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秀才巧对奇对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胶东莱州某村有一姓迟的秀才,虽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满腹经纶,却科场失意,屡试不第。已过天命之年,仍名落孙山。他成年累月惑于功名,昼夜苦读,不事稼穑,家中坐吃山空,生活全靠亲友接济。

一日清晨,迟秀才见无米下锅,让妻到邻居家借了瓢米,自己却忍着饥饿,骑上黑驴,翻山越岭到二十里外的山庄访友。他实指望一番高谈阔论后,能在友人家美餐一顿,没想到友人外出。他不想逗留——那样会被人嗤笑是来混饭吃的。他垂头丧气地骑上毛驴“打道回府”。

走出十多里路,天已过午,迟秀才肚内鸣响如鼓,饥饿难当。见路边有挂着“海味酒家”招牌的小店,他将黑驴拴在门旁的石桩上,三步并作两步跨进酒家。

这时他才想到,一个月前,为本村李员外撰碑的润笔费籴了二升米后,已所剩无几,尽管倾囊而出,也只能买一壶绍兴老酒和三只三尤梭子蟹子。迟秀才生来最喜吃这“横行”之物,况且眼下正是菊黄蟹肥时,看到刚出锅的身着“红袍”的肥蟹,他真有点馋涎欲滴了。老酒尚未饮干,三只蟹子也没吃出个咸淡来,就狼吞虎咽般地进了他扁瘪的肚子。要在平时,这几只肥蟹也就饱了,可今天不行,他已两顿没吃饭了,如再有两只,他也能吃得下。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衣袋,看是否还有“漏网”的“孔方兄”。真使他失望,连一文钱也没摸出来。好歹桌子上还有二十多条蟹足(腿),他连皮带肉吞进了肚子。这恼人的饥肠还是填不饱。迟秀才虽囊中羞涩,可肚子里的诗文却多得很。想到自己双鬓已白,功名渺茫,家景日渐衰败,禁不住心中的抑郁。

借着酒兴,他一边唏嘘,一边用手指蘸着水在酒桌上写道:“吃蟹不足吃蟹足(腿),足(腿)亦不足。”写完后,他摇头晃脑,字推句敲地吟诵着。他真有点醉了——他为自己竟然连用四个“足”字,其中相关连的都字同义不同而自我陶醉了。他想再对上下联,营造一副绝对,可捋着胡子苦吟了两个多时辰,尽管是绞尽脑汁,搜索枯肠,仍对不上下联。眼见得天色将晚,只得作罢。

他骑上驴匆匆赶路,山路崎岖,黑驴草料不足,瘦得皮包骨头,腰椎骨耸立如刀,磨得他腚生疼。他想,将身体后移会好些,可骑在驴腚上还是磨腚。没料到,这倒触发了迟秀才写诗作对的灵感。他拍了拍自己的脑门,连声说:“有了,下联有了!”他不假思索,十分流畅地吟诵了出来:“骑驴磨腚骑驴腚,腚也磨腚。”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高兴得迟秀才前仰后合,差点从驴背上跌下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