气,人体才守护住津液、血液、精液等精微物质不致任意流失。

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中医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对气血关系做了很好的概括,叫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的作用在于推动有形的血液,让血在血脉中正常地运行,即“帅”。

血的作用,在于让气有所归属;气本身是无形的,必须依附于有形的物质上,才可以正常地发挥作用,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那么当气不足时,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就缺乏,很容易出现血瘀的情况。

我们仔细观察老年人的舌头,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小的瘀点在,口唇的颜色也比较暗,这些就是体内有瘀血的表现。这种瘀血,很大程度上,与人上年纪后,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有关。

反过来,如果体内的血量不够,那么气失去安身的住处,就会很容易消散掉,从而出现气血两虚的局面。也就是说,气虚者,血未必虚;但血虚者,常伴有气虚。

常用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药物组成方剂补气,代表方剂有补肺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肾气丸等。

但应注意两点:一是肝火、肝阳上亢、痰阻引起的头晕目眩,饮食积滞或湿浊中阻引起的胃脘胀满等实邪致病,不宜使用本法。二是气虚兼有实邪的病证,补气法宜与祛邪法配合使用。

补气有补元气、补脾气、补肺气、补心气、补肾气之分。肺主气,主一身五脏六腑之气;中焦脾胃受纳水谷,脾气健运,气血得以化生,故气虚多与肺、脾二脏相关。

补元气

党参、人参、黄芪、山药、白术(共同的功效,就是补气)。

发高烧、做手术、生孩子、长期用抗生素、放化疗等,这种情况的患者都是元气大伤,肾气久亏,这个时候可以服用大补元气的人参,可以吃人参的含片,可以泡人参茶喝,都能使身体早日复原,但用人参的时候,宜多喝水,这样会吸收好,不易上火。

通常我们用人参补身体的时候,一旦出现嘴里长溃疡、大便干燥、小便灼热,或者是生扁桃体炎,甚至是鼻出血,这是补得太过,一定要停药。

补脾气

白术、山药、白扁豆。脾气虚以脘腹虚胀,神疲倦怠,食欲不振,大便泄泻为主症。可用玉屏风散补卫气,固表敛汗;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补中气(升阳)。单吃黄芪也许达不到效果,这是很多年研究的药理分析的结果。

只有在一点的配伍组成下,才能发挥黄芪升阳的作用。为什么有的人一天一次大便很正常,可有些人一天大便三四次,甚至更多,次数多还不成形,中医称这为大便溏泄,这样的人胃口也不会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胃炎或浅表性胃炎,有些人还有胃下垂、脱肛,或有子宫下垂等,这都是脾气虚。

补脾气的中药有白术和山药,用这些药对脾气有一个提升的作用,如果舌苔厚,也可以着重加一些白扁豆,这样既补脾气又能祛湿。

补肺气

甘草,肺气虚以少气懒言,动辄喘促,怕风自汗为主症;累了、说话没力气、盗汗、失眠、心慌气短、妇科病、月经提前、量多、量少,产后、乳房肿块等,都可以补气。

咳嗽喘是现在最常见的病症,毫无疑问这样会伤肺气,导致肺气虚,患了咳嗽喘的人对甘草片都不陌生,我们都知道甘草可以止咳,其实我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甘草在止咳的同时,最主要的一项功效就是补肺气,而且还是专门补肺气,单味甘草远不像煎好的中药汤那么难以下咽,我们可以用单味甘草泡茶喝,在止咳平喘的同时,补肺气也是重中之重。

补心气

西洋参、红参。加班,劳累,刚开始你会觉得心跳加快,严重了就会心慌、气短,这是心脏病前期心气虚的表现,出现了这种情况西洋参和红参就是首选,提前服用点补心气的参类,能避免你过早地步入心脏病一族。

5

补肾气

肾气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八方面(只要有其中一个现象,就说明肾气不足):爱吃味道浓的东西(脾胃功能弱了,需要用味道厚重的东西将元气调上来帮助运化);老年人小便时头部打激灵(肾气不足了,气血虚,所以下边一使劲上边就空了)。

所以老年人小便时一定要咬住后槽牙,以收敛住自己的肾气;17~19点发低烧(气血水平很低,表示肾气已经大伤了);成年人胸无大志,容易满足现状(肾精不足的表现。小孩子肾精充足,所以他们的志气就特别高远);

坐着时总是不自觉地抖腿,说明了这个人的肾精不足;年纪轻轻头发就白了好多(发为肾之华,头发的根在肾);春天手脚冰凉;盗汗(睡觉爱出汗。汗为心液,盗汗多由于气阴两虚,不能收敛固摄汗液引起)。

补肾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是最常见的以补肾阴为主的中成药,其他常见补肾中成药也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注:只有在肾气不足的时候补充才最有用,否则容易引出肾火,对健康也极为不利。

日常食补:植物种子最能补肾壮阳,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覆盆子、车前子五种植物的种子组成(药店能买到)。食物中花生、榛子、核桃、杏仁可补充肾气,激发生命的活力。韭菜子的壮阳功效也不容忽视。(注:阴虚火旺者忌服)。平时多吃点猪腰子、腰果之类的都有补肾的作用。

中医关于气的名字特别多,营气、胃气、谷气、真气、元气、肾气、清气、浊气等。还有五脏之气且不说,补气剂补什么气呢?实际上这些名词归根结底就是三个气。所谓三个气就是宗气、中气、元气。宗气是在胸中,在气海里,膻中为气海;中气就是脾胃之气;还有就是元气,即肾气。

但实质上就是两个气,为什么呢?因为上面所讲的宗气是人体的谷气跟大气相合,即所谓“真气者,所受自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实际上就是吸入之气。但是中医在考虑人体吸入之气的时候,放在谷气的后面考虑,因为人没有谷气就没法吸收大气进去,人本身没气了,外面的氧气能吸得进去么?不行。这听起来像笑话,但它是事实。从这里也说明中医特别强调内因,强调内在条件。

所以从这方面考虑,宗气和中气可以说是一回事,是内在条件的问题,所以那么多气的名字,实际上还就是中气和肾气的问题。而在补气剂中着重讲的是中气的问题,也就是补脾胃之气,也包括了肺气。人受气于谷,五脏皆禀气于谷,人靠水谷而生,所以谷气就是靠水谷的精微化生的,是通过中焦而来的。

所以“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它是通过脾胃,然后把气输送到肺部去。由于肺主周身之气,通调百脉,而肺气的来源在脾胃,所以补气主要讲的是补脾、胃之气。因此这里讲的气虚证主要与脾、肺虚证相同。

实际上气虚的见证就是讲脾、肺两虚的见证。比如说,气虚,倦怠无力是因脾虚。脾主肌肉,所以脾虚则身重无力,倦怠,是因为脾主四肢,脾气不足,不能养四肢。为什么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呢?因为脾主肌肉,为生气之源,通过肺而输布于全身,所以“脾气足则肌肉丰满”。形不足是由于气虚,所以温之以气。

还有,由于气虚,气就短,一动就喘,所以说动辄喘促。同时由于气虚,面色㿠白,即色白无光而暗,也属于气虚。气虚主要属脾,所以食欲不振。由于中气不足导致了肺气不足,所以不愿说话、徽言,而且声音低。因为声音是由阳气所发,所以说多言耗气,说话过多就伤气。同时由于气不足,声音就低、就微。

这个问题在临床上应注意,声音的低微,不要听病人的嗓门,因为有的病人本来声音就高,而应该听他的尾音,要注意语音是否清晰,尤其是尾音是否前后一致,尾音不足就是气虚。还有在正常情况下越说越快,就怕话一句说不完,为什么?因为他气不够,赶快把这几个字吐出来就完了,不是互相争论激动的那种表现,而是在正常情况下出现。所以要善于听,仔细听,一听就能听出来。

还有造成肠鸣、大便稀泄等,这都是气虚的问题。“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大小便都有变化。中气不足,脾、胃、肺升清降浊功能、通调水道的功能会失常。还有另外一些,如讲义上谈的脱肛、子宫下垂等。实际上脏器下垂是由于气虚而致,因为中医不懂得是韧带还是脏器松弛了,但通过补气就能解决下垂的问题。胃下垂、肝下垂,甚至肾下垂,以及脱肛、子宫下垂等都是通过补气来治疗,在讲解补中益气汤时再着重谈这个问题。

其他还有些兼证,不是气虚必见的症状,不是主要的,所以这里没有谈。如心慌心悸,可以有血虚,也可以有气虚,心气不足则见心悸。还有一些就是甘温除热、气虚发热的问题,不一定气虚都发热,但是气虚可以发热,这些问题到具体方剂中再讲。

关于舌苔、脉象,比较容易辨认,一般最容易记熟的是舌有齿痕为气虚。但是作为气虚的舌象,还要记住一个,就是舌嫩、有齿痕。如果舌瘦、舌红,就不是气虚的问题。到了舌胖,就是气虚进一步到阳虚了。这个就是气虚,主要补气。所治的主要都是由于脾虚胃虚、中气不足所产生的。

下面谈谈配伍原则,补气的配伍原则,主要用甘温益气,这就是开始提到的内容。味甘归脾经,好理解。为什么要“劳者温之”呢?因为劳则气耗。为什么药用温药呢?如果说气属阳,为什么不用热药?因为少火才能生气,“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少火之气壮,壮火之气衰”。

所以补气时,总的要抓住这一点,就是少火温。补气时往往要配伍一些行气、理气的药,是因为气虚时本身运行、升降的功能不足,单用补气药容易产生气壅。气虚,其本身的动力就不够,再用甘缓的药,一缓就壅在那里,一壅后气机不通,就更受了影响,使脾胃更弱,方药的功效也不易发挥。

因此在补气当中,经常配伍一定的理气和行气药,即补气需要更好地强健脾胃,有的时候还配伍一点补血药。因为气是温的,温药过多了,或者温药用得时间过长了,会影响血。因此在补气的同时,要适当地配伍补血药。有的时候,不见明显的贫血,但会见到血虚。例如刚才讲的,气虚的面是㿠白,血虚的脸是萎黄,但也见白而偏暗,从这个角度也需要补一点血。

从理论上讲,血是依气生的,气虚既然是中焦脾胃之虚,那么中焦脾胃虚了就只是不能生气么?气血都出于脾胃,只是见证中只是见到气虚,没有见到血虚,所以我们补气不补血。但有些时候从这些方面考虑,我们也适当加一点补血药。这是配伍的几个主要的方面。

归纳为一点,过去在补气中还讲过这样一句话,“脾是生气之源”,这里所讲的气是中气,是由脾胃所生,所以脾是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所以在补气中注意这两个字,也就是说为什么在用补气时要用小量的理气、行气的药。

补气补什么?人体的气主要有先天和后天的关系,先天的元气藏于肾,后天的水谷之气化生于脾胃,由脾胃之气输送至肺,再吸入大气聚于胸中,实际上还就是两个。所以上次说“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这里还有一句话就可以知道了,“肾为元气之根”。

所以开始讲的三个气实际上是两个,因此在补气中主要是治脾、治肺。所以补气剂这一类的方剂主要指的是脾肺气虚。关于补气的配伍原则的问题谈了一些,主要指的是脾肺气虚。关于补气的配伍原则的问题谈了一些,主要是甘温的理论依据,因为甘能补中补脾,温能生气,即少火生气。

如果不是累了耗气,我们就不会失眠多梦、心慌、气短,也就不会易患心脏病;没有气的固摄,月经就会提前,量还会增多。没有气又怎么能使血得以化生,月经又怎么不延后、量少?哺乳期的妇女,由于生儿育女,气耗得最厉害,同样也是少了气的固摄而恶露不尽,子宫好久也不能复原。乳汁也是气血所化,气虚的人,气的原材料不足,不是溢乳,就是亏乳。

常用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药物组成方剂补气,代表方剂有补肺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肾气丸等。但应注意两点:一是肝火、肝阳上亢、痰阻引起的头晕目眩,饮食积滞或湿浊中阻引起的胃脘胀满等实邪致病,不宜使用本法。二是气虚兼有实邪的病证,补气法宜与祛邪法配合使用。
补气有补元气、补脾气、补肺气、补心气、补肾气之分。肺主气,主一身五脏六腑之气;中焦脾胃受纳水谷,脾气健运,气血得以化生,故气虚多与肺、脾二脏相关。

1、补元气——党参、人参、黄芪、山药、白术(共同的功效,就是补气)

发高烧、做手术、生孩子、长期用抗生素、放化疗等,这种情况的患者都是元气大伤,肾气久亏,这个时候可以服用大补元气的人参,可以吃人参的含片,可以泡人参茶喝,都能使身体早日复原,但用人参的时候,宜多喝水,这样会吸收好,不易上火。通常我们用人参补身体的时候,一旦出现嘴里长溃疡、大便干燥、小便灼热,或者是生扁桃体炎,甚至是鼻出血,这是补得太过,一定要停药。

2、补脾气——白术、山药、白扁豆

脾气虚以脘腹虚胀,神疲倦怠,食欲不振,大便泄泻为主症。可用玉屏风散补卫气,固表敛汗;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补中气(升阳)。单吃黄芪也许达不到效果,这是很多年研究的药理分析的结果。只有在一点的配伍组成下,才能发挥黄芪升阳的作用。为什么有的人一天一次大便很正常,可有些人一天大便三四次,甚至更多,次数多还不成形,中医称这为大便溏泄,这样的人胃口也不会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胃炎或浅表性胃炎,有些人还有胃下垂、脱肛,或有子宫下垂等,这都是脾气虚。补脾气的中药有白术和山药,用这些药对脾气有一个提升的作用,如果舌苔厚,也可以着重加一些白扁豆,这样既补脾气又能祛湿。

3、补肺气——甘草

肺气虚以少气懒言,动辄喘促,怕风自汗为主症;累了、说话没力气、盗汗、失眠、心慌气短、妇科病、月经提前、量多、量少,产后、乳房肿块等,都可以补气。咳嗽喘是现在最常见的病症,毫无疑问这样会伤肺气,导致肺气虚,患了咳嗽喘的人对甘草片都不陌生,我们都知道甘草可以止咳,其实我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甘草在止咳的同时,最主要的一项功效就是补肺气,而且还是专门补肺气,单味甘草远不像煎好的中药汤那么难以下咽,我们可以用单味甘草泡茶喝,在止咳平喘的同时,补肺气也是重中之重。

4、补心气——西洋参、红参

加班,劳累,刚开始你会觉得心跳加快,严重了就会心慌、气短,这是心脏病前期心气虚的表现,出现了这种情况西洋参和红参就是首选,提前服用点补心气的参类,能避免你过早地步入心脏病一族。

5、补肾气——六味地黄丸

肾气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八方面(只要有其中一个现象,就说明肾气不足):爱吃味道浓的东西(脾胃功能弱了,需要用味道厚重的东西将元气调上来帮助运化);老年人小便时头部打激灵(肾气不足了,气血虚,所以下边一使劲上边就空了)。所以老年人小便时一定要咬住后槽牙,以收敛住自己的肾气;17~19点发低烧(气血水平很低,表示肾气已经大伤了);成年人胸无大志,容易满足现状(肾精不足的表现。小孩子肾精充足,所以他们的志气就特别高远);坐着时总是不自觉地抖腿,说明了这个人的肾精不足;年纪轻轻头发就白了好多(发为肾之华,头发的根在肾);春天手脚冰凉;盗汗(睡觉爱出汗。汗为心液,盗汗多由于气阴两虚,不能收敛固摄汗液引起)。

补肾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是最常见的以补肾阴为主的中成药,其他常见补肾中成药也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注:只有在肾气不足的时候补充才最有用,否则容易引出肾火,对健康也极为不利。

日常食补:植物种子最能补肾壮阳,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覆盆子、车前子五种植物的种子组成(药店能买到)。食物中花生、榛子、核桃、杏仁可补充肾气,激发生命的活力。韭菜子的壮阳功效也不容忽视。(注:阴虚火旺者忌服)。平时多吃点猪腰子、腰果之类的都有补肾的作用。

那么,这么多补气的药中怎么就没有补肝气的药?其实,肝气根本就不能补,只能疏。当你吃人参之类的补药,吃得心浮气躁、爱发脾气、两眼的巩膜通红的时候,那就是肝经热了,就应及时停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