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六气解)(14)

我们看下面也是这样的,来看下半部分的图,胃、胆、膀胱这三个腑,它的经气由内在的三个腑往下即往外走,由阴出阳,这是由内向外。左边这个肾、脾、肝脏他的经气由腿向内脏去的时候,是由外入内,这也是一气周流的意思,也是一升一降。
      我们如果看经络的图上,你看图的两端,每一条经络的图上我都写上了三阴三阳的名字,即六气的名称,最左边是少阴,下面也是少阴,一个是手少阴心,一个是足少阴肾,再往里走,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都是相对应的,少阴对少阴,厥阴对厥阴,只是手足分布不同,再往里手太阴肺,足太阴脾,右边是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手太阳小肠和足太阳膀胱,你看这五脏六腑十二经络。那么这六气,我们知道人体这一气,十二经络,整个十二条经络穿在一块周流的,这是一个层面;

另一个层面,我刚才讲的,从内在脏腑、外在肢节这个层面来讲,他是有出有入,有升有降,内经讲人体一气周流,脏腑为本、经络为标,就是说外在经络,胳膊腿上这些经络的气血,他是来源于内在脏腑的,他不是凭空的自己产生的,他的根源还是在内在脏腑的。所以你看内在脏腑,十二个脏腑我都用圈给他圈起来了,还画了一个框把他框起来了,这就代表了人体的内部。那么这个人体的一气,在这个升降出入,循环周流这个过程中,谁让他升,谁让他降,谁让他走,谁让他走的快,谁让他走的慢,谁让他回来,谁让他出去,这个脏腑是有分工的呀,当然脏腑是应天地阴阳之道来产生一些自然的变化,但是在人体十二经脉气血流通的过程中他这个五脏六腑是有分工的。有什么不同呢,拿这个图来说,大家看这个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刚开始六气名目,大家熟悉一下六气的名字。第二小节就是六气的从化,六气从化这一部分,很多人跟我讲说理解不了,因为人体有十二经,十二经呢,只对应着六气,所以他有一个从一个化的问题,就是有个主次的问题。打个比方说,咱们看中间的太阴这个经脉,就是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肺呢,属于辛金,脾呢,属于己土,他们从六气来讲都属于太阴之气,为什么我们讲这个太阴,六气名目他叫太阴湿土,以脾为主,好象是没有管肺的问题,以脾为主,所以,那就是从化了,肺服从于脾的一些规律。我们这个地方,黄元御在第二小节六气从化里面,他是用的从化,什么七月从夫,子母相生,讲的比较繁琐,很多人一看就头疼,觉得不好理解,所以今天我就把这一小节结合这个图,给大家讲一讲我的理解,我不用黄元御的这种说法,照这个图给大家讲。
      首先,从脏腑阴阳的角度来讲,脏为阴腑为阳,你看脏腑都在人体的内部,都属阴,但是阴阳这中复有阴阳,内脏里面,五脏加上心包是六脏,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之气他这个由内向外宣发,认为是由阴出阳的一个层面,而这个六腑之气呢,由外向内,是由阳入阴的过程。这个升降的过程,因为阳气升而为降,阴气是降而为升,阴在内主升,有往外走的趋势,阳呢在外主降,有往回走的趋势。这是他们不同的趋势,这实际就是阴阳循环无端的意思,要不然就不会产生一气周流了。所以呢,我们从阴阳相对的这个角度看这个图,你看左边,肾、肝、脾,他的气,经络循行箭头都朝上画,现在大家先暂时不要理解为十二经脉,只要脏,就是,上肢下肢箭头都往上代表阴气主升,右边六腑箭头都朝下,代表阳气下降,你暂时不要把他理解成经气的循行,理解成五脏六腑的本身气的特性,一个主升一个主降,他这个自然规律就是阴升阳降,形成循环。咱们看左边这个六脏气都是升的,由下往上升,右边六腑都是降的,由上往下降。这个讲的是阴阳升降的规律。我们看为什么手太阴肺足太阴脾,都是太阴气都主升,都是往上升的,内经里的名字,叫太阴湿土,实际上它讲的是脾,脾为土,太阴这股气的特性,是以脾气的特性来概括,湿气,容易产生湿,因为脾属土肺属金,他们不一样,为什么用脾来概括整个太阴之气的特点,而不是用肺的辛金来概括,我是这样理解的,这个脾的经气通于下肢,肺的经气通于上肢,上肢为阳,下肢为阴,从阴阳的角度来讲,脾气,脾的这股太阴之气他的阴柔之性比肺的这股太阴之气更偏于阴一些。不过从阴的角度理解,谁的力量大,脾的力量大,他在下面,所以两者靠实力来说话,谁来主宰?太阴之气,把他理解成一个单位的话,谁来当老大?          谁管全局?就脾来管。肺虽然也是我这个部门,但他力量不够,没有脾有实力,偏上了,没有那么多阴气,所以,脾来管这个事儿。用湿土来概括太阴的特点,原因就在这里。同样的道理,再往左看厥阴,我们知道他有名字叫厥阴风木,我们知道厥阴心包经他实际上是相火,同样的道理,也是因为肝的阴柔之性比心包的阴柔之性更阴,阴气更重,所以从阴的角度来讲,肝木就是乙木,厥阴肝木的这个能量要强于厥阴心包,阴气更胜,所以用厥阴肝(肝属木,所以厥阴就是风木)用他的特性来概括描述厥阴的特点。所以一提到厥阴,我们就知道是肝木,因为心包代表不了厥阴,他的实力没有肝强。
      大家看右侧,阳气是主降的,所以呢,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都是主降,都是阳明,谁说了算啊?手阳明大肠在上肢,足阳明胃在下肢,上为阳下为阴,上面的肯定是阳气更盛,阳中之阳;足阳明胃经阳气相对就弱一些,他在下面哪,有点阴气,他就不如手阳明大肠经阳气盛,所以谁说了算?手阳明大肠经实力比较强,所以他说了算,因为大肠是庚金,属于这个金气,所以他的特点就是阳明燥金而不是土,因为足阳明胃他属土啊,所以阳明之气,他的特性是金气,由大肠足阳明庚金说了算而不是土阳明胃说了算。
      同样看少阳,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也是,上肢是阳下肢是阴,上肢阳气就重,下肢阳气就弱一些,上为阳下为阴嘛,所以手少阳相火他的力量就强大一些,足少阳胆呢,他的阳气啊,力量就弱一些,所以他说了不算,他得听手少阳三焦的,听相火的,所以呢,我们一提到少阳的时候,我们知道是少阳相火。这个胆他属木啊,胆虽然属于少阳,但是呢,他更多的表现出相火的特性,原因在这里,他说了不算。这四对,厥阴和太阴是从阴的角度来讲,循行于下的这一脏他阴气更重,所以用他的特性来概括整个本气的特点;而阳经呢,阳明和少阳,循行上肢的脏腑阳气更重,所以是由相应的大肠和三焦他们的特性:燥金和相火,分别来概括阳明和少阳的特性。这样理解,就不是所谓的从谁化、谁生谁的问题了,当然黄元御说的也对,不是他说的不对,黄元御跟我说的是一样,只不过他可能更喜欢把这个描述从文字的角度把它写的更工整更华丽一些,反而很多人摸不着头脑,实际他说的就是这么个意思,我只是更通俗更直观的把它重新说一遍,变了个说法,意思是一样的。
      刚才我们讲六气都有自己的特点,那么他这个特点跟这一对脏腑里边呢,只是由某一个脏、实力比较强的一脏来决定,但是呢,有两个是例外的,大家看最边儿上,最左边是足少阴肾和手少阴心,最右边是足太阳膀胱和手太阳小肠,这两个跟里边的规律是相反的,按说呢,看左边足少阴肾经呢,它这个阴气要比手少阴心的阴气还要重一些;应该足少阴肾选作代表.手太阳小肠在上,它的阳气应该比下面的足太阳膀胱的阳气要盛啊,为什么要选足太阳膀胱? 这个太阳叫太阳寒水,膀胱之气;少阴叫少阴心火,选的是心火之气. 反而选了我们理解相对比较弱的一个,跟我们前面理解的恰好相反。这一点我个人理解是这么个原因:人体一气周流,左升右降,水火立极,到了水火的时候这就走到两头了,到了火是最高了,到了水是最低了,再不能走了,再走就阴阳离决了,就该回头了,那怎么办呢,那就赶紧拐弯,所以,最边上这个水火,最边上的心肾小肠膀胱, 这两脏两腑代表的是水火之气,水火之气就是物极必反,就是它要回头啊,所以呢,代表本气特性的脏腑和其他的正好相反,原因在这里,大家把这一点看明白了。

再看《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的时候啊,就容易的多,六气的从化,黄元御讲的六气的从化就是五脏六腑表现的特性啊,为什么他还表现出太阴湿土的特性来呢?一感冒就老咳嗽老有痰啊,痰不就是湿气变来的吗?金气本来是一种金燥之气,干燥的,肺喜燥,但是他最容易产生湿气,就是因为它与太阴湿气相对应,所以他更多的体现出湿气的特性,因为他本身的金气,不如太阴湿气的力量强,所以他很容易表现出太阴湿土的很多特点,所以我们有痰的时候,我们讲肺里有痰要温化中土,为什么要温化中土,你把太阴湿土的湿气一散,肺里自然就没痰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再看黄元御讲的六气从化的时候,就比较简单了,大家看这个图来理解,六气从化实际就是谁有实力谁说话,谁有实力谁就管事儿,决定这一气的特点,就是这么个意思,很简单,大家不要再去执着于文字上去纠结,什么夫妻啊、母子啊,到底谁听谁啊,黄元御的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这么理解就可以了,不要再在文字上掉进去出不来了。
      那么咱把六气从化,从这个阴阳强弱(听不清)的角度给大家讲了一下,这就是把第二小节就讲完了,《四圣心源》卷二第二小节六气从化给大家说了,下一步说什么呢,给大家讲六气虽然是从六的角度来讲,它本身实际上还是五行的结构,那么我们就从这个图表,图表就是:六经六气十二经络、五脏六腑(加上心包六脏六腑了),我们怎么从这个图里边推导出五行这个模式来,土枢四象,我们如何从这里边把它演变成,大家看左边有一个中土斡旋、四象轮周、一气周流的模式图,我们现在就从右边这个十二经脉流行这个图,推导出左下方的土枢四象这个一气周流图,现在来做这个工作,大家来看:
      我们既然知道黄元御讲了六气从化,就是只有一个说了算的,那我们就可以简化啊,咱看太阴,太阴之气是脾说了算,你看我在脾这个经脉上画了个圈啊,看到了没有,那么厥阴之气谁说了算,肝说了算,对不对?厥阴风木,乙木说了算.右边阳明之气是大肠说了算,是吧,所以我在手阳明大肠这个经脉上也画了一个圈. 少阳这个呢,少阳相火说了算,所以我在手少阳三焦相火这个经脉上画了一个圈,那么大家看我现在画了几个圈呢?肝一个、脾一个、大肠一个、三焦相火一个,一共画了四个圈了,五脏六腑里边有实力有代表性的,那么其他我可以不管了,我只看这四个,这四个里边,一升一降,脾属土,肝属木,大肠属金,三焦属火,我们从五行的角度来讲,木火金土都有了,还差一个水,还没有水,水在哪里呢?我们来找找水,我们看最右边的太阳之气,太阳寒水,水在这儿。我们刚才讲水火立极,他代表性的脏腑跟其他的规律是相反的,因为这个小肠太阳丙火之气,他实际上要敛藏,他要敛藏到膀胱壬水之内,然后才能演变成肾水,才能藏精,阳气才能藏起来,太阳之气,按说是阳气最盛的,大阳吗, 阳气比较盛,为什么要用寒水来代表这个气?就是讲阳气最盛的时候一定要藏起来,不要张扬,阳气越盛越要藏好,要不然全散了,所以他用寒水来代表这个特性。那么最左边这个君火,手少阴心火,我们知道火分君相,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王很少见人,都藏在深宫里。
      所以我们呢,你看这个肾气,看我画的这个线,他到手少阴经心包里去,他不是直接上心里去,为什么呢,因为肾为水,它里面是内藏着元阳之火,这个火是藏在里面不外露的,一旦它发动外出的时候,他实际上就是相火,这个相火就跟宰相一样,大臣是可以出去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君火呢,正常情况下是藏而不外露的,他含蓄地藏于内,足少阴肾是癸水,有火的特性,他是强调这里边一股阳热之气,你这股水不能收藏,肾主藏.水中的真火,所以这样呢,我们就把两边的火,都可以用水来解释,两边一个是火,一个是水,他这个水火立极,他的根源在哪里呢,根源在肾水,也就是说下焦,下焦实际上是水火合一,水中蕴有微阳,或者说真阳藏于水中,是这么一个状态。这样我们就把这个少阴君火和太阳寒水,我们可以把他合并为一行,都是水。这样,我们就把这个六气,六藏六腑十二经,把这么多东西选出了五个代表来,这五个代表就是我们讲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其中土气,咱们看这个十二经络的循行也是,你看脾胃它在中间的,中土斡旋,脾胃接纳水谷,推陈至新,化生气血,这是一气的来源。那么这一气灌注五脏六腑的时候,学内经讲营卫气血的时候,说水谷精微洒布五脏六腑,都输布到五脏六腑里去了,那么他又在这个全身经络循行的时候,谁来主这个生发,谁来鼓动这个一气往外走呢?是肝来鼓动的,肝为乙木,肝就好像一气的一个,理解成一个水泵也好,理解成这个一股有推力的力量也好,肝脏乙木这股气他推动全身五脏六腑这股气,在流动,动力来源于他啊,肝是主生发的啊,没有他这个功能,五脏六腑这个气升不起来出不来。同样的道理,金气,大肠庚金这股气主肃降,五脏六腑的气没有大肠庚金这股金气的敛降,就回不来。而这个相火呢,他一定要,升已而降,而水气呢,他一定是把火藏的是非常严密,然后藏已而升,就是两头的水火,实际上的一体的。这样的话,我们就相当于十二经脉循行的大的周流图,跟我们讲的三阴三阳的六气,相对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这六气,它们也都有自己的代表.我们都选出一个代表来,它们各有各的功能。

它们的功能可以概括为左下角这个图,就是土气斡旋中焦,乙木之气负责鼓动生发,庚金之气敛降,水(听不清)降已而升。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尽管六气是六块,是十二经,是六部分十二部分也好,实际上本质仍然是五行的规律,仍然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规律。目的呢,其实就是跟大家讲这个我们人体有五脏六腑,有十二经络,这个呢,也是客观存在的,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我们不否认,这个规律本身是符合土枢四象这个五行的这个规律的,他的本质仍然是五行在周流,我们可以说,六经六气十二经络他是外在的表象,他内在的规律仍然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五行规律。
      如果大家看过《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密》,这本书是一个祝道长写的,网上有这本书大家可以下载来看。那么祝道长讲呢,他说这个黄帝内经只是画了一侧,实际上是上肢下肢嘛,祝道长在胎息状态他自己的体验,他说这个,人体左右同时存在一气周流,就是十二经脉同时在周流,而且是方向相反,就是我们看到画的这个假设是左边的,所有的经脉按这个方向在周流,同样的经脉就是正好按相反的次序在周流的。我在纸的左上角画了一个8字型,代表人体左右两侧,一气周流的相反同时进行的。他也是贯通如一的,把左右两侧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更大的一气周流。因为单从一个小的方面来讲,假设脾胃,你看我下面画了两个脾胃,左侧右侧脾胃周流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是呢,脾升胃降,脾胃呢又互相络属,单纯脾胃本身也是一个小的周流啊,人体左右两侧大的周流,两侧各有十二经脉的周流,连在一起就是一个更大的一气周流。所以我们说人体的一气周流有很多层次,每一个层次上都是在如环无端的周流。只要是如环无端的周流我们都可以概括为左下角这个,中土斡旋,四象轮周,一气周流的这个模式,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概括。他的每一个层次上都符合这个规律。黄元御先生非常了不起,他能把这么复杂的东西用这么一个简洁的模式,放到哪都是适用的,准确无误,在哪都适用,是很了不起的一个贡献。这个不是他拍拍脑袋就想出来了,我个人认为他体验的周流就是这样的他才能讲出来。
       所以我今天给大家讲呢,这个六气跟三阴三阳相配,对应人体的十二经脉规律,属于一气周流,他都是串在一块的,那么一气周流也是一个小圈。六气,主气的这个角度,谁说了算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找出五个代表来,他仍然是一圈,仍然可以概括为一气周流的模式。所以大家学习四圣心源呢,不要学了六气解就糊涂了,说前面讲的是五行,后面成了六气,一会儿是五一会儿是六,这到底哪个为标准呢?照哪个学呢?今天我跟大家讲呢,你就照这个五行这个五来学就可以了,这个六气的本质上仍然是五行。就是这么个意思。

你们临床临证诊病治病的时候,我们就直接用五行,用这个一气周流的五行模式图来分析判断人体所有的疾病,打个比方说,我摸脉,咱们看右边这个十二经脉循行图,中间是脏腑,外面是四肢经络,我们摸的是寸口,手太阴肺经上的一个部位, 相当于诊的是经络之气.通过感知外在肢体的(不清楚),是这么个意思.假设我们可以直接把手放在我画的这个图(不清楚),上下各有三条虚线代表的是三阴三阳经络之气交接的地方。假设我把手放在最上面的虚线上,可能就感受到经络之气了。就是我们把手放在这个经络线上,你就能感应到这个气的话,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经脉之气的盛衰,能够感受到里面内脏的这个气的盛衰,那就是这个道理啊。通过外在经络之气感知内脏之气盛衰,因为人体之气根源在内脏.你就可以去调内脏之气. 比方说,我的手不管放到哪个经脉上,我觉得它很弱,我就知道他哪里出了问题,就知道是肝脏出了问题,所有的经脉,只有生发之气才能让它有旺盛往上生发的力量,你就去调达肝气就可以了。假如我摸着这个脉,这个脉气很洪大,寸脉大,上面的脉气很大,放到下面,感觉脉气很小.实际上是寸大尺小,这个火气下不去,我就知道相火不降,要用降相火的药。从中焦脾胃的角度,运转中焦,降胃从而达到降火的目的。

所以我讲这个一气周流这个左下角的模式图,他实际上不是一个凭空得来的一个图,他是很实在的,他和这个人体这个一气周流,十二经脉的循行,是完全对应的。不要把他认为只是一个模型,只是一种概括的抽象的规律,他就是实实在在的真正的状态。那么我们看着左下角这个图好像只是很简单的中土斡旋一气周流这么一个模式,实际上我们在临床上,你摸脉的水平如果达到一定的水平的时候,你搭上脉,五脏六腑这个气就直接在你面前展现出来了,应该能达到这种状态。很清晰的就跟看一样,所以我希望大家呢,如果你搭了脉之后,按照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这个模式去分析,分析出什么结果来? 你就能直接分析出十二经脉循行这个图,在这个大图上就直接能知道是哪些地方出了问题,能达到这个水平看病就很好看了。
      所以我们今晚主要是讲这么多,一个是讲了六气是什么东西,六气就是三阴三阳,所代表的和五脏六腑相对应的六气所各有的特点,就是六种不同的阴阳之气.六气有不同的代表脏腑,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代表脏腑呢,是因为这个,他们是能者说了算,或者说是能者为主。谁能量大谁就做主。另外一个特例就是水火立极,他们选的代表是相反的,这是讲的从化。另一个就是六气本身虽然分为六块,他本质还是五行。你看我们讲了半天,从六气的角度,实际上他还是一个五行的规律。不管在哪一个层面上,他都是五行的规律。所以呢我们在临床上分析问题的时候,直接用五行来分析,没有必要非要用六气来分析,这样简洁。但是用六气分析也没有错,我个人觉得你要是用针灸的话,从六气的角度就是从十二经脉的角度来分析,他更方便,更准确,对应性更好,如果只是从脏腑的角度调气用药的话,直接用五行更方便。也更便利,这是我们今天晚上讲的主要内容,我就讲这么多。大家有什么问题再交流,这都是我个人的理解,也不一定都对,供大家参考。

(0)

相关推荐

  • 对《伤寒论》六经辨证及其传变的看法

    2021-08-08 15:27·徐小丽LittleLily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急性热病的中医经典著作,它以六经辨证的规律,揭示了急性热病的动态变化,说明了急性热病的发生.发展.变化 ...

  • 阴阳的二分三分

    ​阳出地中 阴中之阳: 阴阳的,"二分法"与"三分法" 阴阳的二分法: 阴阳者,一分为二 任何事物本身都靠 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的二分法 源于<周易&g ...

  • 根尘不偶老师《四圣心源》阴阳变化(5)

     今天讲<四圣心源·卷一>,第一部分<天人解>.从我们讲<四圣心源>的成书写作过程的时候就说过了,黄元御当时写<四圣心源>呢,是先写的<杂病> ...

  •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五运六气)(11)

    今天晚上来学习六气解,学习五运六气.今天晚上<卷二·六气解>我也没打算讲具体的内容,因为牵扯到五运六气,很多人看着都头疼,包括我也一样,我个人对五运六气也没有非常系统非常深入的研究,也没有 ...

  •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五运六气)(12)

    那么讲到这里呢,我请大家看<内经>的一篇大论,就是<内经·素问>的第六十六篇<天元纪大论>: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 ...

  •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六气解)(13)

    先试一下声音,能听得清楚吗?过年快过完了,过了十五就算过完年了.所以今天一块来学习四圣.首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都能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一卷很多朋友反应不好理解,看四圣,最头疼的就是卷二六气解,因为它 ...

  •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六气解三——经脉循行(15)

    那么我就从头开始说吧,上次讲的<四圣心源>第二卷六气解呢,主要是讲了六气,它的核心呢,实际上也是五行.也就是说六气它在人身上对应的是十二经脉,是五脏六腑.实际上呢它本身的变化规律呢仍然是天 ...

  •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六气解四(16)

    前两次呢,把这个<四圣心源>第二卷<六气解>,咱们理论部分做了这个交流.今天呢是把后面分着讲的这个六气,每一气它有什么特点,我们临床治疗的时候需要如何去处方用药,这原则性的东西 ...

  •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六气解四(17)

    我们在临床上治病的时候,中焦湿气重的话,除了用茯苓泽泻,还可以用薏米.泽泻利的力量比较快,正气虚时我就换成薏米.薏米柔和一点,还有一点扶正气的作用.如果不用利湿的药,有时候治中土效果不太好.所以中土湿 ...

  •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一气周流(一)

    那么下面咱们把<四圣心源>这本书主要的理论体系,也是我们今天晚上交流的一个重点,大概地讲一下.刚才说了,<四圣心源>这本书是黄元御所有著作中水平最高的一本,代表了他的顶峰之作, ...

  •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生平简介(一)

    黄元御刚开始学医的时候啊,他有一个堂哥也是一个当大夫的,就指点他说你可以先看看<伤寒论>,先看<伤寒>,所以他这个学医是从<伤寒>开始看起的,因为黄元御他本身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