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宣德:官窑的4类釉上彩瓷器你知道多少?
从传世与出土的遗物来看,宣德官窑釉上彩瓷烧造量比前代增多,品种也大为丰富,根据遗物彩饰工艺特征似可分为以下四类:单一釉上彩;青花填(绘)红、青花填黄彩;金彩;斗彩。
单一釉上彩:矾红彩、黄彩
>>>>
矾红彩
明宣德 矾红三鱼靶盏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一九八四年出土于明御厂故址宣德地层,口径十厘米,足径四点六厘米,高九点二厘米。外壁矾红绘三鱼,器心矾红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圈款。以矾红书写年款首见于宣德,成化一度消失,嘉靖以后才开始流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与此器相同的矾红高足杯。
明宣德 矾红龙纹靶盏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一九九三年出土于珠山明御厂东门一带,口径十五点五厘米,足径四点五厘米,高十点六厘米,外壁绘矾红赶珠龙两条,靶下饰矾红卷草一周,盏心书矾红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圈款。
该器矾红描画龙纹细腻,浓红绘出纹样线条,尔后用淡红敷涂,这是以往矾红彩所罕见的,其矾红比前代矾红色彩鲜艳。笔者曾用三十倍放大镜观察宣德矾红和永乐矾红附着在釉面上的情况,发现前者比后者颗粒匀而细腻。据笔者访问景德镇艺人告知,矾红料在研磨中研磨的愈细则发色愈鲜艳,可见宣德官窑对釉上颜料制作是非常精细的。
黄彩
明宣德 黄彩花卉纹盘残片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实物有黄彩花卉纹盘残片。该器一九九三年出土于珠山明御厂故址宣德地层,残片九点二厘米,内外口沿饰黄彩一圈,内外壁均涂黄彩缠枝花卉。这种单一彩首见于永乐,为宣德官窑继承,成化官窑烧造的黄彩龙纹小杯(口径六点一厘米)彩画已极为精细了,明嘉万以后已较流行。
青花填(绘)红、青花填黄彩
明宣德 青花海水矾红海怪纹靶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青花海水矾红海怪纹靶盏。该器外壁青花绘海水,留白纹处以矾红绘出海怪。美国克利夫兰艺术馆藏青花矾红靶盏,与该器纹饰相同(颜色相反,青花绘海怪,矾红绘海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青花矾红海怪纹与该器一致。
明宣德 青花矾红云龙纹盖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青花矾红云龙纹盖碗。口径十七点四厘米,足径九点七厘米,高七点三厘米,外壁及盖面以矾红绘龙纹。龙纹划线并以青花点晴。
明宣德 青花填红花口钵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一九八八年出土于明御厂故址宣德地层,口径四十三点三厘米,足径二十三点四厘米,高二十二点七厘米。外壁以青花涂地,留白处填矾红。腹部分隔出八处填绘折枝牡丹、茶花、石榴花等花卉。
明宣德 青花填红八边形花钵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与上器同时出土,口径四十厘米,足径二十六点三厘米,高二十点三厘米。外壁八面以青花为地,留白处以矾红绘宝相花纹。
明宣德 青花牡丹纹填黄盘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一九八四年出土于明御厂故址宣德地层,口径三十八点八厘米,足径二十八点一厘米,高五点五厘米。内外壁绘瑞果花卉纹,隙地满填黄彩。
明宣德 青花萱草纹填黄盘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一九八三年出土于明御厂故址,口径三十五点四厘米,足径二十四点八厘米,高六点二厘米,盘心青花绘萱草一束,内壁绘卷草,隙地满填黄彩,外壁青花绘摘枝花,隙地填黄彩。
上述青花填(绘)红、填黄器,其制作工艺过程;先在坯胎上用青花描绘纹饰(或预留空白)挂白釉后经高温烧成,再在成品瓷釉上空白处填(绘)矾红或黄彩料,然后入炉以七百至八百摄氏度烤烧而成。
青花留白处绘矾红(如青花填红花口钵)显然是吸取磁州窑红绿彩在高温黑彩框内(如磁州窑瓷枕与罐)绘彩的技法;而青花填黄显然是由永乐高温酱彩填绿技法直接演变而来。
金彩
明永乐 金彩花口折沿盘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明永乐 金彩花卉敛口钵
景德镇市考古研究所藏
传世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红釉金彩双龙赶珠纹碗(口径十九点二厘米,足径八点一厘米,高八厘米)和祭红金彩双龙赶珠纹靶盏(口径十五点三厘米,足径四点四厘米,高十点四厘米)。
一九九四年明御厂故址宣德地层出土一块青花贴金小碗残片,其小片金箔是贴在青花网格状纹饰内。以上金彩均剥脱较严重,在剥脱的釉面上留有贴金痕迹,说明其金饰工艺沿用永乐贴金技法。(无图,上图参考)
斗彩
有关宣德斗彩的文献记录:
明高濂《遵生八笺》条谓:“宣德年造……如漏空花纹,填以五色,华若云锦。有以五彩实填花纹,绚艳恍目……宣德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窑五彩,用色浅淡,颇有画意。”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之四谓:“本朝以宣、成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宣窑之青,真苏渤泥青也,成窑时皆用尽,故成不及宣。宣窑五彩、堆填深厚,而成窑用色浅淡,颇有画意,故宣不及成。然二窑皆当时殿中院人遣画也。”明沈德符《敝帚斋剩语》谓:“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古今之冠,如窑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
可见,明人将宣德斗彩称为五彩或“青花间装五色”,其称谓与《格古要论》中所谓“五色花”者有关联。不过,明人的称谓似不及清人准确,如清佚名《南窑笔记》中,将成化至万历间釉上彩分为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即:“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胚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其五彩,则素瓷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
如果联系实物对照以上记载,发现该书对明代釉上彩的分类与界定是确切的。所谓“青料画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合全体”与宣德斗彩鸳鸯莲池纹吻合。而“斗”者,景德镇方言有“凑、拼”之意(如斗架子、斗图案),宣德斗彩正是由釉下(蓝)青花与釉上诸色“斗”成的图案,所以笔者以为称宣德斗彩较为合适。
正面
底部
明宣德 斗彩莲池鸳鸯盘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宣德斗彩虽有文献记载,但过去因未见有实物,人们曾有怀疑。
一九八四年,摄影记者王露在西藏萨迦寺拍摄到一件宣德款斗彩鸳鸯莲池纹碗,胡昭静曾撰文介绍,近知该寺还收藏一件宣德款斗彩鸳鸯莲池纹靶杯。
一九八五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明御厂故址前院宣德地层发现斗彩鸳鸯莲池纹碗残器(未填彩的半成品)。
一九八八年,又在明御厂西墙一巷道中的宣德地层发现二件斗彩鸳鸯池纹盘,人们根据以上遗物,始认识了宣德斗彩。
明宣德款 斗彩鸳鸯莲池纹碗 西藏萨迦寺藏
目前所知的宣德斗彩只有萨迦寺藏斗彩碗、靶杯与景德镇出土斗彩盘,共计三种,其遗物纹饰、彩画风格均相同,似出自同一工匠之手。
宣德斗彩鸳鸯莲池纺盘,口径二十一点五厘米,足径十三点三厘米,高四点六厘米,撇口,弧壁、圈足微敛。盘心中央有矾红绘的三朵夸张的莲花占据主要空间,花下以绿彩绘三组荷叶衬托,上下空间各绘一只飞翔的鸳鸯,这类构图源于元青花鸳鸯莲池纹,但又有所不同、
元代的鸳鸯均游嬉于水中,而宣德的则飞翔于空中,这类斗彩纹样正统、成化官窑均有摹仿,正统纹样的鸳鸯在水中,而成化纹样完全临摹宣德,可见宣德斗彩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
仔细观察宣德斗彩便会发现,其色彩看似丰富,实则仅比以往的釉上彩颜色多蓝(青花)、紫二色,如用色最丰富的鸳鸯纹。其头、翅用青花绘出,身上羽毛用红、紫、黄诸色合绘而成。
用釉下青花在图案中充当菌色,这是宣德工匠巧妙的运用。而紫色则为宣德工匠的发明。据明嘉靖王宗沐《陶书》记载:“紫色,用黑铅末一斤,石子青一两,石末六两合成。”石子青即青料,可见我国在明嘉靖以前的紫色主要用青花钴料配制而成,紫是随青花之后出现的。
如果我们把宣德紫与成化紫作一对比观察,便能看出:宣德紫不透明,(宣德紫可能未渗入石末粉,故不透明)成化紫透明(可能渗入石末粉);宣德紫仅一种色调,而成化紫有两种色阶—即“茄花紫”和“丁香紫”。因此宣德紫看起来就比成化紫色调显得沉暗凝重。难怪明人有“宣窑五彩,堆填深厚,而成窑用色浅淡”之评语。
综上,我们认识到: 有了釉上紫色,才有宣德斗彩,才有后来成熟的成化斗彩。宣德斗彩出现以前,釉上彩主要为金代磁州窑红绿彩技术烧造的品种,永乐官窑虽有一些创新技法,但没有突破,而宣德斗彩则是一种全新的品种,它的烧造成功标志着釉上彩技术的成熟,意示中国将进入彩瓷时代。