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藏品比拍卖会上那件两个亿的还要好” :为啥卖不出去?

最近经常听到一些藏友说“我在电视节目里看到那个东西和我的一样,专家估价几十万”、“上次拍卖会上那个成交上亿的东西还没有我的好”、“这个东西目前在博物馆有一个,我的比博物馆的还要罕见一些”,然后会有一个同样的结尾,那就是“为什么我的藏品卖不出去呢?”。
“看起来长得都差不多”
湖南省博物馆
“看起来是一样的,所以我的也应该值这么多钱”,这本身就是个假命题。
很多藏友都喜欢逛古玩店、博物馆,边看就会边觉得“我家里也有类似的藏品呀!”,然后内心就达到了自我满足,感觉已经拥有了几百万的财富,但却忘记了藏品从来不是看着一样就是真的一样。
看起来一样的藏品就绝对是真的吗?看起来一样的藏品价值也一定相同吗?玩过人民币收藏的藏友都知道,纸币上一个水印的不同或者年份的不同,纸币的价格就天壤之别,但这些纸币表面看起来都都是一样的。
专家鉴赏玉石
所以说,就算是看起来一样的藏品,也是要辨真伪的,确定了真假以后还要从年代、材质、色泽等各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藏品年代的不同、所用材质的不同、材质产地和比例的不同、色泽保存程度的不同等都决定了就算是类似的藏品也会有不同的收藏价值。
“电视里那个老师估价几百万呢!”
鉴宝节目海选现场
看多了各种寻宝、鉴宝节目,听多了所谓专家的“天价”藏品,很多藏友就会变得心浮气躁。
现在电视上有些“鉴宝节目”非常敢说,一个小炉子,专家说:“明代的,最少一百万吧。”一块玉石,专家又说:“至少一千万起!”,所以这种节目办的前期“海选”活动人气也很火爆,五湖四海的藏友纷纷赶来“献宝”,希望自己家里的古董能得到专家的金口玉言,然后就可以坐等一夜暴富了。
但其实这些藏友都忽略了,这些专家是说的天花乱坠让人心痒痒,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完全没有提及,那就是:“这些天价古董,卖给谁?谁会买?”所以就算您的藏品和电视里的一样,甚至是已经出现在了电视里,想要出手卖个几百上千万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王刚说:别人说个千儿八百万的,听听就是了,千万别当真。另外,要提醒各位藏友的是,千万别看多了电视,就照猫画虎的去古玩市场买古玩,结果买了一堆假货回家,还声称和电视里面的一样,凭什么是假的?
“我那件宝贝比拍卖会上两亿多成交的还好些”
苏富比拍卖会
拍卖会上的东西都是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成交的,但大型拍卖会门槛非常高,普通人根本进不去。
2017年10月3日,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洗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以2.6亿港币天价成交,加上佣金共计2.94亿港币。新闻公开后就有藏友说自己也有一个汝窑的笔洗,成色做工还要比拍卖会上那件好很多,但是自己只出个几百万都没有人要,“一样的东西,便宜的不要,偏要贵的?”,这是为什么呢?
先不说这位藏友的汝窑笔洗是否是真的,是不是比那个天价成交的还要好?
第一人家不知道你有个汝窑笔洗,而且价格比较便宜;
第二就是知道也不要,除非你能拿出证据表明是早年从文物商店购买的,或者是从张伯驹、王世襄等大藏家手中转让的,否则国内没有一家拍卖行敢接收,因为无法证明藏品来源不是近些年出土出水的、或是盗墓的。
拍卖会现场
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拍卖会上的价格可以喊这么高?”
讲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一根稻草捆绑在白菜上面那是白菜价,捆绑在螃蟹上面那就是海鲜价了,同样的都是一根稻草,却差距了100倍的价值。
一件藏品拍出了高的价值,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背后怎么去运作,投入了多少资金和时间?等等这些都是要考虑在里面的。
影响一件藏品的价格因素有很多,不一样的渠道和买家群体永远都是古玩圈子中最关键所在。
譬如同一件藏品在大拍卖机构能卖到10万,私下成交就只能卖到两万;还有地域的因素,譬如一件龙泉窑藏品,在北京卖100万,一到浙江就能卖200万,所以各位藏友对自己的藏品一定要理性估价,在市场行情不太好的情况下也不要太过于着急出手以免走了更多的“弯路”。
RECOMMEND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