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善用战术
1939年8月,他在《对目前战术的考察报告》中形象地说,“不管黄猫黑猫,咬得到老鼠的才算是好猫”,以此来强调作战要从实际出发去认识指导。刘帅曾风趣地说:“猴子掰玉茭(玉米),最后只能得到一个。”他以此来反对作战无重点方向和无用兵重点。他强调:“分散兵力,处处防守,是牛抵角的战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战术。”
刘帅主张“集中指挥用于打死猪,分散指挥用于打野猪”;他要求发扬“夜老虎”的优良传统,不但利用夜间转移,更要利用夜间积极战斗,以伏击、袭击、急袭歼敌,特别是夜间利用月光逼近敌人,白刃格斗,以劣胜优。
刘帅在战争中多次成功地运用了他所推崇的“动物”战术。在指挥著名的神头岭战斗时,他采用了狼的战术:在地形险恶、常人认为无法用兵的地方设下埋伏,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他指挥平汉战役时用了“猫盘老鼠”战术,将敌“ 盘”软后再消灭。他突破敌黄河防线,千里跃进大别山用的是“金蝉脱壳”,兵分3路,顺利突进敌心脏地区。
狼是一种十分凶暴、残忍而又狡猾的犬科动物。它善于奔跑,利牙大口,捕食方法十分高明。各种野生和家养禽畜甚至人都是它袭击和伤害的对象。狼通常集群活动,它的捕食特点一是突然袭击,乘猎物不注意时,出其不意地攻击;二是先择孤立或弱小的目标,四面攻击,有时能捕杀比它大得多的猎物;三是多路追杀,平行追击。狼的这些捕食方法对作战中的战术运用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例如儿郎 群多路追击一只鹿。由于鹿遇到河流、绝壁等障碍物要转弯,是曲线或折线前进,运动距离长,而狼是直线或接近直线前进,运动距离短,并且是多路追击,因此即使鹿奔跑速度比狼快,当它遇到障碍物转弯的时候,无论转到哪个方向,都很容易被从两翼追击的狼捕获。
刘帅就十分看重狼群捕食的战术。他曾经说过:作战有三种战术,一是牛的战术,用角抵;二是马的战术,用后蹄踢;三是狼的战术。刘帅曾生动地讲过一个故事:成都有一条坡路,一只狼每天都悄悄地趴在路旁等猎物。等到有推车人爬到半坡时,狼就蹿上去,照准他的屁股狠狠地扯下一块肉。车至半坡,不进则退,推车人正用尽全力,不敢有半点松懈。忽遭狼袭,推车人手放不开,注意力也无法分散,只好自认倒霉,乖乖地让狼吃去一块肉。这就是狼的战术———出其不意,扬长击短。他认为狼的战术很高明,他说,我们是人,总比狼聪明些,他说:牛抵角的战术是非常糟糕的,因为“顶牛”是消耗战,是不聪明的战术。他总结说:“假若和敌人牛抵角,最多也不过是把敌人打退而已。”而“战术的全部结晶是为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他强调对付敌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牵牛”、“宰牛”,不要“顶牛”。他反对和批评牛抵角战术,因为“顶牛”是消耗战,是不聪明的战术;刘伯承元帅也不赞成马的战术,他认为,不管马蹄子甩得多厉害,终属“黔驴之技”,免不了被老虎吃掉。他比较狼、马、牛说:“牛抵角的战术是非常糟糕的,马的战术比牛的战术高明,狼的战术又比马的战术高明。”刘帅对狼的战术非常欣赏,他经常用战的战术生动、形象而又深刻地阐述战略战术上的许多原则,告诉部队在战术上要灵活机动,要注意寻敌弱点,创造敌人弱点和机动歼敌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