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用手抓伤杨贵妃敏感部位,却导致肚兜的发明

安禄山与杨贵妃之间的暧昧故事,其实在《旧唐书》、《新唐书》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当中并没有记载,甚至安禄山与杨贵妃两人有私情这件事也都没有提到。最早提到的是北宋文人张俞的《骊山记》,这已经是离安禄山时代超过800多年了。

▲杨贵妃发明肚兜。(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骊山记》的叙事结构效法唐人陈鸿祖《东城老父传》和郑嵎《津阳门诗》,假托张俞和骊山田翁的对话,通过田翁对其祖上“言往事”的回忆来叙写明皇贵妃遗事。《骊山记》当中的安禄山“叱贵妃,复引手抓贵妃胸乳间”。

后世有不少小说描写安禄山与杨贵妃私通,当中不乏情色情节。民国初年的《唐史演义》描写了禄山与杨贵妃鬼混了一年,甚至“禄山之爪”抓伤了杨贵妃的胸部。

▲杨贵妃发明肚兜。(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资治通鉴》虽然没有写禄山之爪,却隐略地提到安禄山与杨贵妃有一些不寻常的关系。杨贵妃收安禄山为养子,一年安禄山生日,杨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裹禄山”,为安禄山“洗儿”。当时民间有小孩生下第3天为小孩洗澡的风俗,洗完之后再为婴儿穿上新衣。

据后世传闻,因为“禄山之爪”抓伤了杨贵妃胸部,杨贵妃为了怕让唐玄宗发现,于是发明了肚兜,把胸部遮了起来,这也是对于后世的女子有很大贡献的发明。

当然,这只是民间说法而已,肚兜的出现不会迟于汉代。汉代刘熙《释名.释衣服》记载到:

抱腹,上下有带,包裹其腹上,无上裆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档,以奄心也。

肚兜是中国传统的内衣之一,多为女性和小孩所穿。肚兜一般是用一整块布或者绸缎做的,没有袖子及后幅,有方形、三角形、菱形的样式,遮盖体前从胸骨到小腹的部位。四边有带子,上端的两根带子套在颈后,左右端的带子束于腰后。一些肚兜加以精美装饰,上面会绣上各种花鸟图案。有说是遮盖胸腹部和*部。

▲杨贵妃发明肚兜。(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魏晋南北朝称为缠弦,宋代称为袜胸,明代之后,妇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习惯,当时叫兜子,俗称抹胸。是用交料两块,斜裁,上尖下平而成。

清代的抹胸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短小贴身的,缚于胸腹之间,俗称“肚兜”。另一种是束于腰腹之间的,称为“抹胸肚”。小孩子的话则是男女皆会穿,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记载:

“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寒内侵者,俗称兜肚。男女皆有之”。

清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一载: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蕲艾捶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主,可治腹作冷痛。

▲杨贵妃发明肚兜。(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清代内衣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

“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由此可见兜肚到了清朝,不光是防风侵体,更兼有药疗及香囊的功用了。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写宝钗来至宝玉房中,看见袭人在做针线,原来是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

肚兜有保护腹部,防止着凉生病的作用。中医中有时把药物夹在肚兜材料内,供年老体弱或腰腹部有病者贴身穿用,是为一种药物保健方法。现代时装的过颈无袖上衣,其样式类似肚兜。

▲杨贵妃发明肚兜。(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参考资料:《骊山记》、《资治通鉴》

关注【无风起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