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错事要如何教育,“肥皂水效应”让批评更有效,试试吧
你的小时候应该也有这样的经历,可能你在学习或生活上老是犯同样的错误,而你的父母说教了不止一两次,但你还是屡教不改,他们就会愤怒地对你喊话:你怎么老是这样?怎么叫都不会听。
小时候我的妈妈也经常跟我说这样的话,我也是不爱听,甚至会反抗。对于孩子来说,这种事情多了,真的很烧脑。
孩子不愿意接受批评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种孩子怎么教都仍会犯同样错误的现象如今还在不断上演,已经变成了父母教育中的一大命题,困扰着许多家庭。
第1, 父母的情绪激动
在孩子犯错后,身为父母往往一时间容易情绪激动,把一些负面情绪叠加在了批评孩子的话语当,如果孩子看上去没有悔改的意味,家长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语气不断加大,从而带动起孩子内心的不满与愤怒。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与孩子双方都带有情绪对话,并不能够就事论事,还可能损害双方的感情,长期如此还可能导致孩子性格受到影响。
第2, 孩子不愿接受的心理
人在受到不接受或者批评时,首先会选择保护自己。可能别人在指出你的不对,你的缺点,但你自己没有任何察觉,此时你会认为,我做错了什么?我什么都没做错,我不会出现这种错误的。
孩子也是一样,他们还不了解真正的对与错,只有大人们告诉他们这是不对的,孩子并不能够理解。要让他们真正体会到错误是什么,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才是让孩子认识错误的关键。不然他们嘴上说着懂了,但内心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甚至还认为是父母错怪他们了。
强迫孩子认错有两大弊端
强迫孩子只会适得其反,父母们要避免出现这样错误的纠错行为,否则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成长。
一方面,破坏与子女的感情。
父母不能够在批评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又要强加给孩子他不认为有错的地方,时间久了,就会让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出现间隙。他们会在内心否认父母对自己的看法,觉得别人家的爸爸妈妈比自己的好,甚至会产生厌恶的心理。
另一方面,让孩子内心变得叛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那些叛逆的孩子家长处在两个极端的地位,一个是完全不管,任由孩子;另外一个是管教过于严厉,束缚了孩子的内心。
有些父母觉得口头批评行不通,就换着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父母对孩子单向的说教命令只会让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在面对家庭问题时无法正确地沟通交流,导致双方的隔阂误会越来越深。
“肥皂水效应”让批评更有效
有人会问了,到底怎么样能够让批评事半功倍呢?这里就介绍一个叫“肥皂水效应”的原理。
什么是“肥皂水效应”呢?
肥皂水效应指的是,在一段对话中夹杂着赞美与批评,如果开句只有批评没有赞美,那会让这段对话听上去不愉快;但如果你能在开头与结尾都用到赞美,那么,这段对话中批评的负面影响将大大下降,使被批评的一方能够更快地接受你对他评价。
在面对孩子犯错问题时可以如何操作呢?
首先,认真赞美。
有些父母很心急,看到“肥皂水效应”就想要马上得到效果,在批评孩子时简简单单几句非常敷衍且简短的赞美,就开始转入严肃的话题,准备批评孩子。孩子与父母每天生活在一起,是可以听得出父母语气变化的,太明显的对话目的只会与之前的批评没有什么不同。
一个孩子不可能只有缺点,父母在赞美孩子的时候,要认真地对待。尽管是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作为孩子的优点,比如孩子做作业不认真,父母可以这样说,爸爸妈妈喜欢你做家务时认真的样子,把家里打扫得很干净,爸爸妈妈很开心,如果你能在做作业时更认真一些,爸爸妈妈就更开心了。
Tips:先用赞美的方式是想让孩子明白,在父母心中你是被肯定被认可的,是爸妈的小宝贝,并不是会被做错事影响的。
其次,批评时不要用力过度。
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同,有些容易犯错有些不易犯错,父母在批评的过程中不应该过度地指责,把事情严重化。
想要通过一次的批评就让孩子不再犯这个错误的可能性太小,更多的是需要父母几次耐心的教导,也不要把自家孩子和别家孩子进行比较,这种做法是最不明智,可能没有让孩子改错,却造成他内心的不平衡。
最后,适度使用。
这个方法不适合频繁使用,经常这样会造成孩子听得多就开始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就像同一件事情做久了,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是一个道理。
赞美与批评夹杂的模式成了套路,就失去了它本来的价值。父母在使用这个方法时,多把握一些关键的时机,让孩子接受得更快、更好。
凌晨妈妈来叨叨:
孩子犯错老不改,可能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一种方式行不通,为何不选择其他的方法试一试呢?教育孩子并非背书,是需要灵活变通的。你家孩子是否也会经常犯错改正不了呢?
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