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8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8

肌表的症状简称表症,内在脏腑的症状简称里症。表症“是机体在疾病状态下,经皮毛、肌腠、经络等外周组织所反映出来的异常感觉和客观表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表症泛指经皮毛、肌腠、经络等外周组织所反映出来的所有异常感觉和客观表现,既有他觉症状,如皮毛的斑疹疥癣、脱发起屑,肌肉经络的拘挛震颤、瘫痪歪斜;也有自觉症状,如皮毛的恶寒发热、搔痒麻木,肌肉经络的筋骨疼痛、肢体倦怠,等等。狭义表症是指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等临床表现,是外邪中人、疾病初起的一般表现形式。”[27]

里症则是经由内在脏腑反映出来的异常感觉和客观表现,简单地讲,凡一切非肌表症状,皆属于里症范畴。

病位在里反见表症者,如《瘟疫论》达原饮之证,邪在“夹脊之前,肠胃之后”,病位不在肌表但却出现肌表症状-憎寒发热,头疼身痛;

病位在表反见里症者,如《医门法律》中的邪入肌表内犯胃肠而成痢疾之活人败毒散证,邪居于肌表,病成于胃肠,所以要逆流挽舟。“人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皮毛、肌腠、经络、筋骨及口、眼、耳、鼻、前后二阴等外周组织器官,无一不与内在脏腑密切相关,邪中脏腑可表现于外,邪中外表可传之于内。表与脏腑内外相联的关系,是多方式、多层面、多途径的”,[27]虽然在表者多表症,在里者多里症,但同样存在病位在里反映为表症、病位在表反映为里症的情况,故不能见到表症就下病位在表、见到里症就下病位在里的结论。张景岳告诫说:“第于内伤外感之间,疑似之际,若有不明,未免以表作里,以里作表,乃致大害,故当详辨也”。[12]

6 从症状到证候标识的基本途径-辨症的分析与综合

症状作为客体存在,既是医学的事实基础,在书面成为证明病机的证据,是理论构成;又是医生辨症的入手处,在临床为疾病各种现象,是客体对象。换句话说,症状有临床存在和书面存在的区别,临床存在之症状是医学的客体,不以主体意志(理论)为转移;书面存在之症状是医学主体理论,从一般意义反映了某种疾病性质,其病机意义值具有理论规定性,一定的症状构成一定的证候标识。

书面的证候是确定的、静态的证候,其证候标识是固化的,症状群的病机意义值具有理论规定性,是过去临床辨证结论的理论抽象,其可靠性建立在群体真实基础上,具有非现实性特点,相对临床而言,属于辨证工具而非辨证结果。理论与临床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差异性,同一性越大,症状病机意义越易于辨别;差异性越大,症状的病机意义越难以辨别。从理论到临床偏倚无处不在,临床症状的病机意义值具有现实性和个体化特点,需要遵循中医病机逻辑,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求证内在病机真实,其可靠性取决于“辨症求机”思维的正确性。没有对症状进行实事求是地辨,理论的证候标识无论怎么可靠,都不能决定临床证候标识,不能证明当前病机,故中医把辨证作为从理论到临床的基本手段。

证候病机由病因、病位、病性、病形、病势、病种等六项构成,[26]是通过辨症“因人、因时、因地、因治所作出的一定疾病刻诊当时的具有个体特征的病机结论。”[25]这一辨症过程,从症状入手,对病机要素项及其具体构成进行分析,了解证候病机要素的具体内容,然后综合病机要素,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定证候病机。这是临床中医必须的基本技能,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分析阶段,即症状内涵病机要素值的认知阶段,主要分析症状是哪个病机要素的外在反映,其反映形式是正值关系还是负值关系,值的大小如何。

分析是辨症的初级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症状和病机要素的关系,明确症状是哪个病机要素的证据,关键在定性分析,把握症状反映的病机要素性质。《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通过具体症状,例举了症状与病因、病位、病性等病机要素的关系,赋予了症状的病机要素性质,使症状从临床客观变成了带有主体思维逻辑内容的病机要素标识。如“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将“诸痛痒疮”与病位-心相联系,成为心发生病变的证据;“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将“诸禁鼓慄,如丧神守”与病因-火相联系,成为火邪致病的证据;“诸胀腹大,皆属于热”将“诸胀腹大”与病性-热相联系,成为热壅于内的证据。

病机十九条症状内涵的病机要素,都是正值关系,症状和病机要素呈正向对应,具有理论规定性,属于定性分析。但临床症状的病机要素值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条件是极为复杂和变化的,不是一模一样的,故分析任何症状的病机意义值不能孤立地确认,需要与时空背景相联系(天地合气),需要四诊合参,而且必须落实到生命个体客观实际(生活实际、医疗实际等等),即所谓“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才能真实地分辨出症状内涵的病机性质,刻舟求剑得不到真实的病机意义值。

(0)

相关推荐

  • 从证候要素角度谈外寒与内寒、外热与内热的鉴别及其意义

    中医证候规范化的研究走过了五十多年的艰辛历程,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以象为素,以候为证,应证组合"是构建辨证方法体系的中心理论,其中"证候要素&q ...

  • 黄开泰:辨症求机各司其属

    ​辨症求机各司其属 四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 经文: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 ...

  • 癌症 别怕 有中医(三续)

    方证对应 中医治癌,辨证论治,以就诊病人为本,没有机械僵化的标准,原则是"方证对应","证"变则方变,"证"不变则方不变. "证&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1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1 --对辨证和辨症,病.症和证及证候标识的逻辑思考 前言 从历史角度看,"立足临床求病机,是中医认知疾病实质和发展的基线.从<内经>,到<伤寒杂病论&g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2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2 在以后的历史中,虽然历代都有不少医家运用辨症求机逻辑方法进行临床活动,发展了中医的病机理论,开拓了病机逻辑的临床视野,使"辨症求机"的基本技能不断发展,确立了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3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3 从古代的辨症状发展到今天的辨证,辨证成了概括中医临床知病全过程的专门术语,反映了中医从理论走向临床和从临床走向理论的医学特征,不仅体现了中医的基本观念,而且体现了中医病机逻辑思维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4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4 3 症状是现象,证是本质,证症不能混淆 从辨证整个过程来看,涉及的客体-疾病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丰富,是自然动态而具有时代特征和个体特征的异常生命过程,可以分化界定的对象尚未完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5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5 有人认为:"据<汉语大字典>记载,'证'乃'證'的简化字,用作名词有'证据'.'凭证'之义,可引申为'病况.症候.后多作症'.表明医学上'证'的本义是指患病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6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6 证概念和证与病的关系问题既是热点又歧义最多,不同立场证概念不同.证本质内涵不同,病证关系不同.其实,证概念形成于2000多年前,其含义在<伤寒论>十分清楚:⑴辨症结论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7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7 四诊合参的目的,在于防止就诊时症状群的观察失真和收集失偏.辨析症状则不同于四诊的收集症状和确认症状,辨的目的在于获取临床症状内涵的病机,不仅要明确具体症状的病机要素及其值的大小,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9

    现代八纲等所例举的症状具有的病机要素值与病机十九条相类似,都是从理论上对具体症状进行单一病机要素意义的抽象,即将具有病位要素标识意义的症状归纳在表.里,将具有病性要素标识意义的症状归纳在寒热.虚实等,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10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10 7 症状群与证候标识 症状是单一的,证候标识一般是多个具有一定病机意义值的症状构成,这多个症状不是人为的组合,而是以病机为内在根据的多个症状群和,是生命自控调节机制在疾病状态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